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衩

“娘来,我的汗褂子开衩了,您给缝缝吧”,这句鲁西南地区的人的口语中的“衩(读音chǎ)”,就表达了“衩”的本义--衣服旁边开口的地方。

2021年3月拍摄

“衩”普通话读音为chǎ,但在鲁西南地区的人的口语中,有读“za”的,如有的人把短袖衬衣叫成“汗褂衩(za)子”,本人就是把短袖衬衫叫“汗褂衩(za)子”。

2021年3月拍摄

“汗褂衩子”是鲁西南地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口语方言。以前,人们将带袖的上衣,称为“汗褂子”,像相声演员穿的长衫衣服,之前叫“大褂”,没有袖的子“对襟”,叫什么呢?我个人猜测,可能当时人们认为衣服开口多了,像没有做完的汗褂子,就叫它“褂衩”吧,如“恁把汗褂衩子脱了,我给你洗洗”。类似的“裤衩(短裤、内裤)”,像是没有做完的裤子,就叫“裤衩”、“大裤衩的”、“小裤衩的”。

2021年3月拍摄

拓展一点,旗袍开衩。旗袍原是满族妇女服装,她们需要去打猎、骑马、挤牛奶等活动,所以在大腿处开衩,方便日常的工作。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汉族妇女开始穿旗袍。刚开始,旗袍一直从领口遮蔽到脚踝,并没有开衩。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当时的“潮女”领悟到了“曲线美”,于是就对旗袍不断动手开衩。先是“衩”掉旗袍的袖子,接着就是“衩”下摆,后来越开越高,渐至大腿,直向“汗褂衩子”靠拢了。

我个人认为,旗袍开衩要符合穿着自身个性,或娇媚,或婉约,或清秀,或奔放,不同特点的女性选择的开衩高度也当不一样才行。旗袍开衩得当才能诠释出最美风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西南方言杂谈-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