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苏轼创立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个极为突出的人物,不仅是个文坛中会吃会做的萌吃货,他更是个诗、词、文、书、画的通才,在以上领域都有不俗的建树。据悉,当时的文坛大哥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都不由得惊叹道:“吾当避此人一头地。”

苏轼之才可见一斑。除了良好的家世熏染(一门父子三词客可不是闹着玩的)、和天赋的聪颖之外,他独创的八面受敌的精读读书法也在他不朽的文学成就上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就像“八面受敌”一样,不知从何下手,落得读中欢欣读后却无所得的现象。每次读书,只在单一主题下求知,比较容易深入,就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对这一读书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也就是一本书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被公认为好书的书,包含着多层次的非常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出发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层层推进,就能将整本书籍化为己用。

苏轼在谈到他读《汉书》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轼运用“八面受敌”精读法的一个范例。

如果每次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一遍,每次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丰富的层次所分散,则容易停留在表面,虽然看了很多书,但还是无法在任何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一书作数次读,每次有个主题或者重点,少而精,仔细研读,则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久而久之就能“八面受敌”而游刃有余。《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个重要原则,叫“我专而敌分”。如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迎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分散敌方势力。苏东坡的精读法正是对兵法中这个战略的拓展。

清末学者李慈铭称之为:“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则称赞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

这个方法在我最近看一本书时也深有体会,我看的是一本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书籍,本来就觉得有点难度,很多专有名词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劲,然后它包含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分了大概三条主线,但是我还没看到这个方法,就硬着头皮从头到尾的读下来了,读的过程中偶尔有些思想的电光火石觉得还蛮过瘾的,但是读完之后,再去概括这本书或者说仔细去想自己得到了什么,觉得收获不是很大,这个读法可以一试,人的脑袋真的是不能多线程同时运作。

虽然有的人会觉得这种读书方法有点笨,但是这可是一个孕育了大文豪的方法哦,我们眼见的天才无非是没见过他背后的努力罢了,高楼大厦也无不是来自一砖一瓦的累积,我们只见得那高楼大厦的奇伟瑰丽便以为是用了什么奇方妙法绝顶天赋造成,也不过是点点滴滴的累积啊。

我读《汉书》,能过目不忘,但总要读它好几遍才算读尽。每读一遍,只专心探求一个方面,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如此数遍,则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物等知识和学问,就能切实地弄明白,得到确实的收获。这种专题研究学问和读书的方法,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苏东坡站起,从书柜中取出一封书信,说道“我有一个侄婿叫王庠,从四川来信,向我求教读书方法。我给他讲了一个八面受敌读书法。你们大概都读过《孙子兵法》吧,《孙子兵法》有个重要原则,叫“我专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达到以众击寡,一次次地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我的读书方法,运用的就是这个八面受敌法!这种读书方法不是兼收尽取,囫囵吞枣,而是集中精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深入探究,然后再融会贯通。这个办法比走马观花,泛泛而读要好得多。要搞懂一门学问,需各个击破,如此化整为零,自然就易懂易记了。到时作起文章来,你的知识和学问便会信手拈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才苏轼创立的八面受敌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