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精华19-《精进》4

22 思考与讨论

在开始前,先来例行思考三个问题:

你每天最关注哪些方面的信息,有哪些必看的APP和微信公众号/微博博主?

最近一部让你觉得有点“烧脑”的电影是什么?你会借助什么方式来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回忆一个“灵光乍现”的时刻。

23 信息的“断舍离”

订阅了很多微信公众号,满屏都是未读的小红点,想打开阅读的却很少;翻微信朋友列表,对着头像和名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是谁;刷微博时发现,时间线上全塞满了广告和营销段子。如果你是社交网站重度使用者,这些情境对你一定不陌生。互联网带来了太多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碎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让我们无所适从。

近年流行的“断舍离”是通过整理消费品了解自己,让生活更简单舒适的一种理念。套用到信息的接受和思考上,我们有必要对信息也进行“断舍离”,过滤掉其中不必要的部分。那么应该如何过滤?这些方法可以一试:

精选信息源:还记得吗,我们从前是通过RSS订阅自己喜爱的内容,那时似乎“订阅”还是个更严肃的、经过严格筛选的过程。好的信息源应该是有固定主题的,对某个领域有高度专业的认知,且能持续生产高质量的内容,不必求快(想想为了求快,被2017年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被错颁为最佳影片的乌龙摆了一道的媒体吧),一定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深度思考与求证的态度。另外,可以多关注经过第三方审核的内容,如学术期刊论文、上市公司年报等。

不追逐潮流:主动疏远热门信息,现今网络上大部分所谓“潮流”都是营销的结果,“半衰期”极短。反而在热潮退去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重事实,轻评论:思考的基础材料是事实信息,其中既包括调查出的数据,也包括富含细节、深入的描述性信息。观点和评论虽然有用,但也容易让人晕头转向。养成合理怀疑、主动求证的习惯,熟练掌握各种搜索工具,搜索事件信息源,尽力了解事件全貌,会让人更冷静地看待各种观点。随大流或者为搏眼球而生产的评论没有任何价值。

定期闭关:比尔•盖茨在与巴菲特的Q&A谈话节目中提到,自己每年会抽出两周时间闭关,拒绝任何人任何事的打扰,专注阅读和思考。我们也可效仿首富先生的做法,若是没有长时间闭关的毅力,不妨先从定期关闭或删除社交软件、读完一本书做起。

理想的情况是,通过以上这些筛选的过程,我们收到的讯息是简洁而有效的,此时我们也应该将自己思考后的产出回馈给世界。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训练自己简洁的表达能力。简洁绝不等于乏味,而是流畅、适度的丰富,和拥有让人思考的内涵,这只有在对一个领域或一起事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简化思维和表达之道:

删减: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去掉。这也可以通过多阅读经典来学习,譬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历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无一字是多余。

浓缩:把内容精简到最精炼。说个极端的例子,“用六个单词讲一个故事”曾经在网络上火过一阵子,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是:“Sorry soldier, shoes sold in pairs.”(对不起,士兵,我们的鞋子是按双出售的。)这个故事的悲伤意味正因简洁而深刻。

模式化:找到事物、知识之间共通的模式并进行归纳。为何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孤胆英雄总是突然受到冒险的召唤,遭遇重重考验和磨难,然后带着荣耀死去复归?其实这种英雄情结早就存在于古老的神话故事中。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约瑟夫通过对《荷马史诗》、《贝奥武甫》等各种文明的神话故事的研究,发现神话的一个模式就是上面所说的“英雄之旅”,《星球大战》系列就是基于坎贝尔的理念创作的现代神话。

24 运用潜意识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赖声川创作《如梦之梦》的例子吗?那样“灵光乍现”的时刻并非只有艺术家才能拥有,人人都拥有潜意识,前提是我们应为迎接它的到来做足准备。潜意识非常强大,在思维卡壳时,它仍在暗处不停运转,就像一个江湖游侠,不羁地游走在思维的角落。

有“美国广告教父”之称的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在他的经典之作《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创意思维生成的五个步骤时,特别提出了潜意识的重要作用,这五个步骤是:

尽可能多地搜集原始资料;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该如何启动潜意识思考呢?我们的脑袋里也并没有一个潜意识开关,能“啪”的一下打开。美国艺术家朱莉娅•卡梅伦(Julia Cameron)为唤醒潜意识,发明了一个“晨间笔记”法:每天早上起床后,不假思索地在笔记本上写三页纸,内容随意,任何想法都可以写下来。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头脑里的“思维监控者”还未清醒,这个“监控者”是我们按照自己的身份打造的一个成见机器,专门负责让我们循规蹈矩。我们常提到的“发散思维”其实也是同样的原理,需要减少“监控者”的影响,让思维自由狂奔起来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运用潜意识,我们还可以主动“制造混乱”。

(一)让随机发生

村上春树在他的随笔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讲述了自己走上创作道路的契机。1978年4月1日,29岁的棒球迷村上春树在东京神宫球场观看养乐多燕子队与广岛鲤鱼队的职业棒球比赛。他躺在外野席的草地上,当年轻的养乐多队选手大卫•希尔顿打出一记二垒安打时,棒球划过天空,飞得又快又高,让正在喝啤酒的村上春树突然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此前是爵士酒吧老板的村上春树,在比赛结束后到文具店买了稿纸和笔,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随后以这部作品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此后笔耕不辍,逐渐成为蜚声世界的小说家。

村上的经历令人啧啧称奇,还有点无厘头,因为随机性实在太强。期待一只棒球带来写小说的念头可能对我们并不实际,但我们同样可以在秩序和规则之外,有意识地引入一些随机的、意外的情境,让这些随机和意外成为培育新想法的土壤。比如改变日常生活习惯,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线上下班,与不同的同事共进午餐等。作者认为,混乱是秩序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构建出新的秩序。在思考一个复杂的对象时,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必须把很多或近或远的信息、素材纳入在内,这时要想把它们一一分类、整理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还不如把它们笼统地放在一起, 自由碰撞和组合。

当然,这种随机性的瞬间带来的灵感,也是建构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如果村上春树不是从少年时期就疯狂地看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恐怕无论那个棒球飞得多高,他也写不出《且听风吟》这样的作品。因此,我们昨天阅读的关于学会“学习”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5 思维图像化

在思考复杂的事情时,一开始脑袋里不免会一片混沌,为了理清思绪,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图解思考的方法。因为图示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可以更轻松地呈现复杂的关系,而且图像处理分担了人脑中工作记忆的负荷,为逻辑思考腾出了更多空间。例如在理解《盗梦空间》、《冰与火之歌》这些情节或人物关系复杂的作品时,就可以用图解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剧情,还能一窥创作者的构思思路。

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到工作中,用图像工作并不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专利。很多成功的作家和科学家都精于此道。例如纳博科夫在14岁前每天都在画画,而马尔克斯画的连环画在学校里也小有名气,所以在写作中,他俩都善于用形象思维构筑场景,再用文字表达出来。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据称是受到了他16岁所做的思想实验的启发,爱因斯坦在传记中回忆,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象。爱因斯坦曾这样概括自己用具象思维思考抽象问题的方式:“我写下的文字或者说的话,在我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好像并不起什么特别的作用。真正对思维起作用的好像是一些符号和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图像,它们会自动地在头脑中复制、组合。”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随手把想到的图景和思绪画下来,用纸笔构筑一个探索空间的方式。

作者总结,图解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所思考的内容本身,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式样。换句话说,就是不拘一格,也不必只着眼于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上,这只不过是千千万万种图形结构中的一种,我们应该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图形。常见的图解包括流程图和结构图,以下是作者的一些示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也可以创作更适合自身的图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26 周密思考的工具

我们都希望能周全地进行思考,但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滴水不漏,这是因为几个心理机制的限制:

我们偏好特殊事例,而不是普遍数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知名决策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一个“可得性(availability)启发法”的概念,即“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这是一种常见的偏见。例如想估算“人在60岁之后的离婚概率”,这时候你会在记忆中搜寻关于这个事情的实例,如果你轻易就找到了实例,那你就会把这件事判断为大概率事件,而不会第一时间去搜索论文或者调查数据。

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的存在,我们倾向于寻找论据佐证原有的看法,而不是推翻它。

受知识和经验所限,每个人都存在“思维盲区”。我们无法完全消灭盲区,因为它们属于“未知的未知”状态。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些心理机制的影响,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思维工具来辅助思考。最常用的工具是矩阵和清单。

(一)矩阵工具

广义地讲,矩阵是指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要建立矩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三个步骤:

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比如产品的最终形态无法穷举,但是决定产品形态的抽象维度可以穷举);

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例如,关于思维盲区,我们可以通过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这个矩阵来快速理解:

图片发自App

(图片来自《精进》一书)

我们在矩阵中发现,在人际沟通中,“我”和“别人”的信息关系是复合式的。每一次交流,都会使四个格子的面积发生变化,而理想的交流,应该是公开区越来越大,其他三个区域越来越小。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在交流中关注盲区的存在,积极求教他人以收获新知。

乔哈里视窗这样简单的矩阵只能用于思考比较简单的问题,在多维度思考上,作者还引介了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Fritz Zwicky)发明的“形态表格”(morphological box),用于思考和筛查一个复杂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列举每个关键影响因素下的各个可能条件,并基于此组成一个表格,激发新创意的产生。下图是作者制作的关于“如何研制一款新奇的饼干”的形态表格,供读者参考:

图片发自App

(图片来自《精进》一书)

(二)清单工具

除了矩阵工具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清单来无限穷举。好的清单是经过提炼的智力框架,帮助我们的思维尽可能更周密一些。在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如外科手术、航空航海领域,清单已被广泛应用。根据美国飞行专家保罗•伊尔曼(Paul Illman)编写的《飞行员航空知识手册》,飞行员在进入飞机前需在地面对飞机的外部进行检查,这个环节的检查包括15个大类81个小项,其中对机翼等类项的检查会进行多次反复。

美国证券分析专家小休伊特•海瑟曼在《怎样选择成长股》 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筛选股票市场中的成长股的快速方法,称为“五分钟测试”。这个测试是对一家公司的九个方面进行快速的考察,看其是否符合期望的标准,清单如下,括号中为判断标准:

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

未决诉讼。(没有未决诉讼)

非经常性损失。(近三年不超过一起)

盈余重述。(没有进行重述)

无形资产比例。(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低于20%)

产权比例。(低于75%)

收入增长率。(近五年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

股票薪酬支付比率。(低于15%)

做空比率。(低于15%)

一个普通水平的投资者如果能严格遵循某一种高水平的清单来进行投资,也能拿到出色的收益。清单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能降低思考门槛,提升行动力。

自己制订清单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不带成见,随意列举,宁可把选项列到过度的程度。

对选项进行筛选、合并,保留其中最可行、最精华的部分。

现在,我们可以从简单做起,试着编制一份自己的《所有让我快乐的事》清单,再把这个清单细化到《每周快乐指南》,不如现在就动手试试吧?

27 总结

关键词:

过滤信息,潜意识,随机,图像化,矩阵,清单

要点:

我们有必要对每天接收的信息进行“断舍离”,过滤掉其中不必要的部分。方法包括:精选信息源、远离潮流、重事实轻评论、定期闭关等。

我们可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从删减、浓缩、模式化三个方面探索简化思维和表达之道。

重视潜意识的作用,可以通过“晨间笔记”有意识地唤醒潜意识;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入一些随机和混乱的情境,混乱是秩序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也许能构建出新的秩序。

图解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所思考的内容本身,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式样。我们可以不拘一格但审慎选择,使用流程图和结构图帮助思考。

我们在思考中很难做到十分周密,可以利用矩阵和清单工具尽量让思维少一些漏洞。

思考与实践:

在你每天关注的领域中,选取3~5个最有价值的,并为它们选取合适的信息源,写下这样选择的原因。

思考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事,不管是怎么进行一个项目,还是下周吃什么,用图解的方法表达出来。

试着编制一份自己的《所有让我快乐的事》清单,再把这个清单细化到《每周快乐指南》。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书精华19-《精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