一、22:31睡,7:18起床
昨天又回老家,中午未休,小累。
所谓机会,其实就是把他(孩子)送入一个赛道,推上一个平台。(魏老师)
在我看来,一个人保持专注并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能力决定了他事业的天花板。(池宇峰《人的全景》)
不真正知道的东西太多,知道点的东西也太多,所以对他人他业心怀敬畏,常常闭嘴为好。
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有好多用在了无谓的事情上了,比如看不惯这个,瞧不起那个;那么,你自己的园地呢?你能为这个世界开出一朵花来吗?对不认可的那些,你真懂吗?
事不经历不知难,事不有功不知妙。
笃志于一、专注于事,是最省力的活法。
二、继续读《为学生赋能》(59-87)
学生需要成为自我启动者。
学生需要成为自我管理者。
我们要如何鼓励学生成为自我启动者呢?
一、激励学生。
一旦某件事和学生关系重大,他们便会积极参与其中。这话听起来简简单单,但实则任重道远。身为教师,我们要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科知识尽量的通俗易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觉上手学习。而如果他们对课上学到的某个想法感到兴致勃勃,便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他们会在家中继续研究这一想法。
二、为自我启动创造机会
在课程表中划出特定的时间段,使学生可以“自我启动”学习。比如“好奇日,”, “天才1小时”, “ 20%时间”。
三、提供工具
有时,学生会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产生想法,可奈何没有实现这一想法的工具、资源或材料。但如果教师可以提供这些工具,他们便能投身其中,创造、了解或追求之前难以想象的事物。
四、鼓励创造性冒险
恐惧是自我启动的最大障碍。他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对误入歧途的恐惧,或者对外界负面评价的恐惧。因此,学生最终只会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产生想法,而不会去进一步地追求。作为教师,你可以通过鼓励创造性冒险来与之抗争。
五、示范思维过程
向学生展示你是如何在生活中“自我启动”的。如果你正在创作一部小说,那么,你可以给他们讲讲这个故事,和他们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担忧和难处。你要让他们知道,自我启动者并不是那么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此外,你还可以让学生站在你的角度,观察自我启动者是如何寻找机会、创造机会的。
六、肯定成果
如果你看到学生开始主动负责,并“启动”自己的学习,那么,请务必向他们指出。这件事或许微乎其微,与之类似的还有“学生提早完成任务后选择各自的补充活动”或是“找到自己的极客兴趣然后乐在其中”。但如果你见证了这些“自我导向型”时刻,请向他们致以祝贺!因为正是这些微小的习惯,才汇聚成了自我起动型思维。
七、帮学生找到一个有相同兴趣的团体
自我启动,这并不是孤独的游侠,他们常常与同龄人和导师保持联系,这些人都曾帮助过他们。学生也是如此。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也许是邀请发言嘉宾;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帮助学生家长找到可以让学生追求自己兴趣的地方。
以下是“自我管理”的几点要素:
树立目标,监督自己的进度;
分解任务、设定期限;
解决问题、灵活思考;(虽然任务和期限在自我管理中至关重要,但有时,事情也会偏离预定轨道。尽管学生可以做出全世界最棒的计划,但最终,他们还是无法避免各种意外的发生:网络中断一整天;小组成员生病两天;消防演习和临时通知的集会;在创造过程中遇到障碍,一时停滞不前。此时,学生需要着手解决问题,并在问题出现后尽快解决。进程被打乱了,计划也改变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令人沮丧的一幕出现了。但即便如此,如果学生有能力应对这种挑战,他们便会成长为“问题解决者”和“批判思考者”。)
选择策略。(自我管理者可以自己决定运用何种策略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会选出合适的资源和材料,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流程。他们不再运用老师告诉他们的策略,而是自己选择能帮助他们达成目标的策略。)
三、继续读池宇峰《人的全景》(140-181)
利己倾向本质上源于人类生存的本能,人必须让自己能够活下去。在这种本能的立即倾向驱使下,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比如防止饥饿、躲避危险,繁衍后代等,以追求利益最大化。
除了保证基本的生存,现代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在复杂的环境中活得更好。在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人不仅想要存活下来,而且想要比其他人活得更好,以避免你在当下和未来的资源竞争中失败而被淘汰。人类的诸多行为,比如努力获得晋升、创业、参加竞选等,都是为了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更好地生存,其行为本质都是利己。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利己倾向并不等同于自私行为。人的利己倾向表现为两种行为:第一种是利己行为,即以满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先,但同时不会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可能还会给他人创造利益的行为;第二种是利他行为,积极主动给他人创造利益,同时自己也可能从中获得名或利的行为,但当人们做出这种行为时,可能并未意识到它是对自己有利的。
而自私行为是在使自己获益的同时,避免他人获益,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人需要从外部获取“启动”能量,身体一旦“启动”之后,事情就会更容易完成。(比如从报告会、讲座中获得启动能量;比如与他人结伴同行,组成锻炼小组,互相督促和鼓励;比如从自己崇拜的人写的文章中获得能量等等。)
人类能够同时处理的信息量限度平均为7个,最多不超过9个。
人类的认知加工分成了两类: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控制性加工由意识控制,需要注意力参与,因此受到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化加工由潜意识控制,仅占用很少的认知资源,因此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较小,能够自动进行。
如何使一项任务由控制性加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答案就是:进行有效的练习。经过练习,我们能同时处理更多的信息,信息边界会被拓宽。
一个有效提升认知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是,给自己定一个“专注时间段”,即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只用5分钟看网页,只与同事讨论15分钟,在半小时内只专注手头的工作……
如果你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杂事,那么为重要事件定一个专注时间段能够极大地帮助到你。因为杂事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但重要事件通常需要你在一长段时间内保持专注。我通常的做法是,先将手头的事情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将最好的时间段留给最重要的事情,在这段时间内,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不可以打断我,等这段时间结束,我再去处理突发的或者临时的事件。在我看来,一个人保持专注并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能力决定了他事业的天花板。
所有的“新”都是先从自然界“学”到的,每一个新事物、新概念、新逻辑、新维度,无一例外,都是人类受到自然界中某种现象的启发才获得的,这些元素在人的大脑中叠加、组合,形成了各种创新,进而形成了我们所经历的文明社会的一切。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正因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存在,人才会追求多样性,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会被一次次激发,而这正是人类历史上所有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四、继续读《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37-60)
叙述者有三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讲故事,描述事件的展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读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你的叙述者需要头脑清晰,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把握事实和细节,能够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信息。
第二个目标是用他的观点给故事润色。必须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没有观点,故事的叙述会变得平板和呆滞。第二,要了解一个人物,再也没有比观察他的观点更好的方法——由于叙述者显然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他这个人。而且因为没有其他人在讲故事,叙述者的观点是我们了解他的主要途径。
第三个目标是展示他自己在故事中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