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我在书店借阅了一本书,《话里有画,王蒙说》。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人民艺术家——王蒙”,在这行字的下面,又印了三行小字,幽默的智慧经验,思辨的世事感悟,深刻的人文思想。
我是怀着对王老的一份崇敬,翻开此书的。毕竟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一定是经了不少风雨,世事洞察的境界也一定是有的。更何况,还是一位曾任文化部部长,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等诸多奖项的老者。
只是我的确没有读过王老的书,家中仅有一本他的《王蒙说红楼》,也是在我但凡与《红楼梦》有关的书籍基本上都会购买的情况下拥有的。
其中,有名的、无名的作者写的相关书籍有数十种之多。若与有名气的人相比,例如周汝昌老先生、蒋勋、刘心武等人,我始终认为王老关于红楼的论述逊了不止一筹。
除此之外,《话里有画,王蒙说》应该是我读的他的第二本书,依然没有让我有意外之喜。
原以为可以从他的世事感悟中感悟世事,从他的智慧经验中汲取经验智慧,结果发现他的文字像膨化食品,看上去庞大,入口即化,不但没有多少可吸收的营养,甚至还会粘牙。
然而,对于像王老这样的人物,顶着诸多荣誉,诸多身份,加之已近九旬的年纪,吾辈岂敢造次。但这的确是我在读了他的这本书时冒出来的第一感觉。因此,我忍不住地想挑点刺。
对于老先生以前的文字,我没有看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于这本出版于2021年九月的新书,我感觉应该是老先生作为名人,随手写就,便可以拿来出版了。
类似于名人字画,价值不在字画本身,而在于名人的名头了。
尤其是前段时间,我正好看了余华的书,两相对比,我觉得余华的文字像是黑巧。接触之处,尤其对黑巧排斥的人来说,多少是有些难以入口的。
我在当初借阅余华的一本散文集《阅读有益身心健康》时,是被书名吸引的,然而,翻开后却迟迟看不进去。
因为看他的这本书,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他谈的是他对一些书以及一些影片的评论,你若未看过这些书或影片,难免有些不知所云。
然而有一天,我在临睡时翻开那本书,本打算以此作为催眠,看上几行产生困意,也能顺势而眠。
不成想,我却越看越入迷,竟有种欲罢不能之感,甚至将困意都赶得没了踪迹。这才第一次品味到余华的文字魅力。
我在归还了余华的书之后顺手又借了王老的这本书,这本书也同样是因为书名以及作者吸引了我。
然而,正是由于两本书一前一后的阅读,更让我有一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感觉。
这本书中,大段大段的排比句、反问句,看似花哨,却让我想起赵丽蓉的小品中所说的萝卜开会,尽管看上去是红萝卜、白萝卜、红白萝卜摆了几大盘,说到底就是一种萝卜的底蕴,不由得让人索然无味了。
这本书看上去已经被不少人借阅过,但折痕却在第一章结束处,不过二十多页的地方。是否借阅人也和我有着相似的感觉而放弃了读完这本书呢。
因为如今人们的时间有限,不舍得将时间浪费在自己认为不值得的地方。但是我打算本着开卷有益的原则,坚持将此书看完。
也许我也会存在固有偏见,而有失偏颇呢。于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终于还是失望了。
这本书分了五个大的章节,分别是生活的艺术,最好的人际关系,我的处事哲学,读书又解人,遐思。
前三个章节读起来很轻松,就如一位老者絮絮叨叨、罗里吧嗦地说一些自己对生活的见解。语句不但通俗易懂,而且王老还常常会将可以简洁表达的一句话,用多个相近的词语反复地表达着。
更主要的是,前几个章节其实就是一篇文章,只是将其分成了大的段落,又给每个段落起了个标题,成为了数篇文章。
这样,就出现了一篇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但于此同时,我们也有理由对于无道有常……”之类的话。若不看上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直到我看到第四个章节《读书有解人》才略略有了兴趣,结果失望之情依然如故。
当我看到《铁凝——一个把自己放在书里的作家》这篇文章时,才终于让我有所欣慰。
只是其中有句话让我不解。这篇文章是王老对铁凝的小说《大浴女》的评说。因为我没有看过《大浴女》这部小说,对书中情节一无所知,只是从王老的描述中得知书中有个细节,描述“奶潽了”。
王老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奶潽了不是奶开了。让我一时不能理解王老为何会不知道奶潽了。“奶潽了”是多么有动感的一个画面啊,也侧面写出了热奶的人可能忙了别的事,没在跟前;或者他的心思开了小差,才会出现奶潽了。
而“奶开了”却太平铺直叙了,是一个很没有吸引力,也很没有特色的镜头。所以,我很不能理解王老特意写此的用意。
罢了,这本书总算让我心不在焉地看完了。若说开卷有益,还是有益的,至少我决定找来铁凝的《大浴女》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