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三章《机制:学生发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实现》有感2019-08-23

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三章《机制:学生发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实现》有感

思维导图

假期里忙于复习、备课,心情烦躁时会拿起一些鸡汤类图书给自己打打气,日子不知不觉地也就过去了。班主任专业发展方面的书却还未看完,这段时间断断续续读完第三章《机制:学生发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实现》,有一些感触,记录如下:

经过两年时间的自主阅读,已经养成了看文章先整理文章框架结构再细细阅读思考的习惯。今天要记录的是第三章的内容,从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整个章节一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实践的创生”、“关系的孕育”、“自觉的力量”、“综合的体现”。从实践操作到多主体关系的孕育,再到持续的、自觉的发展,最后是综合案例的分析阐述和总结,我看到了初步计划和各方力量的成长、提升,也回想起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内心的疑惑,以及取得一些进展时的欣喜,随着阅读的深入,曾经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

一、习惯养成的追问

本章的第一部分“实践的创生”中提到了两个概念:“盲从”和“盲目”。所谓盲从,是完全服从于他人的安排,生活在他人为自己设计的生活世界中。这一服从,无论是基于对方的权威,还是自己的习惯,都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更缺乏对自身发展的自觉策划。在现实的班级生活世界中,教师往往会以“管理”替代教育,在缺乏学生参与的意义上,建立起班级的管理规范,要求学生遵守执行,并借此希望形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即便这用意是善良的,即便某些具体规则是有合理性的,也会因学生缺乏自主意识而大大降低其育人价值。更何况即便是“习惯”的养成,也不能依靠无意识的重复或强制性的训练,而必须建立在自觉行为的积淀上,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具有生长力的自主实践中。[1]李教授从盲从的定义出发,说明了班级日常生活中,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而我恰好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是我当班主任所带的第二批学生,缺乏有效的班级管理经验,对于学生的习惯培养,十分重视却无从下手,凭借着个人经验,主导学生制定了班级规则,一厢情愿地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然而学生并不“领情”,每天重复多次的习惯问题,依然存在,仅有少部分学生有慢慢养成自觉的学习和卫生习惯。那么,我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改变,大部分学生难以突破或是旧习难改的原因在哪儿?如何解决?我想问题可能出在我的强制性训练之中,学生党自主实践太少,而我又比较着急,学生在习惯上的盲从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未依靠自主实践。杜威曾说“习惯是生长的表现,而不应该是一种压制的结果,不应该是缺乏意识自觉的训练结果。习惯使我们能控制环境,并且能为人类的利益利用环境。”[2]因此,我应该在建立班级初期时,就和学生们一同制定班级建设规划,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不是将权力下放给少部分的班干部手里,在日常班级经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有意识地遵守执行,形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盲目,则意味着学生缺乏缺乏自觉、清晰的认识与思考,即便没有外部的强大压力,也没能自主参与到有序而高质量的生活经验中。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原本就不能离开外部的刺激、启迪、鼓励、唤醒和帮助,也离不开自己内心的力量与自主的创造。[3]是的,作为班主任,我缺乏清晰的角色意识,引领孩子们开展的一些班级日常活动还不够聚焦,导致学生的发展自觉没有被有效地培养。而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这一外部环境并没有改拜年,学生在开展活动之后,收获不够深,目前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盲目的。往年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只是走马观花似的参与,因此自主性的培养还需要着实费一番功夫。

二、师生交往的收获

“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交往不排斥与成人的交往,而是直接在班主任等教师指导、帮助、矫正、发展下的交往。师生交往是学生班级日常生活关系不可缺失的构成。没有师生关系的日常生活,不是完整的班级日常生活。”[4]李教授提出了师生交往在班级日常生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班级日常生活更加完整。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哪一些呢?文中提及了“关心”、“培养”、“反哺”、“情谊延续”四种关系。其中,关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关系。关心关系所形成的不仅是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而且有着直接深入人心的沟通力量、信任的力量与期望的力量。[5]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系,是出于一种教育本能,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无论学生的原有的基础如何,状态如何,原生家庭的生活环境如何,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有一些偏向性,而对于后进生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而不是从表象做出判断甚至是否定。“关心源自本性,形成的是人与人之间以无条件的接受、真诚的付出、相互情感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关系,学生的发展融洽在这一关系之中。但是教育的独特,在于其高度的意识性,是一种精心策划、组织、评价的教育活动。为此,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所有教师,都需要具有培养学生的意识。在此意义上,需要建立起师生间的培养关系——教师是自觉的培养者,学生是自觉的学习者。”[6]班主任亦或是普通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这一培养关系,需要先明确自己的教育角色,站在培养者的立场,自觉地、主动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中,需要时刻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偏差和教育思想的误区,进而投入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之中,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7]教师只有明确自己教育者和培养者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教育行为,并通过实践与反思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坚持学生立场,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优秀的学生。

很喜欢叶澜教授写在本章节前面的一段话:“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表。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作为班主任,作为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也应秉持这样的理念,学生的路需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我只是他们人生过程中匆匆的一笔,而如何让他们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自信,还需要我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这简单而富有色彩的三年历程。


参考文献

[1][3][4][5][6][7]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64页;第81页.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页,第56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56.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三章《机制:学生发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实现》有感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