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对生活

读《论语》感悟(一)

“乐”对生活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书中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我的感悟:

        这三句话是论语开篇第一篇“学而”篇第一章的内容,谁都会说,谁都知道它的译文,但这三句话背后隐藏的意义未必都能理解透彻。我读了两年的论语,现就自己的认知谈一点感悟,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人会说,我学了那么多年,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不“悦”呢?我认为你只是“学”而没有“习”,或者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学,何来愉悦?孔子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要边学边习,尤其是“习”,它是应用内化的过程,是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困难解决了,必将激发学习兴趣,挖掘自身潜能,才能体验学习之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上一周,我给学生讲了网络交往的利和弊,以及怎样正确对待网络交友问题,学生苦苦读、苦苦背问题答案,结果背得快忘得急。于是我就给学生出一个辨论题:网络交往利大还是弊大。同学们主动讨论,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积极谈认识,既谈到了很多利,又谈到了不少弊,最后还总结了几条正确对待网络交往的策略,涌跃发言,不亦乐乎。可见,学习的目的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愉悦过程,这也是个人自修的过程。

      2.“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是面对变化与合作的良好态度。有亲戚、朋友来家,会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特别是不速之客,会让我们措手不及,这时我们要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这一问题,乐与烦都是一种情绪,为什么要用烦来扰乱自己的美好生活呢,且又破坏人际关系,这样一想心里会轻松很多,“乐亦在其中矣”。只有乐对生活中的任何变化,我们就会一直进步。另外,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基石,现在社会已不再是单打独斗闯天涯了。我们要学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开放自我,敞开心扉,用理解、支持、信任、关心等去结交朋友,善于合作,遇到困难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从而成就自己、提升自己,“不亦乐乎”。在生活中,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学会关怀对方,即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合作中体验积极情感,用勇气和智慧梳理与他人的关系,从中体悟生命的美好。这是一个共修的过程。

      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在学习中,在应对变化与合作中,会有不理解,会有误会,我们将努力做到“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已不能也”,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学而时习之”是强调自修,要刻意练习、要终身成长;“有朋自远方来”是强调共修,积极应对变化与合作,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助己成长;而“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因此,他人不了解我,无所谓,我一笑而过。坚持自修,学会共修,努力让自己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修习的结果必然会接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梁漱溟先生的书中谈到孔子一生都是乐的状态,“乐”是他的最大特点,他的“乐”是不找、不使劲,不用和自己作战,任何事在他那里都是“不亦乐乎”,也就是说这难道不是乐吗?所以,我们读论语,就应该学孔子的“乐”,用“乐”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学习的困难、合作的困难、别人不理解的困难。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则认为一句论语益终生。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你只要不停的念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你的人生将永远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