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张芝若原创分享247天

       今天开始了第一天的共读《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我对蔡老师的领读特别珍惜,有的语音片段我听了两三遍。听到蔡老师的领读,我觉察到我对父母不够爱我很有可能是我小时候仰望父母时不太恰当的的看法,也许是错误看法。但是,这个看法至今仍然提醒着我。当七十多岁的父母对我的生活或者工作提出不同看法时,我内心特别的排斥,有时候就感觉他们不喜欢我,那种被讨厌、拖累亲人的感觉。我知道要去核实小时候的一些创伤,却鼓不起勇气。我想可以试着迈出一小步,先向父母核实小时候他们记忆中关于我的部分。我觉得我想行动,正是源于今天蔡老师领读时的精彩解读,谢谢蔡老师。

       蔡老师在微信群里语音回复了我,我总结如下:

       1、那你的害怕是什么?你的恐惧就是,你怕什么?就是焦虑和恐惧之事。这个情绪背后你真正怕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也就是你现在知道你在哪里,你不知道你要去的那个具体的地方是哪里,你依然没有办法出发。更多的去觉察自己,觉察自己的关系,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到底在发生着什么。很重要的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一个方式。

       2、内心经常感受到父母不喜欢我,或者被讨厌,拖累亲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小孩儿,个子很小,他伸着手,非要让父母为我做一些什么的时候。父母可能着急,可能他们有重要的事情,可能有些事跟他们活下来,跟他们求生存相关的。那么他可能就会发脾气,着急或者抱怨啊,粗暴地对待孩子。往往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会形成一种自我印象,是我不被喜欢,父母很讨厌我。我在拖累别人,我自己很糟糕,我做的不够好等等这样的一些印象。当我们有这样一些印象的时候,就像我们内心深处啊,埋着很多那种小的地雷。虽然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他在对我们有一些语言或者表情动作上有上述这种交流沟通的时候,就很容易点燃我们小时候内在的一些经验。然后那些经验被激活的时候,我们的那个情绪反应可能就比较过激。但是我们内心感受到的那一份受伤,却跟小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这时候不如努力的跟自己在一起。去清楚的了解自己,在面对父母的这些教导的时候,委屈、愤怒、挫败、受伤这样的情绪。和自己内心的一些声音,比如说,你就是不喜欢我啊,你就是觉得我没有其他的这个兄弟姐妹好。你总是喜欢指责我,把我内心所有的这些声音,全部都给列出来。写的这些呢,是自己的问题,跟爸爸妈妈没有关系。就是父母的那些语言、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到那些语言之后,我的内心在起着怎样的反应,这个对 我来讲是很重要。

       他就是这种说话的方式,我能怎么样保护我自己?或者说,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完全可以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或者叫这个防火墙来保护我们自己。甚至说,重要的不是他的这些表达,而是他的这些表达总在把我们内心的那部分受伤给击中。

       我们在这个时候就要去问问自己,自己诚实的、坦诚的有一个核对。我对我自己满意吗?我喜欢我自己吗?我觉得我自己不被讨厌吗?我觉得我自己值得被喜欢吗?或者说我觉得我自己对家人来讲是一份拖累吗?我接纳我自己今天的一切吗?我们要问自己。如果你的内心对这些答案都是确定的,OK的。那么这就是你给自己说的一个防火墙。

       请妈妈聊聊我小时候在一块儿开心的事情!在前面要有一个预设,当然妈妈也愿意跟你讲,那从中我就可以得到很多的滋养。让你自己内心那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孩儿长大。对自己的。认可欣赏接纳和喜欢,我们怎么样让自己过往的经验去修正。然后去完善,让我们更完整的去体验到关系当中的方方面面。和关于我们自己这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