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名嘴撒贝宁的悔不当初:人到中年,父母老去,我才知道晚了!

前几天撒贝宁上了热搜,这一次不是因为他的幽默,而是因为他罕见地提起了自己的私生活。

去年年底,撒贝宁的妻子顺利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两个小家伙出生后,他第一个就发微信给他妈妈:

“你的两个小孙子出生了。”

但他也知道,永远不可能再收到妈妈的回复了。

在几年前,小撒的妈妈因为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妈妈去世后,我翻开自己和她的聊天记录,才意识到,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同事、朋友和人际交往中,和母亲的聊天记录仅有寥寥数语,连一条语音都没有。”

像撒贝宁这样的遗憾,在无数年轻人身上也发生过。

我们都明白,亲情耽误不起,错过了就再也没法弥补了。

很多人都在焦虑,父母在世时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1.

身边不少人萌生过这样的想法:有能力之后,一定要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

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工作太忙不能经常回家,把他们接到身边生活,不但知冷知热、互相有个照应,还能多陪陪父母,心里也踏实。

但事实上,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陪伴。

撒贝宁提到,他对父母感到愧疚的事,就是把父母从武汉老家接到了北京。

“我跟妹妹都在北京,他们两个退休以后,在武汉就很牵挂我们。”

那时他的想法是,既然自己有能力把父母接过来,那未尝不可让他们跟自己在一个城市,这样也能多陪陪父母。

但撒贝宁很快就发现,只是他自己踏实了,而父母并不“踏实”。

“把我爸妈接到北京来之后,那阵是我最忙的时候,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能够相聚的次数变得更多。”

“他们反而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和家里的亲人。”

父母也以为,去了北京就可以天天和孩子见面,为了这个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就这么来到了北京。

没想到孩子工作忙压根见不着,而自己的社交圈也断了,大多数的情况下就是老两口在家里四目相对。

即使住不习惯、觉得孤独,为了不让孩子担心,父母们从来不对孩子说起这些。

2.

前段时间微博热搜在上的时间表,把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假设你是95后,系统设定你能活到80岁,那你的生命剩下两万天。

如果,每个月你能抽一天时间出来陪父母,那剩下的日子里,你还能陪他们多久?

答案是:不到2年......

更扎心的是,对于在外漂泊的打工人来说,这个数字可能过于乐观。

因为他们面临着更扎心的现实:自己未富,父母已老。

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力所能及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提供几个tips。

3.

先声明,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下的建议,是建立在尽量不影响你工作赚钱的前提下给出的。

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有些鸡肋,可以选择不看。

1.善用朋友圈。

姜思达曾经提到,因为文章被妈妈觉得“不够阳光”,于是对妈妈屏蔽了朋友圈。

结果妈妈提了一句“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看不到你的文章了”时,他心疼了。

我们都想着对父母屏蔽负能量,却没想过专门为他们开一个朋友圈。大家不妨设置一个仅对父母开放的朋友圈。

一周发几条生活小感悟,或者流水账日记,甚至简单的几张地铁图,美食图,下班图,主动向父母曝光你的生活。

2.让父母感觉自己被需要。

父母是退休职工的话,可以跟他们交流职场上的人际关系。

或者可以问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偶尔适当装傻。

虽然现在做饭网络都有教程,但还是会问妈妈要菜谱。

3.鼓励父母培养新爱好。

广场舞就是个不错的选项。

可能爸妈对广场舞、养花刚刚萌生了一点兴趣,但缺乏外界的推动,你可以尝试下当那个推手。

4.带领父母体验新的事物。

比如使用二维码付款,用某宝逛街。

在为家里添置东西时,可以和父母一起挑选,为他们展现多种款式,从颜色、功能、优惠等角度讲解,让他们参与“网购”整个过程。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说是陪伴,倒不是说在“重新培养”父母。

毕竟,为孩子操劳了一辈子的爸妈,也舍弃了自己的爱好,好奇心和热情也早已消磨。

极少父母能在50+岁后,能找到除了孩子外的新人生方向。而我们,就要充当那个领路人。

在这个过程,请多点耐心,多点重复指导。

而不是在浮躁中疏远他们,别让留在老家的父母,远得只剩背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央视名嘴撒贝宁的悔不当初:人到中年,父母老去,我才知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