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锦瑟》课堂实录(西安高新一中)
师:上课!
生(全体):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咱们今天上的课,我们可能都已经读过了,我们就先读读看,老师要从你们的声音中开始研究。好,锦瑟,开始。
(教师使用幻灯片显示全诗)
(学生齐读全诗)
师:好,读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锦瑟?
(教师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A:锦瑟本义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一种瑟的一种美称。
师:好。锦瑟指的是绘有花纹的一种什么?
生(全体):瑟,乐器
师:乐器。非常好。读过以后请你告诉我这首诗是写锦瑟的吗?
(给学生留十秒左右思考时间)
生B:这首诗不是完全写锦瑟的,而是由锦瑟引出了一种其他的情感。
师:我非常喜欢你回答里的一个句子——“不是完全写锦瑟的”,也就是说,还是有写锦瑟的地方,是这个意思吗?
生B:是
师:哪一句?
生B:第一句
师:读读看。
生B: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重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好,请坐。
那既然不是完全写锦瑟的,那么你看看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能不能从这首诗里面找出一个字来告诉我它是写什么的。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你来说。
生C:应该是“情”。
师:辞以情发,诗歌和情感紧密相关。这首诗中“情”字吗?好,我们一起再把整首诗读一下,逐字轻轻地读。
(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巡视)
师:诗歌离不开情感,诗要表达情感,并不是写乐器,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借助哪个字表达出来的?情感的蔓延是靠作者的什么?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D:我觉得作者情感的蔓延是靠一些典故的引用和一些用词,比如说“生烟”、“珠有泪”,用这些词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他的情感。
师:回答得很专业。作者想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包含了他看到锦瑟时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说这首诗里作者是在——
生:回忆。
(教师板书:忆)师:或者说是开头“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那么这样我们就得出这是一首作者在追忆往事,然后迸发情感的一首诗。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这首诗。
(教师指定一位同学朗读)
(生E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我说的非常好最主要是好在什么地方?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F:我觉得她把诗中伤感的氛围读了出来。
师:对。但是更主要的是,既然是一首回忆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在电影里应该是快镜头还是慢镜头?
生(全体):慢镜头
师:回忆时人的情绪是缓慢的,所以读这首诗时首先在速度上应该慢一点。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到位,这不是一首快快乐乐的诗,建议同学们再齐读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此句教师用正确的语调示范),预备起!
(全体学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惘然”这两个字最后读成上扬还是往低沉走,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全体):低沉,慢一点。
师:诗人依旧沉醉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大家再齐读一次最后两句。
(全体学生齐读后两句)
师:请同学们说一下这首诗在你第一次读过后给你什么感受?
生G:有点儿悲伤。
师:悲伤在里面,好,请坐。那么再请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哪里有悲伤的感觉。
生H:我觉得最后两句,美好的回忆到现在只剩下迷惘和失意,表达出作者的伤感。
师:好,惘然,还有其他的词吗?
生H:追忆,就是以往的事情到现在都已经灰飞烟灭只剩下回忆了。
师:追忆,不是一般的回忆,这个回忆的特殊体现在哪个字?
生(全体):追。
师:写这首诗的作者是晚年的李商隐,他想要追赶人生的脚步去抓住某些细节是非常遥远的。还有没有?“只是当时已惘然”,你觉得哪个词还没有注意到?
生I:已
师:怎么理解?
生I:能感觉到,说不出来。
师:非常好,这就是读诗的境界,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言表。“已”字,哪个同学能说出这个味道?
生J:我觉得“追忆”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已”表示时间的短促,说明作者刚刚追忆这段时间已经惘然,表达一种情感的积累和突出。
师:对比差,是不是?在不易见感情色彩的副词上看到了情感,这就是一种高明!我们再想想看,“只是”这个词有没有味道?(停顿几秒)也有这个感觉是吧?好,我们再读一下这两句。
(学生齐读)
师:非常好。为了加重这种悲伤,为了把这个回忆循环一下,我建议大家最后一句读两遍,我看大家怎么来读。
(学生齐读,教师在学生读得过程中指导)
师:女同学读“此情可待”一句,男同学读“只是当时”一句,然后再一起读“只是当时”一句。
(学生按要求朗读)
师:发现没有,读诗的时候总是有种味道,尤其是站在西安这么一块富有历史气息的土地上。还有没有感伤的句子,请大家继续找。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K:我觉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很伤感。
师:为什么?
生K:因为“珠有泪”和“玉生烟”用了典故,有一种伤感的气息。
师:用典故就能表达伤感的气息?
生K:因为“珠有泪”本身典故就是指鲛人流泪,本身就有伤感,再加上诗歌的伤感气息,就更加伤感了。
师:好,我终于听明白了。你不能说用了典故就有伤感气息,而要说用了一个伤感的典故就更加有伤感的气息。尤其是“珠有泪”的“泪”字,大家一起读这句。
(学生齐读)
师:回忆典故其实也是在回忆一个事实。还有没有?
生L:我觉得“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句,主要把重心放在这个“迷”字之上,庄子难以将自己和蝴蝶分开而叙,这里作者是说自己在愁绪中难以自拔。
师:听懂了吗,同学们?所以着迷也不一定是好事,有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迷失,因此这里是有悲伤地感受的。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学生齐读)
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诗句里都有眼泪,都有辛酸。还有哪些同学想说说在哪些诗句中读到了这种悲伤?
生M:“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玉生烟”表明一切美好事物都是一种虚无缥缈,远看是美丽的事物,或洁白无瑕,或闪着金色的光芒,但是走近一看只是一场虚无。
师:非常棒的个人挖掘,请坐。玉不是玉,最后化成了烟,美丽的东西最后变成了缥缈的东西,这有难受,有感伤。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好,我们再一起读一遍,把沉重、悲伤地味道读出来。
(学生齐读全诗)
师:能不能再从首联中找到悲伤的字眼?
生N:无端
师:什么是“无端”。
生N:“无端”就是平白无故、没有缘由的,这里使用相当于埋怨锦瑟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弦。
师:其实就是作者在埋怨锦瑟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弦,而且每一根弦都让自己产生这么多的回忆。“无端”其实是很多郁积的情感的迸现。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如果要读出作者的埋怨,那么第二句的哪一个字要读好?
生O:我觉得“一”字。
师:为什么?
生O:因为每一根弦都代表了作者的一段时光。
师:对,一个小小的数词上面就是有感情的,因此不能够很平地读,一定要把重音读出来。我们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诗如果只是伤感,那就只是眼泪。一首诗如果只是眼泪,又如何家喻户晓的呢?我想这首诗除了悲伤以外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我们一起来读中间的两句。
(学生齐读)
师:大家想想,除了悲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P:我觉得在“庄生晓梦迷蝴蝶”里的“迷”字,指的是庄子梦到了蝴蝶达到了一个物我困难的境界,就是迷失了自我的这种梦。
师:你抓住了这个“迷”字。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其实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迷”的意境,找到没有?哪些是“迷”的?
生Q:烟、梦、沧海。
师:烟,飘渺的;梦,迷离的;沧海,遥远的;还有遥远的月。因此我们说这首诗能够读出一种朦胧的感受。那么想一下,如何读出诗歌这种虚幻的美?
生R:我觉得应该轻读,因为有一种虚幻的感觉,有一种转瞬即逝的可望而不可及。
师:“迷”要读得轻一些,其他要读得稍重一些。要通过轻重长短的变换读出诗歌中的迷迷离离、朦朦胧胧。因此,一味的低沉并不能把这首诗读好,还要考虑到语速和语气。一起来试试看。
(学生齐读)
师:非常好!
(教师指定学生朗读)
师:我的眼眶有点儿湿润了,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那么读出了悲伤和朦胧,再看看这些诗句还有什么特点。
生S:我觉得有一种不知名的阴暗。
师:不知道为什么,感到阴暗。那么大家说说看,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的?我们找找看这四句话有哪些意象。
生T: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珠、泪、蓝田、玉、日和烟。
师:纷飞的蝴蝶、啼叫的杜鹃,这些都是很美好的东西,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这些很美好的东西?
生T:诗人写这些是想表现悲凉。
师:悲凉附着在这些美好的东西上面反而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那我们考虑一下,怎么样把这个美读出来?
生T:伤感、喜爱。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齐读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
师:读出了虚幻,又读出了美丽,还能读出什么?刚才同学说了一个词叫“典故”,请告诉我诗人为什么要用典故,典故能够使这首诗增加一些什么东西?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生U:我认为诗人如果直接抒发伤感的话会使整首诗成为平白无故地抒发感情的咆哮,但是如果用典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化进典故里面,不仅有自己的情感,也有典故里人物的情感,让情感变得复杂,也让后人能够从典故里体会真正的感受。
师:大家听懂了吗?如果没有典故,这首诗歌就很直接、很平白,因此典故增强了这首诗文化的味道。因此,大家必须要用心读出这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感受。所以,一个“雅”字可以代表许多东西。
(幻灯片展示:伤、幻、美、雅……)
师:诗中有伤,诗中有幻,诗中唯美,诗中含泪。当然,随着岁月、经历,还能够让你慢慢读出这首诗中其它的味道。所以同学们,今天你就是诗人,你就是李商隐,在某个黄昏,看着锦瑟,你慢慢地读出自己的心声。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全诗)
师:诗人面对着五十弦的锦瑟想起了他的美好岁月,你们想象一下,那个美好岁月里的作者大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V:我觉得那时候诗人可能是一个风度翩翩、自由自在、生活很悠闲自得的一个人。
生W: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很有才气,很风流的一个人,因为美好的年华一般都是表达一个比较好的时期。
师:这是一个很玉树临风、很有才气、很有理想的一个人。还有什么?
生X:我觉得诗人那个时候情感应该很丰富。
师:情场上非常得意,爱情路上有美好收获的人,所以他才能够写下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再看见这首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告诉我,他追忆的是什么情感?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遍这首诗。
(全体学生按要求朗读)
师:告诉我,这样一个诗人,在风烛残年,看到锦瑟,追忆了怎样的情感?
生Y:我觉得是包含了很多的复杂情感,比如畅想。
师:畅想?很快乐的?为什么?
生Y:因为李商隐这个人当时是非常受人欢迎的,而且在政治上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这跟晚年时期有很大差异。所以我认为晚年的李商隐还是很怀畅想那段年华。
师:也就是说你读到了一种不输于命运的情感表达,从那句读到的?
生Y:庄生晓梦迷蝴蝶,我觉得是这句。
师:为什么?
生Y:因为庄周在梦里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师:一种飞翔的欲望,因此只要心未死,生命斗志不屈。
生Z: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也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觉得自己就像一块美玉,埋在地下,希望有人能来赏识他。
师: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Z:怀才不遇。
师:还有吗?
生1:我觉得是对美好青春的留恋。
师:对青春、对生命的一种留恋是吗?哪一句?
生1:“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锦瑟共有五十弦,它的每一柱都思华年。
师:一弦一柱思华年,而且都必须是华年。那么未来的岁月他也希望他有华年,因此这位同学解释是对生命的放歌。还有什么?
生2:可能是他以前去世的妻子。
师:你怎么知道他有位去世的妻子?
生2:这是一个历史记载。
师:所以它是一首悼亡诗是吧?因为“锦瑟”的“瑟”字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生(全体):琴瑟相合。
师:所以这首诗可能是一首表达对妻子思念的诗。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李商隐的一生。
(展示幻灯片:李商隐简介)
师: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因无意卷入朋党之争的漩涡,受到两派的打压、排挤、抑郁不得志。其情感经历也异于常人,年轻时曾有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后与妻子琴瑟相合,但中年丧妻,四十六岁就抑郁而亡。所以写下这首诗的李商隐,在《锦瑟》里突出了复杂的情感。政治上失意,情感上失意,人生的许多挫折,内心的许多幻想,最后都凝结成了这首《锦瑟》。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这首《锦瑟》。
(全体学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一篇锦瑟解人难,在100多年前清代梁启超说过,李商隐的锦瑟他解不出来,但就觉得很美,读起来令人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那么同学们,别具慧心的你还能从这首诗中读到什么新鲜的“锦瑟”?还可能是怎样的解读?
生3:“玉”和“烟”是我们常见的东西,但是“玉生烟”的搭配给人以神秘感。人生慨叹。
师:(展示幻灯片:隐)李商隐的诗歌把很多的情感都隐藏起来了,而外露的只是伤。读李商隐的诗歌,要能从外在的伤感中捕捉它隐藏的情感。因此,锦瑟究竟写的是什么,还是交给我们自己用心地诵读,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请一位同学做个示范。
(教师指定一位同学诵读)
师:好,全体起立。男女同学交错背诵读,最后一句齐读。
(学生按要求诵读)
师:好,下课!
邓彤《锦瑟》教学实录
执教: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著名特级教师 邓彤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根据李商隐的诗歌《无题》谱写的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唱三叹的旋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眼含泪水,让我们满怀感伤。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商隐的另外一首令无数读者着迷的诗歌——《锦瑟》。王蒙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双飞集》来讨论这首诗。知道这一书名是什么意思吗?王蒙把此书比喻为鸟:一翼是《红楼梦》,一翼是是李商隐的诗。我对这双飞翼情有独钟。
哪位同学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
(课代表主动站起朗诵,声情并茂,同学鼓掌。)
师:《锦瑟》号称古典诗歌中的“歌德巴赫猜想”,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着迷。许多著名学者阅读这首诗的感受其实和大家差不多。请看:
【投影】
“义山的《锦瑟》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梁启超
师:《锦瑟》难解,但不是无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它。
一、研究标题:
请看教材注释①,编者说:“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际上是无题诗。”你同意这一说法吗?“锦瑟”真的等于“无题”吗?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翻阅课文,研究注释)
生:我认为可以认为等于“无题”。因为我看过一本书上说,在李商隐诗集中这首诗的标题就是“无题”。
师:是吗?怎么我手头的《李商隐诗集》中标的题目是“锦瑟”呢?
生:大概版本不一样吧!(生笑)
生:《诗经》中许多诗歌都是用篇首二字为题的,比如说我们这学期学过的“氓”、“静女”就是如此。
师:学以致用,好。
生:我不同意。因为《诗经》是民歌,许多民歌原来就是在民间传唱而没有题目,收集者采风得来后,就取篇首两个字为题。但就是这样,也要考虑和诗歌内容相吻合。比如说刚才同学说的“静女”就是这样,因为这两字本身确实能够包含诗中许多内容,做标题很合适。如果不合适,编者就会舍弃或者改造。比如说《诗经·无衣》篇首第一句是“岂曰无衣”,为什么不用“岂曰”做标题呢?不就因为它不能包含诗歌内容嘛!连没有标题的民歌在选题目时都会考虑内容,那么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歌难道会不考虑吗?即使他不考虑或不愿用标题,他完全可以和他其他的《无题》诗一样直接用个“无题”做标题好了?
(该生颇为雄辩,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师:我并不太提倡上课经常鼓掌,但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也情不自禁地想鼓掌!很有说服力。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补充一点。诗歌一开头就是“锦瑟”,放在开头的景物,一般会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整首诗只有八句,“锦瑟”就占了两句,不正说明“锦瑟”的重要性吗?
师:你从诗歌内容本身来考虑。那么,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内容会和锦瑟有关系呢?
生:大概是看到家中的“锦瑟”睹物思人。
生:或者是听到有人弹奏锦瑟曲触景生情,于是不由自主内心感动,写下这首诗。
师:我等会还要补充介绍一下,其实诗人一生的许多经历都和“锦瑟”有关。这首《锦瑟》诗中所有的感情和议论都与一张“锦瑟”有关,这张琴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回忆。所以,我也认为:用“锦瑟”为题不是偶然的。
确实,有的古诗题目就取自诗歌首句前二字。但《锦瑟》一诗,首联集中写锦瑟,后面的内容也都由“锦瑟”引发,因此,“锦瑟”就是诗歌的核心内容,是理解诗歌的路标。绝非简单的“无题”可比。
二、压缩诗歌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体会诗歌内容。为便于理解,大家试着把这首诗改为七绝、五绝。看看改后的诗大致表达了什么内容。
(学生饶有兴致地分组活动起来,5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生:我们改编的七绝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生:我们改编的五绝是:
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此情可追忆,当时已惘然。
师:还可以再压缩吗?
生:锦瑟弦,思华年。可追忆,已惘然。(众笑)
师:这样一压缩,这首诗大概讲什么应该明确了吧?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生:看到锦瑟,听到锦瑟幽幽的旋律,我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伤的回忆啊,可是往事却如一片云烟,令我难以真切把握。
三、体味情感
师:压缩了诗歌,结构固然清晰了,但内涵却大打了折扣。“此情可待成追忆”句中的“此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我们还得从中间两联入手。请大家一起朗读中间四句诗。请大家结合注释,选你体会最深的一句说说。
(学生一时沉默,片刻教师加以提示)
师:注意“晓梦”——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觉得非常愉快。这句诗让我们感觉到什么?“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给人什么感觉?这些内容可能让诗人想起什么?随便说说你感受最深、最喜欢的一句。
生:具体所指我们不清楚,但情感基调是可以把握的,是悲苦的。
生:晓梦,我想大概是指诗人早年恍惚迷离的梦想,那么飘忽,那么美好,那么动人,说不清,道不明。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爱情理想?也许都有。
师:对“沧海月明”一联大家感觉如何?
生:“沧海”有一种沧桑阔大辽远之感,“月明”有一种凄美之感,就像泪珠在大海明月背景之下滚滚而落。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就是“玉生烟”这句话我觉得奇怪,玉为什么会生烟?
师: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等待片刻)大概还是我来吧!请看前面的四个字“蓝田日暖”——古人认为,美玉蕴藏山中,得山川之灵气,在太阳照耀下,会蒸腾出隐隐的烟气,这就是玉气。现在我想问大家,这种玉烟和诗人的情感以及人生经历有何关系呢?
生:我读了这句诗,首先感到玉烟是神奇美妙却又飘忽不定。它就像人的幽微的感情,你不去想它时,它就在你心头萦绕,好象就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你一旦凝神细思,它又立刻却变得迷茫飘渺,令人又无法把握了。
师:这样的体会大家赞同吗?(学生点头同意)那么,让我们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再次朗读,越来越能够进入诗歌了)
四、了解生平
李商隐究竟在诗中写了什么事,我们已经无法了解了。诗人究竟表达了哪一种具体的感情?也许,只有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把握住。让我们一起了解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投影)
李商隐才华横溢,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令孤楚赏识。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但娶王氏使他不幸被卷入党争的漩涡,从此仕途坎坷,壮志成灰。
李商隐为爱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声望完全失去,被世人视为“忘恩负义”的无耻文人,这对一个渴望成功的男子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李商隐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告别妻子,长年在外奔波,但毫无结果。而妻子却在贫困中忧郁而死。
他感伤不已,写下一首长诗《房中曲》寄托哀思。其中有这样四句:
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教师插话——请注意“锦瑟长于人”!)
妻子死后三年,他又写了一首著名的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此,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逝。
爱情啊,这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想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云烟一样在心底弥漫开来,他提笔写下了《锦瑟》,并把它置于自己的诗集——《义山诗集》中的第一篇。
据说,天鹅将死,必有哀歌。这首诗是李商隐一生的感叹吗?这是他政治、情感、艺术、人生的绝唱吗?
让我们跟着《相见时难》的旋律一起诵读这首《锦瑟》,让我们和作者一同吟唱……
教有所思
《锦瑟》一诗素来以难解著称。对本诗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悼亡说,咏物说,自伤身世说等等不一而足。
但中学诗歌教学不是学术考证,不宜面面俱到。故本方案而力避把诗分解得支离破碎。
因此,我在教学中不罗列诸家解说,不多言诗中用典,而是根据教材注释要求,以“悼亡”为主要基调解读诗歌,力求使学生体味诗境,使学生感动于心。同时,提醒学生亦可做别解。
在教学环节上,也力求有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首先从从诗歌结构入手,把握诗歌基本框架;再品味诗歌中间两联的意象,体验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读者认定此诗是“悼亡”诗的原由。
最后一个环节,即“了解身世”环节必须由教师解说。教师用声情并茂的叙述打动学生,此举将大有益于学生对作者的感情。当讲则时体会。教师此时不应惧怕讲授,惟求讲得令学生动容动心!
总之,这堂课教学以使学生了解、感动于本诗为根本目标。
《锦瑟》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江苏扬州中学王舒成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读一首好诗,应该用心去体会,具体到今天这个舞台上,我希望同学们做到物我两忘,不仅应该忘掉台下所有人,更应该忘掉你自己。我们课本这个专题的小标题是“诗从肺腑出”,也就是说诗歌是诗人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所以,面对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他面对自己五十多年人生岁月所作的字字珠玑的艰难的总结,我觉得大家也应该用同样的专一程度,你才可能体会到穿越时空的诗中所的蕴含的真情。所以,我请大家先不要看课本,因为这里面注释太多了,我们不妨先面对原初的那个文本,体会李商隐写了什么?看投影,诵读一遍,读完之后,我会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第一体会是什么?【投影:李商隐《锦瑟》】
二、初读
生:【齐读】
师:诗大家已经读过了,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
生:有凄美的感觉
师:能不能具体的谈谈是哪一句
生:望帝春心托杜鹃,因为杜鹃的叫声比较凄凉
师:感觉很准确
生:有点哀怨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板书】此情惘然
生:写的很美,“庄生晓梦迷蝴蝶”,虽然是虚渺的,但依然很美丽。还有第三联都是非常美的景色,虽然有淡淡的悲伤。
生:有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从“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我们知道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应经是五十多岁,有对华年的追思之感。
【板书】追思华年。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这首诗初步的朗读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你们的感觉是非常的准的,你们会发现,根据我的板书,我们比较能明确的得出首联和尾联,它写了什么,它有什么样情感走向:追思华年和此情惘然。相反中间两联,可能因为,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很美又夹杂着一丝忧伤,但具体针对的事件,或者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则显得比较模糊。问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区别?
生:因为第二联和第三联运用了许多的典故。
师:昨天预习的时候老师已经说了,这些典故的解释字数远远超过诗歌本身的字数——用了典故之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生:如果知道典故就能够知道典故多要表达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典故就会觉得晦涩难懂
师:典故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正好懂得,会觉得“每有会心”,很高兴;如果你不知道就会觉得一头雾水。概括的很好。
三:设谜
师:那么刚才这位同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其实在咱们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我们来看一看,金末元初的一名文学评论家,也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诗人元好问,他所写的这首《论诗绝句》。【投影:元好问《论诗绝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这两句化用《锦瑟》成句,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西昆派这是宋初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老祖宗,或者说他们学习的楷模就是今天的李商隐,宋代的一批诗人围绕李商隐诗作的特点进行模仿,模仿他用典,用词华丽,甚至模仿他的晦涩难懂,诗家总喜欢写李商隐写过的那种语言风格、艺术风格的诗歌,但是“独恨无人作郑笺”,这“恨”就是遗憾。遗憾什么呢?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如果我不懂得它,就无法理解,就要去看注释。这“郑笺”中的“郑”,指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他为《诗经》作了详细的笺注。“独恨无人作郑笺”是说,只是遗憾没有人给李商隐的诗作注。李商隐的诗,特别是这首《锦瑟》,千百年来,晦涩难懂。它的关键在于颔联和颈联。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前人已经做过多次的解谜活动。解谜的关键是颔、颈两联。大家把这两联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四、探情——精读颔、颈两联
师:这两联四句,我们怎么去品呢?我们可以一句句,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地去品,力图读出诗句背后所蕴含的真情。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我解读完之后,大家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以后他怅然若失,不知道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或者说,把这个视角完全倒置,我是蝴蝶梦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诗中“晓梦”二字,是指拂晓的梦,拂晓的梦有一个特点,短暂而迷离。恍恍惚惚,你觉得记住了,其实也没有记住,你回忆得越多,也就忘记得越多。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看人生的一个基本态度:人生如梦。【板书:人生如梦】然后还要注意一“迷”字,这是“迷惑”、“迷惘”之意。这是一首追思华年的诗歌,现实和梦境在这样的心态下会分不清的,五十多岁了,回忆二十岁、三十岁的青春年华,他对那些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但他有时候会怀疑——那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吗?时光的淘洗,磨平了所有值得记忆的细节。因此,人生如梦,亦真亦幻。【板书:亦真亦幻】回忆带来的错觉,因为时间的推远而变得美好。这也就是老师读此联的感受,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大家马上讲下面的诗句,先把典故解释一下,从形象和画面入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这一句诗能够触动你的哪一根心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先自己静读,然后三分钟自己思考分析,再做一点交流。
生:【读,思考,交流。】
师:好了,我们现在交流一下,按说是随意的交流,但是考虑这是一首律诗,有他的内部逻辑,起承转合,说每一句也要相对集中,还是按照诗歌的顺序,我们先来分析颔联。
生: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杜鹃啼血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里的“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
师: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李商隐也有政治层面的诉求,我们先保留这种猜测。通过杜鹃的啼血,我们已经逐步对对“此情为何”作了推测。
生:我也喜欢这句,表现作者对美好东西失去的伤感。
师:繁华落去,才会去珍惜,我们为他鼓掌,他对杜鹃的情感所指,没有固定在一个层面上,而是杜鹃啼血本来是对故国的还念,但现在是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怀念。
生:春心可以使对青春、爱情的追求,我知道李商隐以前卷入过党争的纠纷,也有作者对青春的遗憾,或对爱情的追求。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你已经能够做到知人论世,知道他曾经卷入、游离于党争,你能抓住春心进行解读,很好,你能解释一下春心这个典故吗?
生:“春心”:《楚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此“春心”,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师:刚才这几位的同学,分别分析了春心、杜鹃的解释,虽然理解不同,但基调都是一样的,都是悲伤,悲哀和失落,我们想想这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单从形象来看,春心、杜鹃啊,大家想想这个季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高兴。
师:“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春天应该是一个万物萌发的季节,为何作者用了这两个典故却表达的是悲伤、哀婉的情感【板书:哀婉】,可以这样写吗?这是什么样的手法。
生:是反衬。
师: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曾经说过: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増其哀乐。他的哀婉之情是通过有固定情感指向的意象体现的。【板书:意象】诗歌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杜鹃这个意象,不仅仅是李商隐一个人在用,也不是他第一次用,前人后人都在用。前面大家学过的例子,苏轼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杜鹃是一个悲伤的调子,在中古典诗歌里面有了一个固定的调子,再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可以表达杜鹃这个形象,李商隐用它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我们以之为媒介,能通过它读出两种情感。这句话就到这里,我们分析下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
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话应该是化用南海鲛人的故事。《博物志》卷二有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如绩,其眼能泣珠。”,我觉得表现了时光流逝。
师:打断一下,怎么体现时光流逝?
生:年华像珍珠那样珍贵,就表现了李商隐对年华流逝的恍惚和失落。
师:很好,一方面结合诗歌的基调,一方面诗句里明月、夜明珠,是美好而短暂的。
生:世事无常,时光流逝不断地变化。
师:具体来说呢?
生:人生如同月亮的变化。
师:确实,月有阴晴圆缺。
生:第一句追思华年,有明月,明珠和泪滴,都是圆形的事物,都是人老珠黄的感觉。
师,我觉得你的分析逻辑有些问题,圆形事物,这没问题,接着就是“人老珠黄”我觉得中间有点过渡,我们又一句话:破镜重圆,人们对于圆形的事物总有美好的期待,但是这些圆形的事物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你觉得在这里有什么不足?
生:珠有泪。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生:南海鲛人的故事,鲛人泣泪成珠。
师:鲛人泣泪成珠。
生:有些伤悲。
师:确实,只有通过痛苦的哭泣才能成美丽的珍珠,刚才通过这个同学的分析,通过痛苦的锤炼才能成为珍珠,沧海月明珠有泪,这里还有一个典故,珠不但和泪发生关联,还和什么发生关联,就是月亮。蚌珠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蚌病成珠,也就是说河蚌通过痛苦的洗礼才能变成珍珠。所以我们可以对第三联做如此总结:痛之美。痛苦背后的美丽。【板书:痛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有年华的流逝,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月亮和大海总是固定搭配,经常组合的意象,它是一对意象组合,【板书:画面】一个是深邃的背景,一个是光芒的主体,他们形成了时空幽邃之感。比如说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再比如说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家学过《赤壁赋》知道变与不变的道理,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可是每一天的圆缺程度都不一样,就如美好的年华,它留在我们心里,却一去不返。然后我们来看最后一句。
生:蓝田日暖玉生烟。书下注释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致焉。也就说美好的东西放在面前你总不知道他的美好,逝去之后才知道。诗人在自己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三十岁的年华的美好。
师:非常好,也就是说在当时可能不知道他的美好,就像我非常羡慕现在的你们,只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才能理解,那种模糊,那种青烟缭绕,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景。
生:这一句也了描绘一幅美好的农家景色,一幅暖暖的农家。
师:我有一点不同意,你分析的画面暖暖的阳光,但是诗人是不是表达一种快乐之情,其他三句的悲伤基调,有没有在里面?
生:有一点悲伤在里面。
师:最后一句,模糊的形象,温暖的色彩,【板书:温度】
五、初解
师:这是今天的四句诗,通过大家精彩的解读,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怎样一种情感基调:时光追忆中的伤痛,怀念、无奈、迷茫。你猜一猜,他应该是针对什么样的人生经历的情怀?
生:表达自己对理想和仕途的不顺利的怅惘和悲伤。
师:这个回答结合了对典故的分析和理解。
生:对年华逝去的感伤和自己没有珍惜的悲伤。
生: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也有可能是对爱情的向往。
师: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美好事物还是爱情,我不愿给大家一个定论,我们一起看看李商隐的生平。【投影:幼年失怙,怀才不遇,妻子早亡,卷入党争,仕途灰暗】五十年了,这样的人生岁月,充满悲痛,但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为什么哀婉、凄切,跟他的经历是有关的。就是韩愈说的那句话“穷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只有悲愤才能出诗人。通过投影所展示的诗人生平简表,我想让大家知道华年是有多样性的,惘然之情也是有立体感的。
六、总结——如何解谜
师: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史上这个最著名的谜语的。【投影:还原画面、体会美感、解读意象、寻觅真情、结合自身、共鸣于心】
我们从具体的画面开始(当然有的时候你们是从典故开始),体会诗歌的美感。然后我们了解诗歌核心的审美概念,就是意象,从中寻觅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比如那只杜鹃,比如沧海和明月。最后,我们也加入自己的视角,参与解读,我们和李商隐共同创作了这首诗。结合自身,共鸣于心。
不妨看看朱光潜的这句话: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这“无数的心领神会者”是谁?今天,在坐的各位,你们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你们对这首诗,这个谜的解读,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
让我们最后把这首诗再诵读一遍。
生:【诵读诗歌】
师:好,课上到这里,谢谢。
要把金针度与人——《锦瑟》执教感言
李商隐的一首《锦瑟》,历来笺注无数;一直到了当代,黄裳、张中行和王蒙这样的学人、作家仍对之一而再、再而三地猜测、解读。这是因为,短短的一首《锦瑟》,其颔、颈两联,择取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朦胧而凄美,很难得到鉴赏层面的唯一正解。
因而,我在教《锦瑟》的时候,曾经有过深深的犹豫——究竟是尽可能地告诉学生我所知道的资料,我个人的喜好,我所掌握的各种各样的读法和赏析视角,还是,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们呢?
经过前辈老师的精心点拨和我的再三思量,我选择了后者。语文课中,教师的“多”和“满”是必须的,但教师的“多”和“满”如何体现则是颇具艺术性的。在本课中,我选择了一种“节约”的上法,隐藏了作为教师的“我”所知道的那些文章和资料,而只给出了一个“留白”的问题——请同学们从诗句呈现的画面出发,解读诗歌可能包含的情感。
因为这个问题简单,所以同学们在回答时都有话可说;因为这个问题紧扣诗歌文本的特质(意象—情感),所以高中二年级的同学们都能调动自己有关古典诗歌的学习积淀来对诗句进行解读,在扬州中学甚至有同学背诵陆机《文赋》里的句子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又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针对颔联第一句作了一个示范性的解读,告诉同学们从文本出发,又不一定局限于文本,可以谈谈自己的生命体验,所以同学们所呈现的鉴赏视阈还是很宽广的。
在这些精彩的回答面前,我有时候会即兴作一些生发和点拨,这才认识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材料准备并没有浪费。
而课的最后,我对本首诗读法的总结,正好是之前同学们的解读过程的理性升华。元好问诗云“鸳鸯绣出从教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这节课的教授过程则使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舍得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让渡给学生,在这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具体方法。“金针度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