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和车辆的历史变迁

图片发自App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交通运输时间最久的应属水运的船只,以及陆运的独轮车。

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工具也日益更新。

水中从竹排、木排、独木舟;到小船、帆船、人力与风力结合的大船;再到机械动力的超级货轮、游轮、快艇,直至今天的航母等巨无霸的出现。当然,也有海底世界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陆上也从最初的独轮车、马车、牛车,过度到各式人力车、自行车、汽车、火车、电车…但这些交通工具的发展很慢,开始仅局限与大都市和部分特殊人物的使用。直到六十年代开始,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电动车、动车…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快越好!

我国古代的很多传说和神话,都与天空有关:嫦娥飞月、孔龙灯、高空平衡飞翔等等。其实,空中发展的时间很短,然而进展神速,从开始的热气球、飞船;到飞机、火箭、卫星;再到今天的载人航天、太空漫步…

因为知识有限,也想贴近生活,后面想与大家分享:最近几十年,车辆的变化与变迁。


图片发自App


独 轮 车

我个人妄自以为,独轮车的历史应是最早的,其次才应该是马车和牛车。

独轮车、马车、牛车出现的时间最早,应用的时间最长、区域和用途也最为广泛。当然,东北的狗、马雪橇也是一种别致的风景。

马车、牛车对道路有一定的要求,多用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平原地区和人口密集的乡镇市区。它们的主要用途是载人载物,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部分的人力和体力。尤其马车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大大小小各式的车厢,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热衷享受。

因牛马的秉性差异:马车适合长途运输和奔袭,牛车只能适合短途的运输和应用了。

若论舒服和层次,自是马车最好,牛车次之,独轮车最差。但独轮车又有着独特的优势:对路面要求很低,仅需窄窄的路基,便能前行;尤其山高路窄,更有独天独后的效果…所以独轮车,在我国古代的中下层社会应用最为普及:无论偏远的山区、村间的角落、市井的繁华地段,都有它的身影。

还记得桐城东门老街的石板吗?那一条条深深的沟壑,便是独轮车的印记与历史!

桐城独轮车的使用历史,应该很长而悠久;退出的时间,约在七十年代中早期;我小时候是见过的,而且我在《再说祖母》一文中,也有小表姑坐独轮车出嫁的描述,那年估计是1976年前后。


图片发自App


自 行 车

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都号称“自行车王国”。但时下的情况是:虽然骑车的人口不少,可就比例而言,已是缩水很多,因为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工具。

我国最早的自行车,出现于清朝同治年间。后青岛、天津相继建厂,但也都是上层的流行和市场。

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自行车是永久牌,源于1958年,所以六七十年代流行于大中城市,八九十年代更是风靡乡镇和农村——真正穿梭于每一个大街小巷,形成王国。

看过纪录片的人,有过经历的人,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大街上(包括天安门广场)、单位、学校…都是成片的自行车——真的是一片片的海洋。

六十年代桐城的自行车很少,仅限于县区级的少数领导;七十年代开始小范围的流行,并成为谈婚论嫁或成功、或富有的一个标签。

那时的自行车很是金贵,比现今的汽车还要宝贝。一般来说从不外借,走到哪都有羡慕的眼光。无怪乎很多父辈的人讲:当年,就是每天跑城关几十次,从早晨骑到晚上也不会觉得累!

早期的自行车品牌很多,但最出名的却是:永久、凤凰和飞鸽牌。我家买车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当时父亲骑车带着我与人沿途招呼,他很高兴,我也挺自豪…

2000年以后,自行车市场开始萎缩,飞鸽、凤凰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现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贵,更多是往运动健身方向发展。前几天有位老战友,买了一部运动型的自行车,花了一万多…

现在的中国,自行车落伍了,骑的人少了。但在欧美的很多发达国家,如瑞典、丹麦…因为环保、因为锻炼和健康,自行车仍然是最好且运用最多的交通工具。

图片发自App


摩 托 车

摩托车最早发明是1869年,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生产的第一批摩托车,是1951年生产的“井冈山”牌。

我对摩托车的最初认知,来源于电影:二战中的德国士兵和抗日战争中的日本鬼子,总见他们东窜西窜、横冲直撞…当然,也有经典的爱情电影——《罗马假日》中的漂亮摩托和浪漫传奇。

我国早期生产的边三轮摩托车,多用于部队、公安等特殊部门的需要。直至改革开放的初期,才有大量的两轮摩托车涌入内地;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迅速被很多的年轻人所青睐。

八十年代中期至2000年左右,我国的摩托车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且品牌众多,如钱江、力帆、嘉陵、重庆轻骑、幸福系列等等。在九十年代中期和2005年前后,流行于全国的大街小巷和农村。

摩托车快捷方便,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它的安全性,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听到这样一个传闻:第一代的摩托车拥有者,死伤比例竟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骑摩托车的人,也都有过或大或小的历险故事。

如今,骑摩托车的人,仍有很多。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一是要控制速度,不要开得太快;二是千万不能饮酒开车!

注: 时下也有许多的摩托车发烧友,为了追求速度和刺激,花几万、几十万对摩托车进行改装,并称之为机车。

  对于个人爱好,这不是一件坏事,还值得学习。但机车的噪音实在太大,速度也是太快;建议注意安全,选择合适的场地骑行。


图片发自App


三轮车.电瓶车

三轮车的开始,应在八十年代中期,可九十年代中期便开始萎缩。虽说时间不是太长,但却有着黄金十年的发展。

因为当时乡村公路没有公交车辆,所以三轮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很多人的出行需求。又因门槛低、效益好,所以三轮车的发展很快,迅速占领了乡村公路和市场。

三轮车,多是短途几十公里的载客。开始卅铺至吕亭仅收费一毛钱,吕亭至城关二毛钱,后来每隔半年左右就会有一次的涨价。

三轮车虽然方便,可也有很多的安全隐患:一是驾驶人员技术参差不齐,没有培训、也无需考试和证件;二是乱停乱放,中途随意停车或载客;三是不利于环保…

2000年前后,由于面包车和众多微型车的出现,三轮车被政府强制叫停。


图片发自App


电 瓶 车

电瓶车,我以为可称之代步车或懒人车。因其轻巧方便,很受女同志和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从2005年左右至今,电瓶车的品牌和款式,都在进步和更新,适用人群也在不断增加。

电瓶车虽好,可骑行的时间、距离却受限制:因为电瓶贮存电力有限,需要频繁充电。

电瓶车的确方便,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抢道占道,令许多汽车驾驶员头疼之极;二是疏忽,常常不关钥匙,自己、旁人或小孩无意触及加速器,车便会强行飞出...

图片发自App

汽  车

说起汽车,因为发展太快,相信每个人都深有感触。可现在,连很多几岁的小孩,都能识别几十个车标,而且都能分出好坏来。

七十年代的桐城,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吉普车,仅供县委、政府工作使用。八十年代初期,所有的局机关中,也只有当时的二轻局拥有一部伏尔加轿车。

六七十年代的客车很少,往往只经过省道。那时是没有预售车票的,只能参照车辆路线表。好在那时没有超载的说法,人心也都淳朴,只要能挤得下,都能坐上车。可因为路线临时变化或晚点,常常需要等很久,甚至几天的时间。

当年货车也是不多,而且都是清一色的老解放。老解放的车速很慢,噪音也大;尤其爬坡换挡时,嗡嗡声不断且颤抖不已;最麻烦的是冬天启动,要用人推或用火把加热、摇把发动…常常需要很久。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汽车开始多起来,有一句广告词很是响亮和经典——“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是从那时起,汽车开始步入民间和家庭。

改革开放初期,特区修起了四车道、六车道,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包括许多的高层领导。八十年代末,桐城也有了宽阔的路面,也有了质疑的声音,但看现在已是不够用了…

现在的车已是太多,有了行车难:大城市堵车还需要限号出行;中小城市堵车,就连农村过年过节也堵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停车难,哪哪都是车啊…

其实汽车的发展历史也就一百多年,因工艺复杂,经过多次的改进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世界汽车的快速发展,应在二战时期,一是由于技术的突破,二是因为战争的需求。我国汽车的发展,主要缘于五六十年代,真正得到高速发展,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快了引进技术和革新,又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汽车质量、性能、产量都得到迅猛提高。现在的汽车,质量和性能都趋于稳定,更多倾向于高端化、人性化、自动化和节能环保的研发。当然,无人驾驶汽车也发展很快,估计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新宠。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通运输和车辆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