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学习文言文,学什么,怎么学,请您帮我把把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7~9)年级,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内容不太多。我统计了一下,在第二部分“阅读”第11条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第12条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评价建议”里关于古诗文的标准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歇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但从个人经验和刚刚结束的考试来看,好像比这个标准要高不少。我想在陪儿子一起学文言文的过程中,也立足于大纲中选出的这80篇优秀诗文,除了教材上已有的内容外,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补充。

一是努力探索文章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一句话,也真实地反映了优秀文章和诗歌的基本特征。这80篇文言文和诗词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写的人和读的人都非常清楚和明白。而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些诗和文,不仅缺少当时的语言环境,更缺少当时的事件背景,如果就文来论文,极有可能是断章取义,阴差阳错。我会尽自己所能,查找资料,还原史实,把文章背后的内容展现出来。

二是用“因声求气”代替“死记硬背”。我们在看一些历史影视剧时,常会看到一些古代少年在私塾先生面前,摇头晃脑背书的场景。背诵的大都是《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看着孩子们有节奏地晃着小脑袋瓜子,合辙押韵地背书,再加上私塾先生和蔼可亲地不住点头,总觉得背诵古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等到自己的孩子读文言文了,却总是吭吭哧哧、断断续续,前后不通,上下不顺,他们背着难免,我们听着更痛苦。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只是把背诵文言文当成任务,是在“死记硬背”。

朱熹在《朱文公全集》中谈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时说:“予谓老苏但为欲学古人说话声响,极为细事。乃肯用功如此。故其所就,亦非常人所及。”意思是,苏洵当年学习“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只是“欲学古人说话声响”,从而来实现“入其中而以惶然,博观于外则骇然以惊”,强调以古人写文章时的音律来读书、背书,“因声求气”实现与古人的联通。

三是讲清实词、虚词和句法。初中生学习的第一原则还是要考试,而要应对考试就要对接考点。考点中最主要的还是实词的运用。由于古今的差异,语境的差异,以及名词动用、动词名用、形容词动用或名用、使动用法、被动用法和通假等,需要把同一字从不同文中集出来统一对比来学,还需要把同一字再放回到不同文章中去用,反复直到熟练。

说到文言文,我们常常会说“之乎者也”,这些都是虚词。有很多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为了音节需要,但正是它们的存在,使得“因声求气”成为可能,让整篇文章琅琅上口。古代有句谚语说得好:“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这些也要在读背过程中才能体会。

句法的不同,也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就拿《孙权劝学》中的“蒙辞以军中多务”来说吧,就是一句倒装句。更具体地讲,是“介词结构后置”,用现在的话来讲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还有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等等,不仅要能把它们变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还需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的标准。

文言文的学习和补充还有很多,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修养也很有限,只是希望能在这三方面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一些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孩子学习文言文,学什么,怎么学,请您帮我把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