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家风传承

卷首语: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习近平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红灯记》里的这些唱词,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等密切相关。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那么,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有什么家风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自己的成长经历浮现在眼前……

                        爷爷的启蒙教育

        我的爷爷如今离开人世已经十四年有余了,可他教我和弟弟时铿锵有力的读书声还会萦绕在我的耳旁。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应该是上过私塾读过一些书的,不然他不会和别的爷爷不一样。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生活还很窘迫的条件下,我的爷爷除了每天辛勤地在田地里劳作外,他会给我们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他会给我们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尽管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知其中的深意,但爷爷的话确实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爷爷只要一闲下来,我就经常缠着爷爷给我们讲古人的故事。爷爷呢,也会摇头晃脑地读着“之乎者也”的古语。虽然我听不懂,但看着爷爷清瘦的脸上并不多见的笑容,还有那副陶醉的样子,我也便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在爷爷的教育下,上了学的我逐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这也成了爷爷在他们同龄人面前炫耀的资本。清晰地记得我初三毕业时考上了师范学校,当时在全镇和另外一个女孩并列第一名。爷爷步行十几里路从家里赶到学校,亲手取回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他逢人便讲“我的孙女端上了铁饭碗……”在爷爷的眼里,当时考上公家的学校,就相当于从小村子里飞出了一只“金凤凰”,而这只“金凤凰”是从我家飞出去的。可爷爷怎会不知道,是他对读书的热爱和重视启发了我,引领了我。

                        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可父亲却凭着自己的天赋学会了木工的手艺。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农忙时在家干农活外,其他时间都在外给人做木工活儿,养家糊口。母亲常年在家料理家务,照顾一家老小的起居生活。因为有父亲的这一门手艺,我们家的生活过得还不算拮据,再加上母亲的勤劳和能干,我们家老人和孩子的穿戴当时在村里还是很风光的。

      记得一个春节,父亲从外地打工回来,挣了一些钱儿。那年刚刚流行鸭绒袄,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去镇上,给我俩一人买了一件,我们俩穿着暂新的鸭绒袄,一路上心里美滋滋的。可年幼的我们却不知道,母亲在什么时候同时还买了两件“小大衣”(后来叫“呢子袄”,现在演变为双面绒)。那两件“小大衣”,一件是给姥爷买的,一件是给爷爷买的。村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夸母亲不偏不向,两头的老人都照顾到了。别人夸母亲,我的心里当时也是美滋滋的。

        也依稀记得,父亲每次干完了一家活儿,到分工钱时,宁愿自己少拿一点儿,也绝不让别人吃亏。总是听到他和母亲在一起嘀咕:“挣点钱都不容易,那几家孩子多,就让他们多拿一点儿,咱可不能占便宜。”父母的朴实和善良,现在想来,在那个生活不富裕的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就这样,长在心底的善良、刻在骨子里的坚强从此伴随着我的成长。

                          子女的家风传承

        好家风必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辈的言传身教在无形中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时候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我成家为人母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女儿三岁起,每天晚上的睡前讲故事雷打不动,那些有趣的绘本故事更是陪伴了女儿的童年。后来我改教语文,三十多岁的我也开始捧起一一本本书籍,时常把自己安放在一段文字中。古诗词、心灵鸡汤、人物传记、国学经典、教学专著,尽收眼底。耳渲目染,慢慢地,女儿养成了睡前自觉读书的习惯,不读一会儿书,她是睡不着的。看着女儿读完书后满足的样子,我不禁想起自己幼年时陶醉的样子。

        善良是做人的底线。与人为善,早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作为教师的我,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理解,对同事的友好,是我长期以来奉行不悖的原则。在工作上如此,在生活中也更是这样。记得有一次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位卖菜的农村老太太拦住了我,非要我买她的香菜,说是就剩一点儿了。虽然家里并不缺香菜,可看着老太太着急的样子,我不假思索地买完了她剩下的所有香菜,还把我买的橘子往她的篮子了放了几个,老太太说“遇到好人了……”那一刻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

        无独有偶,女儿的一个小举动让我大吃一惊。不知什么时候,在女儿上学的路上,多了一辆风餐露宿的车,车上坐着一位残疾的老人。突然有一天,女儿说她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帮助别人,当时我并不知其意。只见女儿去买了一个鸡蛋饼,从容地放到了那位老人的车上……那一刻,我知道善良也长在了女儿的心底。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家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润物无声 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