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日更第二天——慢

在什么都要讲究“快”的信息时代,“快”代表着标准,代表着高速、高效,节约时间、节省成本,让人觉得一天充实而有意义。在提倡“996”和“007”的工作模式下,在为老板和公司创造最大利益的同时,反观自己,我们又获得了什么?

就拿我现在的工作来说,我是一个国企的员工,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进入了的大型国企就等同于拿到了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一样的铁饭碗,上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拿着不低的工资,简直比不知多少人强多了。

没错,在体面和收入上是比一些人强,但是从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无形中就进入了一个人人羡慕的舒适圈。但实际上,这个舒适圈是磨平了我们年轻时的冲动和棱角换来的,随之而来的是互相的攀比,比背景、比关系、比学历、比老公、比存款、比孩子;在平时,一团和气的聊着无聊的明星八卦,讲述着“凡尔赛文学”,但面对着升职加薪,明争暗斗、背地里拆台。属于我们原有的本真不见了。

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不得不去参加部门的聚餐,虚伪的听着部门负责人酒后的“高谈阔论”,同事之间互相吹捧,似乎平日里的不和与各种小动作一笔勾销。那一刻,在看似气氛融洽的外表下,实则空洞虚无,也许只有这样的喧闹才能印证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我不明白也不理解,像我这样一个平日里不苟言笑、默默无闻、不会吹捧的普通人来讲,在那种氛围中显得格外孤寂与另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丰富多彩才变得有意义。我一直认为,工作只是组成生活的一个环节,如果将一天24小时进行分割的话,按照8小时工作制计算,每天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8小时的工作时间和8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可是这8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去哪啦?也许,在理想状态下,每天8小时工作结束后,可以健身、可以和三五个知己好友约饭看电影,可以享受独处的时光,可以和恋人一起互诉衷肠、可以和爱人一起散步聊天、可以陪孩子画画读书、可以陪父母下棋聊天、可以阅读、可以追剧、可以做一顿美味的晚餐。。。。。。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但事实上,“我可以。。。。。。”早已消失了。

我上班虽然是8小时工作制,正常情况下,加上上下班路上及堵车的时间,花去12个小时。但在非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加班的情况,则会花去14个甚至15个小时,在压缩睡眠的时间后,在3个小时里我要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要陪父母聊天,要干家里留下的家务。留给我的只有1个小时,而那时已经是凌晨,对我们这种年纪的人来讲,已经经不起熬夜的摧残。

我的加班是常态,这种加班并不是研究课题或是做成果,我的加班是等待。等待会议的时间是否确定,等待文件内容是否合理,等待领导是否同意你下班。而原本属于我的时间,就被这等待无情的一分一秒的浪费掉。

这样的生活状态让我异常恐慌,我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等什么,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希望、看不到未来。工作依然按部就班,夫妻关系淡漠,孩子情感疏离,而我也随时可能别人代替。工作八年来,我很不安,很焦躁,原本意气风发的少年人,却仍在原地踏步,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我想给心找一个家,我希望她在快节奏、虚无缥缈的世界里安定下来,希望她能驻足感受外面的世界,希望她能慢下来,休养生息。

阅读和文字记录,是这个时代的另类品,他们和快一直唱着反调。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坐下来真正的看完一本书,不会像小时候那样,重新拿出笔记本,用钢笔记录下当时的心情,更不会有人自言自语,问问自己的内心所想。所有的人变得雷同而又无趣,得了原本应该是老人得的老年病,头发开始大把大把的脱落,拿着相同品牌的手机,看着一遍又一遍被翻看的新闻,吃着味道相似的快餐,眼神中流露出的不是光而是暗淡的冷漠和麻木。因为快,没有人去思考,没有人愿意享受一顿自给自足的晚餐,没有人愿意敞开心扉自言自语的聊天或是和父母聊天。因为忙,因为要挣钱,就像一个机器。

阅读和文字记录是我现在的心灵港湾,让我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我利用起等待的碎片时间,开始阅读和记录,是阅读,让我不再感到无所适从,是记录让我踏实安慰;是阅读,让我自己知道差距,是记录,让我重新和心灵深入交谈;是阅读,让我打开眼界学会思考,是记录让我在感性之余多了些理性。阅读和记录就像另一个世界的明灯,让我找到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写作日更第二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