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1次看到秋水老师的公众号里面看到了“搞钱的深圳女孩”这个词后,受聚光灯效果的影响,我就经常看到搞钱这个词。
一时半会,有点不太接受人们这种赤裸裸对金钱渴求的展示。人们对于财富或者金钱有渴求是无可非议的,但这样放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求别人带自己2021年搞钱,我看了之后内心有那么一丝不太看好。
当人们求被人带自己搞钱(可能是有开玩笑的意味),其实TA并不清楚自己擅长做什么,或者自己想做什么,只是一味觉得,别人能赚到钱,我就想跟着混。另一种含义就是,虽然想赚钱,但为了赚钱能够真正采取的步骤或措施,却没有细想。
很多人想要更多的钱,是为了什么呢?可能为买名牌包包,可能是买豪车,可能是买豪宅,或者可能是能为了在人前豪迈地买单。
如果说,仅仅是想满足自己内心某些物质渴望, 我想最终实现的状态未必完美。听过很多意外中彩票的人,在获得巨富之后,很少有真正进入富裕的状态,绝大多数都是迅速挥霍完财富,也有大部分人甚至陷入比之前的状态更惨的境地。
当你的认知无法驾驭这笔财富的时候,即使你意外拿到了钱之后,其实也不能够守住它。人们只能够赚他认知范围以内的钱。
想要真正搞到钱,关键的事情是什么呢?
认清事实,工资高,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搞到了钱。
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期望自己能赚更高的工资,觉得有更高的收入,财富就会自动增值,就会能承担起好车好房。但我发现,如果只是将重心放在高工资上,自己的消费欲望也会水涨船高,有时候,还没到发工资,却已经提前用信用卡购买品牌包包。其实,只是因为看到同事背了那款包包。
甚至在一开始买车的时候,也并非是因为自己真的需要开车,只是因为同学好像都买了车。
消费欲望似乎会跟着收入一并抬高,有时候增幅比收入还大。
怎样才能减少消费,让自己具有理财的资本?
分清需要和想要的差别,只买自己真正需要,缺少了会影响生活质量或带来不便的东西。对于别人觉得好,或者商家促销的产品,则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警醒,“缺了这个,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不便吗?我是真的需要吗?”
我妈在这方面做得挺不错的,从来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哪怕再便宜,哪怕质量再好。
但是我妈成不了富人。因为她过于节俭,即使有了存余,也只是放在银行里,当然这是很好的基础。
把多余的钱能够省下来作为自己财富储备,作为长期投资放在股票或者基金这市场来进行财富增值,那也是另外一种让自己保持静心的手段。
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配上稳定的收入,这会减少心慌慌,也不会有过度的忧愁。只要能放下攀比的焦虑状态,能够回归本心,那即使没有很高的收入,或者没有额外的副业,也能让生活过得比较自由。
一旦有了平静的状态,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梳理和寻找自己认为的意义,那便是开启另一种阶段的生活。
如果当前的工作并不能带给你意义感,那你可以探索其他的方式,哪怕是用兼职甚至是免费的方式来开启,一旦能找到喜欢、擅长和有意义的事情,那个时候赚钱则只是顺带产品。
为什么求别人带你搞钱这事不靠谱?
因为别人挣到钱,不是因为抓住了分口,可能就是在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情。别人擅长喜欢的事情,很可能对你来说就是无感甚至是痛苦的事情。
即使是别人带你入门,但认知没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说根本内心不热爱这份事业,即使被带入门也很难搞到钱。
就像我一开始写作,总是看到别人出书、出课年入多少多少而心动,一旦动机有错,写着写着就没有动力了,然后就陷入了那种焦虑的状态。
因为做这件事情本身没有给我带来愉悦感,没有带来充实感。
经过一段内在探索,终于明白写作对于自己的意义, 进一步调整状态之后,我逐渐发现写作可以是帮助自己复盘生活,以此来提取自身生活原则和记录幸福时刻的方法,现在则把这件事情变成了自己喜欢去做,且每天能抽出一些时间惯例化地去做这件事。
有种感觉,赚钱是一种能力,把它挂在嘴上的人一般都赚不到钱。
之前看了刘媛媛写的关于赚钱的文章,其中的一段真是扎心。
同学在银行工作,月薪不到2万,加上老公收入一个月共有3万。养娃还贷,日子还过得去,有一天却要找她借钱,原来婆婆得了癌症,且没有社保,立马全家吃土。
另一类同学比那个同学更糟,刚入职就不断跳槽,过了6年还是公司的底层。有些人甚至尝试新行业,或者做起了销售。
第三类则是创业,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月流水能上千万。也有同学通过合理职业规划,年入百万。
她说感觉前两种人根本不懂钱。一生为钱所困,不仅打工,有时候还打2份工,从没想过自己赚钱的方式有什么不对。
学校永远不会教我们关于钱的问题,学校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打工的人,或者是医生、律师 ,但是从来不谈钱。
所有关于钱的问题,都要留到毕业后自己去主动思考和摸索。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暴富只是一种梦想,但赚钱和持有财富却是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来逐渐掌握的。
这个方法不是靠别人带着搞钱,而是自己思索和实践来掌握的。
多花点时间学习,尝试着对钱多懂一点点。思索适合自己的搞钱方法才是正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