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节约为持家之本,艰苦奋斗是治国之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漫长历史中,粮食始终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由勤俭败由奢”是解读众多朝代兴亡更迭的一把密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敬天惜粮、勤俭节约的传统。“俭以养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等内涵丰富的古训,浓缩了一个民族对个人和家国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

《韩非子》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商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吃饭,引发了箕子的恐慌。箕子认为,使用象牙筷吃饭,意味着其他餐具和食物也要跟着豪华起来,饮食豪华了,车马宫殿都要豪华起来,这样子国家就会出现奢靡之风,政权就危险了。果不其然,在“酒池肉林”和大量的糜耗浪费中,纣王身死,商朝国灭。

隋文帝力除奢靡之风,“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而隋炀帝穷奢极欲,致使国亡。

唐朝初期统治者节俭务实,创业兴邦,而唐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兴盛,唐玄宗“水陆珍馐数千盘,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在他的影响下,整个朝廷“公私相效,渐以成俗”,国家也走向了下坡路。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成由勤俭败由奢”是王朝兴衰更替、社会治乱变迁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和民族若失了勤俭,沉溺于奢靡享受,务实、开拓、变革的精神自然会衰退。因而,千百年来,节俭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作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传家法宝。我党我军诞生在民族危难之时,成长于艰苦斗争之中,不仅面对的敌人强大,而且生存环境恶劣,物质条件十分艰苦。党和军队之所以能从偏僻落后的山沟里、荒凉贫瘠的高原上发展起来,建立人民政权,创下不朽业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力倡导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精神,并且党员干部身体力行。一个靠艰苦奋斗走到今天的政党和军队,更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勤俭总是他们不变的本色。朱德的生活非常简朴,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每顿饭差不多都是一碗米饭、一盘素菜、一盘有几片肉的荤菜、一小碗汤,他总说“粗茶淡饭最相宜”。徐向前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布衣元帅”。

然而,时代变了,经济发展了,一些人认为生活好了、钱包鼓了,不需要节俭,讲艰苦奋斗不合时宜了。有的不仅自己浪费成习惯,对他人浪费也见怪不怪,还有的把饭桌上摆阔气、讲排场当作个人地位和身份显赫的一种标志。据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给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须知,吃喝里面有文明。节约,既是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它倡导的是一种适度、节用、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节约是对文明的体认,对进步的向往。吃喝里面更体现作风。纵观这些年落马的官员,不少人都是从吃吃喝喝开始,进而堕入腐化深渊。党员干部胡吃海喝、奢靡享乐,败坏的是党的风气、损害的是党的形象、离散的是党心民心。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军队,是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时红军吞青稞炒面、啃树皮、嚼草根,再到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如今,部队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官兵们已从吃饱开始追求如何吃好。感受历史的变迁,大家更当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意识,带头努力构建节俭文化,营造节俭氛围,形成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的良好风尚,坚守好勤俭节约这个强国兴军的无价之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由勤俭败由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