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笔算乘法(不进位)》听课随笔

30日上午第二节在三6班听了任老师的课——《笔算乘法》。

29日的第一次试讲:

1.任老师首先进行了复习了让学生回顾了口算乘法。

2.再用学生参加绘画比赛获奖的情境,发现奖品是3盒水彩笔,每盒12支。提出“一共有多少支”的数学问题。

图片发自App

3.列式12×3。让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并汇报:一体机展示(1)列加法竖式 (2)口算

图片发自App

4.随后任老师再次书写了出口算过程,并写出第一种竖式,让学生思考教师列竖式的过程思路。又板书了看到学生所写的第二种竖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图片发自App

5.让学生对比两个竖式,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个?并说明理由。

图片发自App

学生喜欢第一种写法:因为详细,能把口算的过程完整的表达出来。

学生喜欢第二种写法:因为简便。

对比总结,第二种简便的写法是我们常用的列竖式形式。

6.自主尝试练习324×2,汇报计算过程,总结出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末尾对齐,先乘个位,再乘十位)

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都算对了,但很多学生都没用直尺。

7.巩固练习

(1)改一改:一个违背算理——相同数位没对齐;一个计算错误。

(2)大组比赛:共6道竖式。每个大组两道题。

(3)拓展练习:根据竖式判断“国庆快乐”每个字所代表的数字,学生很愿意积极参与。


关于第一次听课,我的疑问和思考:

1.两幅绘画作品的确很好看,但作用是什么?

2.老师第一种竖式的书写,让学生思考过程,思考的是什么?

3.能不能让学生板书竖式呢?

4.如果学生是根据加减法笔算的知识迁移,也会计算出结果。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会不会说计算过程?会不会完整的叙述算理和算法?能不能讲给同学听?

5.12×3在“口算乘法”中已经出现了,那这节课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内容?

如果口算是让学生建立小棒图与算式之间的联系,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又是什么?

6.末尾对齐学生是否理解?先乘个位,再乘十位。那三位数呢?最后乘百位?

算理和算法怎么说更合适?


30日的第二次讲课:过关课

通过课堂反馈和交流讨论,这节课有了以下变动和不同的课堂生成

1.情境由绘画比赛变成了口算比赛过渡,更好地让学生联想到口算的计算方法。

2.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书写的加法计算方法和口算过程。让学生根据口算的过程和老师一起把第一种竖式写完整。从中发现笔算其实和口算思路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一样。

3.板书12×3的竖式,横式变竖式。及时总结算理及注意事项:相同数位对齐,注意运算符号是乘号,等号线用尺子画。

4.强调算法:重点让带领学生述说竖式中6、30、36的含义、来源及书写位置。6……2×3:个位上的2乘3表示2个一乘3等于6个一,所以6写在个位上。30……10×3:十位上的1乘3表示1个十乘3等于3个十,所以3写在十位上。

图片发自App

5.学生板书第二种简便的竖式并说明算法,同时教师适时地要求学生完整规范的叙述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板书及叙述计算思路,发现不同点和相同点:第二种竖式更加简便,同时也能表达出计算的过程,同学们都很喜欢第二种。

图片发自App

6.对比总结出笔算乘法的算法“从个位乘起”。

图片发自App

7.学生独立计算324×2,述说算法的同时让学生发现出“一位数乘个位上的数,积写在个位上;一位数乘十位上的数,积写在十位上;一位数乘百位上的数,积写在百位上”,适时总结“一位数乘哪一位上的数,积写在哪一位上”,并强调计算的完整性,等号后边写得数。

图片发自App

8.分组比赛:每组挑选让一名学生说出计算结果,并选取其中一题说明计算方法。


评课与反思
图片发自App


1.板书12×3这个算式应该写在黑板上

数字的书写要规范

等号线用直尺画

图片发自App

2.预设和生成

“改一改”选取学生出错的作品做案例,会更好。(但我觉得不好找,对于本节课来说出错率非常低,可能找不到自己预设的错例,反而不如预设出来)

图片发自App

3.再次练习的时候不用让学生说算法了(这个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时间充足,最好让更多的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说多练为后边的学习打好基础。正是因为任老师本节课中前边很细致规范地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加顺利自然地讲解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4.活跃课堂气氛

计算课可能是枯燥的,但也是可以是有趣的,比如说大组之间的比赛,拓展题的设计,教师语言的多元,面部表情的丰富都可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我们才能更好地教学。教学生,也是教自己。每一堂课都能从中有所收获,讲课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成长,我们一起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0-30《笔算乘法(不进位)》听课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