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篇 孙悟空为什么不背着唐僧到西天取经?

在《西游记》里有这样一处情节:师徒四人又走多日,忽见前面高山,那山上满山清幽,景致秀丽,三藏欢喜地说:“我们一路走的都是险山恶水,这座山真是气象万千,怕离西天不远了。”悟空说:“早呢!十停还没走一停呢!”八戒说:“若是这样,几时才能走到?”悟空说:“若是二位贤弟,十多天也可走一趟,若是老孙一天也走五十趟,两头还见太阳,若论师傅,别想!”唐僧问:“我几时才可走到?”悟空说:“你自小走到老,老了再小,也难走到,只要你心诚志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可见到西天取经,如果是孙悟空驮着唐僧去,那该多快呀,路上也省得很多妖魔的纠缠和辛劳。孙悟空会筋斗云,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他为什么不把唐僧背在身上,翻一个筋斗不就到西天了吗?为什么还得千山万水走过去?他身上带的金箍棒就13,500斤,多带一个100多斤的人,又有什么大不了?我们这样想,这个问题的确是很有意思。

其实,在书里边已经给出了答案。唐僧师徒在经过流沙河讨论过河的办法时是这样写的。他们到了河边,悟空说:“天色晚了,师傅就在山崖下坐一夜,待老孙去化些斋来。”说完一筋斗翻出,不一会儿,从正北方化了一钵斋饭,回来请唐僧吃。唐僧说:“悟空,我们去化斋的人家问个过河法。”悟空说:“附近哪儿有人家,这家远了,离此足有六七千里,他怎知如何过河?”八戒说:“哥哥胡说,六七千里你怎么来去这么快?”悟空说:“老孙一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几千里路,不过点上两次头,弓上一次腰就到了。”八戒说:“你既有这般神通,背上师傅跳过河不就行了?”悟空说:“你不会驾云,你不能把师傅驮进去?”八戒说:“师傅肉体凡胎,重如泰山,怎么拖得起?”悟空说:“你拖不起我就拖得动啦!要是施法术,弄妖风,用缩地法,老孙样样都能,但师傅要取得真经,必须历经各种魔障,你我只是保住他性命,却不能替他的苦恼,若是见到了佛祖就能取经,我老孙早就取回来了。”八戒听悟空说的有道理,连连点头,三人吃了些素斋就在山崖下歇了。这段话有三个意思:

第一:孙和猪八戒都会驾云,要想快速带唐僧到西天也不是不行的,只要设法弄风头,就能带着唐僧飞起来,即便飞不高飞不远,一段一段来也总能摆脱地面上妖魔鬼怪的纠缠。事实上这种法术对孙悟空再简单不过,在车迟国圣道大斗法时,孙悟空就变了一朵彩云托着唐僧上了高台。即便是妖怪,也经常用此法刮起一阵狂风,把唐僧弄到指定的地方去。除了驾云,孙悟空还会缩地法,一瞬间就能越过一座大山。总之,如果真想省事,以孙悟空这种绝世高手定,肯定有办法带师傅腾空带着飞。

这段话还,还提到了另外一个概念:肉体凡胎重若泰山。搬泰山容易,携夫俗子驾云最难,这里涉及到道教一个重要的概念:人是如何飞升的?按照道教的说法,能够飞升标志着人终于练到了摆脱肉体凡胎的地步,获得了仙体。唐僧在上了灵山之后才具有飞升的资质。在书里讲到:雷音寺前有一条河叫凌云渡,有人撑了无底船,起初唐僧不敢上,悟空一推就让他站到船帮上。一会儿,上流飘来一具尸体,唐僧大惊。悟空说:“别怕,那就是你!”唐僧乘着无底船轻轻松松的就上了彼岸,就因为他脱了肉体凡胎,此时的唐僧以成仙体,不再和凡人相同了。

第三层意思: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白白得来。孙悟空说的对,取经固然是终终极目标,但唐僧需要在取经路上历经磨难,师徒第三人的任务,只是保障他的生命安全,不能替他减轻磨难,如果轻轻巧巧地飞到了西天,佛祖也不可能传授真经。这一路上经历,在某种意义上胜过这个目的,因为这个过程是生命的体验,任何别人都代替不了的。

然而,有许多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孩子爬山累了,父母说:“我背着你,只要你能到山顶就行。”孩子不会写作业,父母说:“我替你写,只要得的分数高就行。”孩子参加书法比赛,父母说:“找个书法家朋友帮你写一张交上去,反正他们也不会找咱们家来问。”孩子不会做家务,父母说:“我替你做,只要你能考上好学校就行了。”孩子长大要找工作,父母说:“我帮你找,不管是花钱送礼,只要能去一个好单位就行。”这些父母确实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孩子轻而易举达到了目的,然而孩子必须经历的对生命生活的体验却被剥夺了,他没有气喘吁吁就轻易到达了山顶,没有好好练习就轻易取得了成绩,没有培养能力就轻易取得了稳定的工作,这样的人生成功来的太容易,所以就太空虚。

父母的任务就该像孙悟空一样,只能给孩子提供安全保障,避免事故,吃饱穿暖,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至于孩子自己的问题,则需要自己去解决。在努力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他成熟了,慢慢的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如果事事代劳,那就等于带唐僧飞,即使到了目的地,也不会取得真经。

佛祖第一次传给师徒的经是无字的白字本,其实大有深意。大概是说,最深刻的真经并不是写在纸上的教条,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体验中。

生命必须是自由的,选择必须是自由的。唐僧能不能飞行?这个话题告诉我们,体验也必须是自由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愉悦的体验固然不能剥夺,但是苦难、混沌的体验也不容任意剥夺,否则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成了父母的奴隶,虽不是低下的奴隶,强权的奴隶,却是关爱的奴隶,一切的奴隶都是可悲的。自由与独立是《西游记》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的最最重要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472篇 孙悟空为什么不背着唐僧到西天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