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春运

快过年了,此刻正在回家的路上,放假仓促,买不到火车票,抢了张汽车票,因为堵车,发车晚了四个小时,不算晚点的时间,全程要25到30个小时。

上大学前,从来没有出过省,每年都在家里过年,上大学后,这些年,不在家过春节的次数,接近一半。

对于在外漂泊打拼的年轻人,很少有时间照顾父母,不回家过年,显得更加对不起父母。在外面久了,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已经习惯了报喜不报忧,而父母,又何尝不是,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挺好的,不回家过年,都不知道他们可能一年住了几次医院。不回家过年,以为他们都挺好的,他们还年轻、他们还健康,一回家过年,才知道他们又多添了白头发,又憔悴、苍老了一分。

然而,在外待久了,很多人可能已经无法习惯家乡的生活,回家,从买票开始,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艰难,尽管高铁的建设已经大大方便了交通出行,然而一到春运,千千万万的人仍然一票难求,每到春节前后,依然连绿皮车的无座票都抢不到。

我们对春运的力量一无所知。

我们对春运一无所知的背后,是中国人无法割舍的亲情、感情和乡愁。

尽管回家有各种各样的艰难、不适,还有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花式催婚,但很多人依然无法做到不回家过年。

据说,春运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我想,春运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也是独属一个时代的现象。

改革开放前,大部分中国人依然处在小农经济的时代,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少有外出,自然也不存在春运。从1978年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工业发展、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城市化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中国人开始了新一轮大迁徙,这一轮长达四十年、最终可能持续半个世纪,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改变了千千万万的人,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改变了你我,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情感。

历史上的迁徙,小农经济时代的迁徙,比如清初湖广填四川,清末闯关东、走西口,是一部部血泪史、也是一部部奋斗史,那个时代的迁徙,意味着举家搬迁、背井离乡,一旦离开了生养的那片土地,可能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返回故土。

摆脱了小农经济的我们,这一轮的大迁徙,不再是一次性举家搬迁,而是年轻人的出走,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在自由迁徙的同时、可以无数次重归故土,然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这个时代的迁徙,意味着父母子女更为长久的分离,我们虽然可以常回家看看,但在很多年里,一年中实际与家人团聚、相处的时间可能不足一月、甚至不足一周。

这个时代,我们不再写信,我们对乡愁没有感觉,承载中国人情感的纽带,成了春运。

春运,是一种乡愁。

春运,是一种痛。

春运的两端,是农民工与留守老人,是打工仔与留守儿童,是父母和子女。

每到春运,挤绿皮车的时候,无座也就算了,人会被挤到腾空、挤到变形。

今年,是第一次坐大巴回家过年,相比城市里没有座位的公交车,大巴已经很舒服了,可是坐久了,依然屁股疼、腰疼、脖子疼,坐立难安。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是中国的城市化历程,也是一代代中国人和无数个中国家庭的城市化历程。

四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转型的那些,已经不再面临春运,而没有完成城市化转型的个人和家庭,依然一票难求,依然需要春运来连接破碎的家庭。

但愿有一天,所有的家庭都能团员。

但愿有一天,不再有春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家之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