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有价值了,你的社交才有价值

在这个如今讲究“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视社交如打造个人品牌的必要手段。扫个微信二维码,要么就是留个电话号码,可能大半年时间都是躺在通讯录里一动不动。我自己是一个不太会社交也不怎么愿意去社交的人,除了因为性格问题,或者是“拒绝无效社交”的醒世名言敦促我放弃了社交吧。我想分享三个故事表达我对社交的看法,希望能够让大家对社交建立一个全新的认识,避免做无用功。

很多人常常把社交等同于“混圈子”“找人脉”,其实你认识谁不重要,谁认识你才重要。真正的社交讲求的是一个关系联系,强联系交换人情,弱联系提供信息,起到作用都是比较偶然的。有时候你对这个人有很大期待,可是人家根本不在乎和你链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加了大神的微信之后依然对自己没多大作用的解释。混这种圈子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虚伪甚至是无用社交。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无用社交趋之若鹜?

真正的社交,是建立一个坚固的价值网络,这个是一个利益网络,是个利益共同体。一个人的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就越大。你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即使你一时落魄,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有效人脉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身的价值和提升自身的价值。可以是专业价值,比如你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也可以是链接价值,它指的是,你可以成为一个关系网络的结点,能够介绍对彼此有价值的人给对方。你认识别人的时候,不过是别人对你有价值,但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你,是因为你对别人没有价值而已。扎扎实实把基本功打好,但凡你仔细留心观察就知道: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别人争着抢着想要和他做朋友。

“社交估值”理论:评估一个人的商业价值,只需计算这个人身边最紧密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即可得知。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才华横溢,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专业,你与他们形成连接、相互影响,交换信息、共同升级认知,自然会提升你个人的估值。李檬在《别做那些假装上班的失业中年人》的文章中提出:一个人的社交资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即积累以下3种类型的社交资产:

1、消费型社交资产。很多网络社区都是生活消费圈子,比如出境旅游、母婴、化妆品等等,很容易成为一些网络社群的标签。而你在社群中的影响力,就是你的价值。你可以深耕某一垂直领域,在这个领域通过过硬的专业知识建立个人影响力,收获你的忠实粉丝。

2、职业型社交资产。很多公司的中高端招聘,多半是熟人内推介绍。因为很多新兴领域和职位,你对很多细节不好评估,就要靠那些信任的人相互帮忙。平时多和专业型同事交流业务互通有无,比你找人喝酒吹牛要强得多。

3、资源型社交资产。大部分的投行团队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但是每年分红都会拥有高额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拼了命想认识各个领域中高层leader的原因了。如何在专业领域,提高个人影响力?如何用你的职场作品,取得职场同事的认可?如何通过个人能力,在职场最大化加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第二阶段的个人社交资产积累。

有年轻人问过俞敏洪怎样才能和他变成朋友?俞敏洪就问那人:你用什么来和我变成朋友?有时候,你加了别人的微信之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有效社交?社交圈子里流行一个“可交换系数”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起对自己最合适的社交圈,并且能够赢得圈内人的信任。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可交换价值?当然是为别人带去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和利益。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所有的社交核心都是从利他开始。曾经有记者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会了你怎样的赚钱秘诀?”李泽楷笑了笑,回答说: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他一再叮嘱我,你在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你就只需要拿六分。很多人常常是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从来不提供自己的交换价值。要想赢得他人信任,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利他,要愿意被人利用,愿意吃亏,愿意提携新人。你不得不承认的成年人的社交真相:只有你有价值了,你的社交才有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有你有价值了,你的社交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