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十三邀--对话陈嘉映》有感

    《十三邀》所有的采访当中,采访哲学家陈嘉映,很难得看到许知远示弱的一面。开篇他就表现出了对哲学的尊崇,坦诚地说感觉自己的无知,没有能力追问哲学家问题,感到采访发怵、紧张。许知远说,这是一次期待和艰难的对话。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关于哲学的理论著作。关于哲学的认识一是源于学生时代的政治课,二是源于他人的转述。所以,哲学在我看来是晦涩难懂的学科,但哲学家们的某些精辟言论,也的确让人信服:概念化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一言瞬间点亮你的黑暗中的思考,足以让人铭记一生。所以“哲学是人类智慧的集成”成为一种共识。在看这个访谈之前,我以为“永恒的思辨”是哲人的态度,其惯于言语交锋,会犀利得不令我等凡人惭愧不罢休吧。然而,看完之后,我对哲学,哲学家的印象大大改观,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汇便是亲民。

      什么是哲学?以说理的方式达乎道。什么是道?个体的精神生活与世界精神客体相通的一种状态。什么是决定论、自由意志、宿命论?他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觉得其实真正的专家,是擅长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的。打破了我之前对于哲学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

      许知远铭记苏格拉底曾经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他认为哲学的存在意义是指导人生。所以,一直希望在采访陈先生的时候,解密陈先生成为哲学家的原因,以及解惑世俗社会的某些观点冲突。

      陈先生成为哲学家的原因,不是一种刻意的安排。他经历了特殊年代,在困苦的物质世界从未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享受思辨的快乐。在哲学成为时代热潮的时候,他选择了哲学,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陈先生之名,学界内外可谓是天地之别。听了许知远的介绍,陈先生是“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的人”,精通多国语言,著作等身,绝对的大咖!

      许知远点评陈先生是“在选择稀缺的年代,意外获得精神自由”,我觉得也不算意外。他的家世,他的成长历程,让我感到任何领域的精英的养成,都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

      访谈中,许知远执着于解惑的诸多追问,陈先生的解答,不免让人情绪有些低落。

      陈先生说,哲学的核心是求真,灵魂是生活的目的,灵魂的高处是真理。精神生活的重建与现实的世俗生活形态没关系,除非历史发生重大变化,才有可能精神重建。

      而哲学曾经成为时代热潮,与国家社会的变革大势息息相关。90年代初的时候,毛选成为高等学府青年学子们的研究热点,那一代人的成长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可惜这一热潮退得太快。

      许知远问,陈先生怎么看当今哲学家被孤立?他说不在意外界。曾经也想过转行,但还有事情可做(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所以不转。我想哲学家与精神贵族应该是统一的。世俗人以为哲学家苦,其实不然,哲人自有求真之乐。

      陈先生说,哲学是希腊的,希腊思想从根本上没有进入中国。这一论断,不免让人错愕和唏嘘。我们不是文明大国,难怪遭受非议那么多?

      许知远问,哲学训练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陈先生说,每个人参与精神生活的方式不同。他没有抱怨人文学者的地位大不如前,现时代很多浮躁现象与哲学不受重视有很大关系。

      他提到了一件事。领导问陈先生,哲学能够为国家做点什么?陈先生回答说不知道。他说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伟大令世人皆知雅典,其实问题应该反过来问:雅典为亚力士多德和柏拉图做过什么?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各类基础研究学科,看似无用,其实是有大用。其力量薄弱,已成为国家的发展瓶颈的致因之一。国家应该为基础研究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当许知远说人生有多坐标,并且有冲突,也导致了成功焦虑的时候,许知远的自我剖析陷入困惑,陈先生说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真实下的虚伪”和“虚伪下的真实”可以交融,需要明辨。这话有点绕,但的确很有哲理,让我感觉他是一语中的人。

      采访中有人问陈先生作为哲学家,是否仍会感到困惑和恐惧。陈先生说是,但他可以与世界很好的和解,与不确定性安然相处。虽然很多场景听到这个观点,我仍然很受触动。在浮躁的当下,需要经常被人如此提醒。

      许知远说他的思维不精确,所以采访会发怵,陈先生说他的也不精确。但其实在采访的漫谈间隙,也有一些思想的碎片,可惜没有展开,比如说讲到苏格拉底,说人生唯一有意义的是德性,这些抽象概念,如果能够趁机探讨一下就好了。

      片子的最后,说到陈先生与雅典哲学姑娘的探讨,当她说“只有此刻是永恒的”,陈先生笑了,说那姑娘很厉害。那种笑是一种欣赏的笑,很舒展。陈先生说希腊人对生命的理解是活力,优秀的人追求卓越,平凡的人追求活力,发挥潜能展现自己,这样的人生特迷人。我特别赞同。

      感谢《十三邀》,感谢陈先生。让我对哲学和哲学家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已转载至微信。若对类似文章感兴趣,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同德三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十三邀--对话陈嘉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