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再次爆火网络,怎么看待年轻人反内卷?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解语生活(ID:xiwuji168)

「内卷」一词相信经常网上冲浪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它在2020年爆红于网络,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内卷又称“内卷化”,译自英语involution,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2020年下半年,有几张图片刷屏: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被称为“卷王”登上热搜。“内卷”开始在高校学生中流行开来,现在,“内卷”已经从大学生群体中出圈,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可以称做“内卷”。

其实,简单理解,内卷就是低层次的激烈竞争,也可以理解为非理性内部竞争,内卷不能让行业进化到更高的阶段。大家越努力,造成的无谓损耗反而越大,而蛋糕却还是原来那么大,可是吃蛋糕的人和吃到蛋糕的难度却都增加了。就好比老师要求论文五千字,有人为了评优写了八千字,其他人看到有人写了八千字,心想不行啊,我得写到一万字才行,以此形成非理性竞争,每个人都为了评优而超额完成任务,导致评优难度越来越大,但获优的人数并未增加。

在“万物皆可卷”的今天,继清华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开设的《摸鱼学导论》登上知乎热榜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唐晓晴和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大一同学的《内卷学导论》也出现在网络平台。这使得去年就出现的热词「内卷」再次爆火,除了对内卷本身的审视外,“内卷课”也引申出了对“反内卷”的反思。当“万物皆可卷”的时候,“反内卷”似乎变成了对所有竞争和努力的嘲讽,那如何看待年轻人“反内卷”?

在笔者看来,没有所谓的内卷,从大环境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保持了人类史上最高速的经济增长,实现了最大规模的人口脱贫,塑造了的空前数量的中产阶层,发展过程也让全民得益,所有人的处境因此变得更好,这样一个时代,何来内卷?当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和实现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脱贫的时候,有些人开始喊万物皆可内卷,实则是极端享乐主义抬头的信号。

而所谓的反内卷,更多的是在贩卖焦虑,无非是在焦虑下做的无用功。焦虑是因为找不到方向,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目标。所以与其担心内卷,不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实力,找准自身定位。对大多数人来说,竞争本就存在,想要获得更多就势必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所以还是应该先区分开「内卷」和「竞争」的区别,甚至有人把正常竞争都冠上内卷的名号,呼吁大家都不要努力、不要竞争,然后躺平摸鱼,这才是需要警惕的。在社会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个人通过竞争获取更多的资源,这不是内卷,反之,如果只限于在一个固定的资源圈子里周而复始地比拼和竞争,无法突破资源的限制和得到有效的提升,这种才是内卷。

如今,内卷已近乎自我否定的代名词。它的泛滥,正是当前人们价值迷惘的体现: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自信,对人生的目标感到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存焦虑,缺乏直面未来的勇气。内卷也成了机会主义者、保守主义者甚至享乐主义者自我辩护的借口,这些人把成功想得太容易,甚至把成功当做了理所当然,把不成功都归结于外部因素而不审视自身。

如果反内卷变成了对竞争和努力的嘲讽,那无疑承认了内卷的正当性。当大家都努力的提升自己,为了抢到更大块的蛋糕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想着去把蛋糕做大呢?或者去拿旁边的甜甜圈、马卡龙呢?所以,当老师要求论文五千字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所写的内容不要千篇一律,做到立意深刻且辞藻流畅,而不是把字数凑到八千甚至一万。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努力提升自己,吃到蛋糕也是轻轻松松的,如果实在吃不到,旁边的甜甜圈、马卡龙和面包也很好吃啊。

所以,反内卷,不应该是反对竞争,而是反对社会或者个人缺乏创新动力,无法突破自己,无法进步而导致反复内耗。如果把反内卷当成不要竞争,提倡躺平摸鱼的话,那“反内卷”会成为下一个“内卷”,而这个“内卷”才是“真内卷”。正如哲学家艾默生所言,「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END

文:益达|排版:益达|图: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卷”再次爆火网络,怎么看待年轻人反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