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读书法
朋友,听说过“费曼读书法”吗?
艰涩的专业书籍/枯燥的职业用书太难啃,可以试试费曼读书法。
费曼读书法可以说是终极读书法。
虽然费时费精力,却能让我们在读书时更好地去理解消化。
本质就是用看起来极笨极简单的方法,做到真正读透一本书,或者掌握一门技能。
费曼是谁?
理查德·费曼,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至于费曼读书法到底是什么,可以用费曼妹妹的例子来说明。
费曼妹妹14岁生日时,费曼精心挑选,最后送了她一本大学天文学教科书。
妹妹表示诧异:我才是个中学生,怎么看得懂大学教材?
费曼就说了这么句话: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妹妹将信将疑地这么做了,竟然真读懂了这本书,并且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后来,她真的成为了一名天文学家。
看,费曼读书法就是这么简单——
读哪卡住了,从头开始读,再卡住,再从头开始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
甚至简单到让人不由怀疑,这样就能看懂一本自己认知以外的书?
我也怀疑,但暂时没有用其他书籍实践。
先用了一篇古文来练习,就是苏轼的《留侯论》。
用“费曼”读《留侯论》
练习文章:《留侯论》
作者:(宋)苏轼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yí)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huò)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bēn)、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练习】
古文主要还是学生时代看得多,工作后,除非有必要,自己主动去看的时候少,毕竟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读起来没那么轻松。
当时上课学古文,主要是教学和考试要求,所以一般先逐字逐句弄清字词句意及读音,再配合译文进行原文的诵读。
按这样的阅读习惯,最花时间的就是弄懂整篇文章的读音和原意这一步,之后的诵读就轻松了。
但只是为了考试去读,常常背完了考完了就忘了原文内容,并不能记在心里。
换成费曼读书法,阅读过程是这样的:
(不依赖译文,尽量看原文理解意思)
1、本文分七段。
一开始,第一段还算顺畅,大意是说:古时称作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过人的节操,有一般人不能忍的度量。匹夫一旦受辱,立刻就拔剑与人争斗,这不算勇。天下间真正的勇士,是遇突发状况而不惊,无故受辱也不气。这是因为他们抱负很大,志向很高远。
到第二段,卡在了“子房”和“圯”上,查完可知“子房”指张良,“圯”(yí)指桥。这句大意是:张良被桥上老人授予兵书,这件事很奇怪。←弄懂这一句后,再从头
2、读到第二段第二句,“秦之世”是指什么?查后发现,是指秦代/秦国。←因查了释义,再从头
3、将整个第二段顺下来,发现讲的还是“张良拾履得兵书”这个典故。
大意为:张良得兵书这件事很奇怪,怎知不是秦代隐士出来试探他的呢?老人像是提醒告诫一样,可惜世人没发现这点,还以为是鬼怪神仙一类,这也太过分(荒谬)了。而且老人本意并不在授予兵书上——配合译文可知,意在教张良忍。←因看了译文,所以再从头
4、到了第三段,遇“镬”字卡住,查其意为“大锅”,读音huò。此句是说:韩国灭亡,秦国盛起,并用刀锯鼎镬对待天下之士。←弄懂这一句,再从头
5、从头读到此时,发现了问题,那就是——不应该每次一卡在哪个字就从头读。因为每一段表达的意思很统一,完整连起来看更好理解。
所以这一遍还是把第三段整个捋下来,猜测大意是说:秦王暴虐,滥杀无辜,张良忍不住逞凶刺杀秦王,有幸没死,但也够危险了。
这段主要对“贲、育”不解,查了意思,原来指孟贲、夏育两位勇士。←再从头
6、读到第四段,没卡住。理解的大意为:张良有盖世之才,本应珍惜生命,不应该像荆轲那样行事,圯上老人对此感到很可惜,所以故意折辱他,发现他忍了下来,说明还是能成大事的,就又觉得“孺子可教”了。
第五段,先用郑伯、勾践的事例说明忍耐的重要性,然后写老人觉得张良虽有才,度量却不足,于是想挫挫他的锐气,让他也学会“忍小忿而就大谋”。
读完这段发现“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这句理解起来,有点模棱两可。研究一番,大概是说:正因为张良能忍,所以秦皇才不能惊到他,项羽才不能激怒他。←为了更好地理解,于是再从头
7、第六段读下来相当顺,主要说明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区别,即一个能忍所以胜了,一个不能忍所以败了。但刘邦能胜主要还是靠张良教,因为从淮阴侯韩信想自立为王,刘邦明显发怒可看出,他本性刚强,不太能忍。所以,还是张良成全了刘邦。
第七段也顺畅,是说:太史公司马迁以为张良应该长得很魁梧,没想到却像女子一般,感叹外柔内刚,不愧是张良。
【总结】
以上是细碎的阅读过程记录,以下是练习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想说,用费曼读书法读完这篇《留侯论》,我发现自己“读”得口干舌燥。
说真的,读古文,就别想去掉“声读”了,别说心里的声音,嘴巴不读出声都很难。
况且,古文言简意赅,每个字词都饱含深意,读出来好像更便于理解的样子……
然后,来说说运用费曼读书法的心得体会:
果真是“笨方法”。起初每次一卡,就强迫自己不去看注解,直接回到原点从头看。
开始的几次重复,略显枯燥,很想跳过,继续往下。但后来发现,卡住的地方从头多看几遍,靠着语感猜测,意思就能靠点边。再配合注解看,一下就记住了。
就像玩游戏,一死就得从头来,一遍遍重复直到过关,那么,自然就会对该关卡各方面细节都印象深刻。
因不断回到起点重新开始,现在全文读下来已经不会磕磕巴巴了。
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大致有了点把握。
尝试复述一下:
全文立意在于“忍小忿”才能“就大谋”这个观点。
开篇就提出:真正的勇士胸怀宽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而苏轼认为张良正是这样的勇士。虽然他曾逞匹夫之勇刺杀秦皇,但经过圯上老人的测试发现,他还是“孺子可教”的。
接着,文章用郑伯、勾践的正面例子证明忍耐才能成事,又用项羽的反面例子证明不能忍就会失败。
还提到刘邦本也不是个能忍的,多亏了张良的教导。所以项羽和刘邦都算是反例。
最后肯定了司马迁对张良的印象,可见苏轼本身,对张良的“忍”颇为赞赏。
联想到苏轼本人的曲折经历,应还有几分借古喻今的意味在。
全文脉络清晰,不到千字,就说透了一个论点。以我极弱的逻辑思维看,竟也能看得明白(只是还表达不好)。
其实,费曼读书法并没有多神奇,但听会了不代表真的会,实践过还是感受很不一样。
至少练习了一次,让我发现了更新奇的阅读角度。
而且,远离学校多年,再读古文,竟然也并不枯燥。
果然,好的文章,就适合反复读。
如果将费曼读书法运用到人生里,大概是这样——
时不时复盘自己的人生。比如每个特定阶段,梳理总结过去的自己有哪些收获和成长,又有哪些不足和反思。更好地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前路。
遇到难题时,不要害怕尝试,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开始。
遇到新的挑战,不要退缩,学就是了,一遍不会就两遍,两遍不会就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