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反之亦然。



之前看“乌鸦电影”公众号推荐B站的“大保荐”系列,昨天抽空看了几集《北极大保荐》《中东大保荐》。我刚好看的那一集是主持人大年三十给生活在俄罗斯贫民窟的流浪汉分发中国饺子,感觉那些人的生活真是太惨了。其中一位流浪汉来自白俄罗斯,他打工过程中失业了,连证件也丢失了,天寒地冻只能跟很多流浪汉一起住在政府提供的大帐篷里,并且光着脚丫子没鞋穿,冻得瑟瑟发抖。主持人还在节目中客气地祝人家新年快乐、一切顺利。


我想,他的生活怎么可能一切顺利,拿脚丫子想一下都知道大概率只会越来越惨吧。还有《中东大保荐》那一集,刚好拍的是主持人一行去给叙利亚孤儿院的孩子们做饭。自从叙利亚爆发战争以来,孤儿院的孩子们人数急速膨胀,那种战争阴影下包括孩子在内的普通人遭受的磨难和苦痛,可能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安宁国度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不过今天我想说的并非是外部环境让我们生活不幸,感谢老天感谢国家感谢政府让我们生活在幸福平安、物质丰裕的美好中国。我想说的是自己的内心观念和桎梏,阻挡了我们获得本该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则》一书中举例指出,M国很多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往往不能做到遵医嘱按时服药,虽然这种情况会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很大健康隐患,但他们毫不在意。表面看起来原因似乎是患者们记性不好、或者太疏忽大意之类,但那些患者对待自己的宠物却非常认真上心,一旦宠物生病就会带它们看医生,并且每天都给它们按时定点服药,照顾得十分周到。


实际上作者认为,我们人类中的其中一部分人,似乎有着天生自我鄙视的倾向。不管你怎么说,人最熟悉的人还是自己,人们整天跟自我待在一起,太清楚自己内心的阴暗角落、甚至污秽不堪的一些想法、念头以及行为了。所以有些人一方面出于生存本能想要照顾好自己,但另一方面又下意识地看不起自己、鄙视自己,通过不按时服药、吃垃圾食品、不运动、跟家人怄气、跟他人疏离等来惩罚自己、折磨自己,让自己陷入孤独病痛的人生深渊。在这些人看来,似乎把自己的生活或人生整得越悲惨,自己心里才会产生赎罪一般(罪有应得)的轻松感,才能稍微好过一些。

作者在书中的建议是,要爱人如己,更要爱己如人。敞开心怀勇敢接纳自己、关爱自己;我们的生活过得好,才有心力和余力对别人好。


最近看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研究专家、日本哲学家、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先生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系列,感觉深受启发。我觉得很多时候明明外部环境很支撑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人们也在意识层面非常向往美好生活,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却由于内心深处无意识地自我鄙视、自我折磨、自我痛恨、自我疏离之类,从而客观上反而让自己过得越来越惨,越来越远离梦想中的幸福人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就像小时候父母疏于照顾我们时,作为小孩子可能就会故意扯起嗓子痛哭、或者干脆满地打滚,反正越把自己折腾得悲惨难受,越可能迫使父母看不下去,跑过来拥抱我们、安慰我们、给予我们温暖的爱与关怀。而很多人成年后,面对成年世界的残酷现实和严峻复杂的生活挑战,可能也会无意识地承继童年那套“卖惨、装可怜”的心理伎俩,下意识地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尽可能悲惨、不幸、痛苦,从而渴望他人就像“小时候的父母”一样能够再次安慰我们、关心我们、拯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通过“无意识卖惨装可怜”来渴望他人关爱、逃避自我人生责任的心理,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心理退行欲求。因为比起努力关爱自己、照顾好自己、负起成年人的自我人生责任,把生活尽量过好的艰难挑战,我们只需啥都不做、消极懈怠或者干脆找各种各样的奇葩理由和心理借口“我很焦虑、我很忧郁、我很空虚、我很孤独、我不想活了”之类,就会把自己的人生轻轻松松整得很悲惨。


但即使你真把自己的人生整得很悲惨,品尝人生苦果的人是你,可能也会顺带连累你身边可怜无辜的家人跟你一起受罪,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像小时候的父母一样关心你、爱护你、抚慰你、拯救你了。醒醒吧!你已经是成年人了,目前、当下以及未来,还有未来的未来,在这世上唯一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除了通过无意识卖惨、装可怜来满足自己“渴望被爱”的退行心理欲求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过度追求优越感、甚至以“他人的救世主”情怀自命,来渴望满足“被爱、被需要、被认同”的心理欲求。



内心觉得他人需要自己帮助、需要自己抚慰、需要自己去拯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背负起他人的人生责任,剥夺了别人成长自立的机会,剥夺了别人靠自己能力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利还不自知,自己步履蹒跚累到吐血还自我感动半天,觉得自己实在太TM伟大了。


这个“被迫”接受你帮助的人可能是你的孩子、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你的同事、甚至社会上的陌生人。你看似抱着责任担当、心底无私的正能量去帮助他人、拯救他人,但在心理事实层面,你可能是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边界和人生课题界限。深感内心自我价值缺乏的你,为了赢了他人认同与社会认可(从而间接肯定自我价值),才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别人的人生课题与人生责任,为了孩子而活、为了家人而活、为了团队而活、为了社会进步而活。


通过不停满足他人认同、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而间接填补自我内心无尽的价值匮乏感——唯有如此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觉自己还有一点点活在世上的理由。


从本质上来说,正因为你从心底无法真正认同自己、接纳自己,你才需要不停努力、不停入侵别人的人生、不停干涉及背负别人的人生课题,通过所谓“帮助别人、拯救别人”来间接填补“自我价值匮乏感、内心空虚感”等无尽的心灵黑洞。这不是真的伟大,这是为了逃避接纳真实自我的基本人生课题,而无意识追求人生优越感的自我强迫行为。


其实,不管是通过“卖惨装可怜”来渴望“被爱”,还是通过“追求优越感、追求他人认同、追求拯救别人”来渴望“被爱、被认同”,本质上是一枚硬币之两面;它们表面看来截然相反,其实质都是一种“渴望被爱”的退行心理欲求在作怪——他们都是无法真正接纳真实自我、更无法做到发自内心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可怜人,所以才会耗尽无尽心血来渴望赢得别人的爱。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早就说过,比起不断追逐“渴望被爱”的退行欲求,勇敢去追求“主动爱别人”的成长欲求,是拯救我们心灵的唯一正确道路。


我觉得“主动爱别人”的前提和基础应该是无条件接纳自己、无条件关爱自己。从心理意义上来说,生活中其他人、人生道路上遭遇的他人,都是我们观察及理解自我的一面面镜子。在日常人际互动中,我们会无意识地不停把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你对别人的态度往往深刻地象征和体现出你对自己的态度;反之亦然。


你讨厌别人、厌恶跟人交往实际上象征着你内心其实也讨厌你自己这个人、于是只能固守疏离他人、疏离自我、隔绝自我感受的心理姿态来面对枯寂人生。你控制不住地取悦别人、努力讨好别人,通过无尽奉献和牺牲,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好感,则象征你至少不尊重真实的自己、甚至严重鄙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只配心理低姿态地仰视别人、配合别人、被别人决定和评价——最终才被允许赐予一点点可怜的爱,才被允许夹着尾巴小心翼翼地活下去。


同样的道理,你渴望干涉别人、帮助别人、拯救别人,体验强者的感觉、体验救世主的快感,这种“救世主情怀”可能象征着你内心的空洞和虚妄;你不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觉得只有高高在上、拯救他人、凌驾他人,不停产出价值贡献和心血成果,你心里才安心、才感觉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这是多么自我强迫的一种活法啊,累不累啊你!


比起以上种种无意识心理退行活法,真正追求内心成长欲求的活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在跟周围人互动交往之中,就像照一面面不同角度的镜子一样,通过“照镜子”不停观察自己、认清自己、觉察自己的正面、侧面、背面乃至各个阴影角落。


随着不停全面觉察自己、认清自己、深刻理解自己,我们也就能进一步敞开心扉接纳真实生动的自己,再进而主动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当你心里彻底接纳自己是一个优缺点共存的普通人,是一个既有正能量又有负能量的复杂生命体,你也就能解开心中桎梏,带着那种坚如磐石的自我接纳感、自我认同感、自我关爱感,与人轻松交往,既不被动渴求被爱、也不自我强迫去爱人。而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和心、通透心,带着充沛丰盈的内心,与他人充沛丰盈的内心一起起舞、一起共鸣、一起激发成长、一起向上向善,一起平安喜乐地生活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爱自己、再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