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直播课——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8年6月7日晚8点,梁宁要在得到App开一堂直播课,带着你,用这一整套方法论,检验一遍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世界,和你所熟悉的那些产品和公司。

百度为什么会掉队?

腾讯为什么紧张抖音?

拼多多火成这样合理吗?

更重要的是,你,带着产品思维的一整套武器,能够怎样看懂这一切,又能从中间学到、沉淀下哪些认知和逻辑?

这是梁宁老师想要告诉你的事。她简单列了一个提纲,都是你在课程里见过的关键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听这个过去4个月里,在知识服务领域最受欢迎的产品老师,怎么说。

直播主讲人:

梁宁,产品哲学家。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曾任联想、腾讯担任高管,与BAT、小米、美团等企业保持着长期深度的交流。

直播内容:

第一战:产品引爆点

产品关键词:爽点、同理心和圈层壁

第二战: 产品双刃剑

产品关键词:确定性、不确定性与依赖

第三战:产品攻防战

产品关键词:三级火箭、用户动力、高频与低频

以下是梁宁老师的直播原文:

        我的主题是移动、高频和匮乏人群。在一开始,我想应该有一些朋友是比较喜欢我,对吧?所以就会看到我大概今年4、5月份的时候写了一篇爆文,就是一段有关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这篇文章在我自己的公号是350万的阅读。在36氪一家媒体上是1000万的阅读。

        有人给我反馈说我这篇文章大概是几千万的阅读,有可能是IT类被阅读最多的一篇文章。但是他给我反馈的统计途径很有趣,他告诉我说,你看你的几千万阅读,比如说在微信场景可能是一千多万,在头条场景一千多万,在浏览器场景四千多万,加在一起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我当时听完分类以后,当时第一反应是百度不妙,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之前,所有的流量都是百度的,在PC时代,百度是收割互联网所有流量的大杀器。但是今天流量场景已经变成了微信场景、头条场景和浏览器场景,而百度它其实只能是在浏览器这个场景中的一部分应用。

        也就是说曾经咱们在PC时代,基本上我每天都要用电脑,每天要打开百度五次,搜几次,每次大概搜三个PV。

        所以在PC时代,你会发现说百度是一个绝对的广谱而且高频的使用。因为本身我以为今天会来听我直播的人百分之百都是我的《产品思维30讲》的用户,可能会有一些朋友没有听,我会提到一些概念词,大家去查一下就好了,就是三级火箭的概念。

        因为我们会发现,互联网的这些企业经常会是使用级火箭的方式来打造整体企业运作模型。比如说第一级是建立自己的势能,接着推到第二级是构筑商业场景,最后第三级是实现自我盈利的目的

        所以在PC时代,百度是一个绝对的高频而且广谱的应用,所以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等,其实它的产品逻辑都是基于关键词的流量分发。

        但是接着为什么后来头条能够那么强势地挑战百度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移动场景,百度没有根据移动场景的变化,而提升它的频率。所以其实这是我今天要谈的一个主要词,就是高频、高频、高频。重要的话说三遍。

        所有听过我《产品思维30讲》的用户,大家应该还都记得,我专门讲过一堂,曾经几个搜索在竞争的时候,百度是怎么赢的。

        其实你在接触一个产品的时候,最表层的首先是一个感知层。所以作为一个搜索,感知层一打开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谷歌、雅虎、百度,感知层都是一个框,然后有一个搜索按键,你输入要搜什么东西,点一下搜索。

        这时候出来的东西就是第二层,角色框架层。我们经常会发现人和人的交互也好、你的页面调用也好,其实你能够获取的内容、获取的知识、获取的服务其实是被角色和框架所框架住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无效的争执,比如说一个人会跟一个餐厅的服务员,或者跟一个城管,或者跟一个安检人员吵起来,或者争执起来。

        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人能够为你做的只是他的角色范围内的事情,他只能够他的角色范围去跟你讨论问题。所以当你在跟一个角色定义作讨论的时候,你能够获得的服务和内容,其实跟你打开一个页面,你能够在这个页面里获得的服务和内容是一样的,就是说他是被他既定的框架所框住的,他不可能超出角色框架所框定的范围,然后给你东西。

        所以在角色框架这一层,其实当时在硅谷曾经有过一个盲测,把几个搜索引擎都引掉头部,大家只能用一个搜索框,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服务,觉得谁的内容可以就投一个硬币。结果发现雅虎比谷歌更准确,很长一段时间雅虎是购买了谷歌的服务,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做了一轮人工优化,所以从准确度上来讲,其实有几年时间雅虎是高于谷歌的。

        但是为什么最后大家还是会用谷歌?原因特别简单,谷歌的页面设置,就是我要说到的角色框架层,比雅虎密。比如说谷歌一屏可能能显示十条信息,雅虎可能只能显示七条。人天然有一个感知的取向,就是说我喜欢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

        比如说原来大家写诗,接着又了戏曲,就开始以戏曲来表达。接着又了小说,有了电影,看戏的人就很少了。接着,比如说你习惯了看美剧的信息密度,你今天再来看国产电视剧的信息密度就觉得有点受不了了,人天然的取向是喜欢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

        所以,虽然在盲测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说雅虎的准确度要比谷歌高。但是,页面的观感上谷歌的信息密度更大,所以大家的习惯性还是会选择感知上信息密度更高的东西。

        再回过头来,就是谷歌和百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曾经他们并行在中国市场在开始竞争的时候是2000年之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中国的互联网不像今天,内容还非常少,整体大家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你要能够做到一个页面打开的速度很快,然后不崩溃,并且想要什么能够很容易去搜索,不容易。所以在这时候,其实像百度贴吧、百度知道做了一个很好的内容池,就是用了百度自身强大的服务器运维能力和系统架构能力,

        给做内容能力的人提供了一个放置自己内容的地方,就是我不需要自己做一个网站,我不需要考虑服务器运维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我只把我自己的内容做好,用他的平台把我要的内容做好就可以了。

        所以,其实就是在下面这一层,资源结构层这一层上,百度比谷歌面对在当时整个中国互联网的资源都不够多的情况下,百度动手去建设了自己的资源。

        而且以谷歌的清高也好、正直也好这样的一个风格,如果搜索结果对百度贴吧更合适,我就倾向于把结果导到百度的体系里去。

        所以我们知道谷歌离开中国的原因是因为比如说配合度等等这些原因,看上去这是一个谷歌的自身存在定义,就是最内核的存在感或者是能力圈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在资源结构这一层里,就搜索这一项业务,其实百度就已经胜出了。

        所以,这个是我们简单说了一下古时候,因为现在做区块链的人已经管今天的互联网叫古典互联网了,那我说的这一茬互联网几乎就是远古互联网了,就是古时候的互联网时期,为什么百度赢了?因为在感知层的时候,大家是一样的。

        在角色框架这一层的时候,其实是能看到他们能够提供的信息更密集,感知更好。但是在资源结构这一层,其实曾经有一个数据是百度内部人告诉我的,就是说十次搜索,大概有七次会导向百度自己的内容池。

        所以,即使是谷歌不离开中国,谷歌也会把更多的内容导给百度的。这是一个远古互联网的时候,百度是怎么赢的复盘。

        怎么又扯到这儿了呢?因为我刚才说到,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场景里,我们还是在对比这张图,你就会发现发生变化了。变化发生在哪呢?至少在资源结构这一层发生变化了,你会发现微信、头条都在建设自己的资源,而百度还是只能收割传统互联网。微信所建设的由微信公众号主力构成的内容生态,头条建设的自己的内容生态,这两个内容是不供百度搜索的。

        你看这几家在自己的内容建设上,包括所有的商家致力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推广自己的内容商家来讲,他会觉得内容的传播主场景在那,我为什么要在互联网放置内容?

        是为了推广我自己。所以在什么地方放置内容最多,最有可能获得推广的机会,我就越会致力于在哪里去放置我的内容,去参与哪一个阵营里的内容建设。所以在这个时候,其实在几年前,我们当时问张一鸣对标谁,他说我对标谷歌,大家说你这是一个内容,怎么能对标搜索呢?不重要,在PC时代的核心逻辑是检索。

        为什么?因为PC时代应该讲还是以精英人群或者中产人群为主的网民。但是移动场景,其实主流,今天微信公布的数据,微信用户达到了十亿,这就是中国的网民数。

        人群的构成已经发生变化,人群构成的变化我稍后再来讲。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在移动场景里,互联网割裂了,不再是PC场景里统一的互联网,百分之百的网站都由百度收割,就是百度收割全部互联网的局面,而是属于百度你只能收割现在今天还愿意在PC浏览器的场景里去贡献内容的传统网站。

        但是我在微信场景里去做内容运营,我在头条场景里做内容运营,已经和百度没有关系了。所以,其实百度作为搜索引擎的危机是在于我的内容变少了,我在我可收割的资源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这一条。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想一想,如果说在移动搜索,因为百度现在也只能是浏览器场景的一个应用。如果我们开一个脑洞,大家都用智能手机,向右一滑就会开一个界面,如果所有的手机场景都设置一下向右一滑直接搜索,那所有的手机厂商、硬件厂商都可以打击百度,合不合作?(比如华为平板,左滑直接出新闻)

        如果说今天谷歌可以重返中国,我们开一个脑洞,虽然这个略微困难。如果谷歌可以重返中国,大家要清楚,安卓是谷歌的,那谷歌就可以问一下所有的手机厂商说,请问谁不跟谷歌合作?举手。会不会有一家手机厂商举手。

        所以,我们先不说头条和搜索的竞争,我们只是说搜索只是你获得内容的一种方式,搜索只是你获得内容的一个工具。前提是在于内容在哪里,然后谁在带动整体内容优化,谁在致力于建设内容,其实谁会是内容领域的大的赢家。

        基于这一点,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头条和百度之间的一个巨大的争执。我们说到的几个变化,一个是移动场景的变化,以前我们用电脑,一天打开百度五次,每次搜三个PV,这个定义就叫高频。

        但是现在手机4G网络的出现,使我们对高频已经做了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你每天打开多少次手机,每天又刷多少次微信。所以在这个时候,在PC场景下的高频应用其实在移动场景下,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低频应用了。所以,曾经百度是PC场景下最高频的应用,它可以推得起所有的业务,但是,在移动场景下,百度已经不再是最高频的业务范畴。

        所以,以此,比如说当时真的是最了不起的百度贴吧,你知道现在它的日活是多少呢?应该不到抖音的一半,这是一个我们中国十几年最优秀的社区网站,为什么?因为它没有针对移动场景去改变它的业务特性。

        刚才说到了移动场景的业务特性,以及对频率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下面另外一个核心变化其实就是人群的变化。在这里我就想提一个词,就是这一页PPT,匮乏

        我挺想和大家谈谈这个词的,我想匮乏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经历。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有怪僻,接着如果你仔细洞察他的潜意识,因为我在我的《产品思维30讲》里专门有一讲是讲用户的潜意识,但是碍于时间讲得比较浅,希望在第二季的时候能有机会再把它展开一点。

        很多人的怪僻,对一件事情的渴望以及永不满足,其实是来自体验之初的匮乏。就是说在我最初想要这个东西,特别想要的时候,我的状况是匮乏的。在这之后,当你终于有一天有能力的时候,其实你的匮乏感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匮乏的感觉对每个人应该讲都是糟糕的记忆之一,所以我们都希望摆脱,希望忘记它。有一个悖论就是我们努力地来到大城市,做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摆脱匮乏感,以及我们希望为比自己牛逼的人服务。

        对了,今天是高考的日子,应该祝一下高考的小朋友们考试顺利。可是中国只有10%的人上大学,我们天天想着消费升级,为中产阶级服务,做mall,做高端的东西。但是你要想一想,这只是少数人。

        我就举一个例子,我是怎么认识这个人群的呢?是2015年,我有一个原来腾讯的同事,做了一个高利贷的网站,大家都知道,2014、2015年的时候,P2P金融非常火爆。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业务呢?他的贷款金额是100—2000块钱之间,大概是一个月,超过一个月以后大概30%的利息,绝对的高利贷。坏账率将近30%,但是,依然是很赚钱。

        他有各种方法可以去抓数据,抓完以后就做用户画像,他说你要注意到就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借款的特性就是差一个星期,或者差十天发工资了,就没有钱了,而且不是他没有钱了,是他的整个朋友圈都没有钱了。他要借钱的时候,是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要借钱,他说你不知道借不到一百块钱是什么感觉,但是这些人就是借不到一百块钱。

        我当时觉得非常震惊,后来又和做荔枝,大家知道是一个非常文艺小清新的电视台创始人作交流,他第一个发现了所谓的匮乏人群,或者叫蓝领,他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市场的人。

        微信3月份刚刚公布的数据,所有的微信用户平均好友数是130个好友,我不知道今天听我直播的朋友,你自己拉一下看看有多少好友。

        我们在城市里混了这些年的人,包括我们这些能做网站,能怎么着的人,其实你几百个好友都是有的,而且你几百个好友给你提供的信息其实是相当优质的,而且你是在基于你的微信,在创建你的工作。因为你的工作是文化类的工作,你每天可能都需要通过微信来交流等等。

        你记住我刚才说的这个关键词,就是高频,所以对我们来讲,微信上有足够多的信息,然后有足够多的人在找我们,有足够多的事,所以微信对我们来讲是一个足够高频的应用。

        但是如果你要把自己微信的通讯录删到130个好友,你试一试,还有多少内容?

        但这个就是中国的大多数。所以,匮乏的感觉,我想我们可能都曾经有过,但是,我们在极力地忘掉它,我们在努力地去为我们觉得比我们牛逼的人服务,觉得这样子才是你来这个城市的原因。

        但是接着,其实就是说有这样大的一个人群,全中国加在一起的微信只有130个好友,如果是老年人的话,数字更少。所以,其实实不相瞒,我真的回家翻了一下我妈的微信,看了她的朋友圈,拉了三屏,她的朋友圈没有人发内容,加在一起只有几十个好友而已,然后我就马上给她加了一个抖音。

腾讯和抖音

        我们就接着这一页PPT,高频打低频。今天我一直在提一个词,就是高频,高频的意义。够高频,才能够推得到后续的业务。

        一个就是手机百度的两屏,一个是今日头条的两屏。手机百度有人说不就是信息流啊,业务性质,其实这个是什么呢?

        我在我的产品课里在讲,产品设计其实是四大模块,第一个是战略选择,你到底是要做一个在点线面体如何去选择,点线面体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记住。第二个就是用户洞察,刚才罗砚说到的同理心,包括用户体验的设计。第三个是系统能力建设,第四是用户心智的运营。在我的《产品思维30讲》是第一讲,因为当时罗胖约我去讲这个课的时候,建议的是说给定的题目叫给每个人的产品课,就是说一定要降低难度。所以,像用户心智运营这一类,可能我就没有去讲。

        但实际上比如说手机百度和今日头条之间的关系,这个东西它首先是用户心智的比拼。就是在用户心智里,百度就是搜索,就是我不要搜索,百度不是解闷的地方,搜索不是解闷的地方。就是我的用户画像里,大明是我知道我要什么,笨笨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小闲就是我闲,我需要打发时间。

        所以百度是非常明确服务大明用户的网站,所以他的搜索做得很强,我需要什么就上来找地找到最适合我的。淘宝其实是一个给笨笨场景做得相当不错的,我不知道就在这里乱翻。腾讯是非常经典的服务小闲用户的,导给娱乐类、视频是非常好的,但是导给电商就很困难,因为小闲用户不会突然间转化为购买,我上来是来打发时间的。是这样一个产品逻辑。

        说到这儿,我们再回过头来讲用户心智,在百度长期以来用户,我是大明用户,我才会选百度。我是搜索,我是需要知道什么我才会来,我没有想到在百度上解闷。

        但是头条的概念,就是说我有什么不知道的,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上头条了,而且头条有推送概念,发生什么新闻,这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是头条去抓微信内容,头条也可以做得比微博好。

        为什么呢?因为微博依然是PC的检索逻辑。你要知道微博热搜是什么,你得打开微博、搜索、点热搜,在排行榜里自己看。

        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是充裕人群匮乏人群的区别,匮乏人群这个词是我写的,但其实这个词不是特别好,但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合适的词来描述我们所谓的精英人群、中产人群之外的大多数人群,你应该怎么去描述这样一个人群。如果哪位朋友有一个很好的描述,一定要送扑克。

        每天没有人给我发信息,我手机上只有130个联系人,绝大多数都是不咸不淡的,我每天其实是收不到什么信息的。这时候有一个APP不停给我发信息,告诉我什么东西好玩,发生什么事了,对我来讲不是骚扰,而是关怀。

        我刚才讲到另外一个例子,我就说和荔枝的赖奕龙,他当时为了研究这个事情就住到富士康门口,为了保护隐私,所有人不许发手机号。当时大家就反对,说你为什么不让我把手机号贴上来?赖奕龙说我就是为了保护你的隐私,大家说我就是想发手机。

        这时候有一个人赖奕龙允许他发了,他说他每年过生日,从来没有人祝他生日快乐,所以他就在BBS上发了手机号,说今天我生日,有没有可以祝我生日快乐。结果这一天,大概有两三百个人给他打电话,或者是发短信,祝他生日快乐。

        我给你讲,如果有这么多我不认识的人给我打电话,那我真的烦死了,绝对的烦死了。但是这个人真的就感动得哭了,他就跟赖奕龙讲,这是他过得最幸福的生日,这一天他收到了这么多陌生的电话和短信。然后赖奕龙说,你看,这个就是人和人不一样,因为你是满足的,所以多给你你就觉得骚扰,觉得别人有企图。但是有人是匮乏的,他就需要别人给他,他需要这些。

        所以依然回过来,头条也做了信息流,但是用户心智不一样,我有事才找百度,百度对我来讲是一本字典。但是头条对我来讲是一个小画书,没事就翻一翻,这是完全不同的频率场景。

        接着再说一个小的感知,你记得我在刚开始讲雅虎、谷歌和百度那一仗怎么打的,至少有一个,雅虎排版很稀疏、谷歌排版很密,人天然喜欢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

        这时候你看到了这两个的排版,同一屏,百度只有两条内容,但是今日头条可以看四到五条内容。所以我们不要看信息的内容,你不要说我的信息流、我的算法怎么着,先不说这个,我们只能用户感知来讲,你更愿意刷哪个,这个都是很清楚的。

        再往下一页其实就是大家更感兴趣的快手和抖音,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人永远是倾向于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有了电影,我就不看小说了,有了电影我就不看戏了,有了短视频我就不看长视频了,为什么?信息密度更大了。

        所以也是在我的《产品思维30讲》里,这个扑克里有一个概念,叫确定性。现在大家越来越没有耐心,没耐心的反义词就是我要求有一个确定性。如果你打开一个视频,是一分钟,你可能可以看,如果三五分钟,心里就有压力,觉得要不要打开看。

        但是这时候快手先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就是一个57秒以内的短视频,这表示作为视频的发送者,他一定要把他的核心内容,他最有价值的信息在十几秒之后就得给你展现出来。这个对于用户来讲,信息密度是够的,感觉是很好的。

        我们都知道,快手最早是一个GIF动图软件,在2012年,那一年其实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元年,所以2012年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年份,也是在那一年,淘宝的流量见顶,移动互联网开始。

        同一天,小米发布了小米2,360发布了360搜索,拉着百度继续在PC领域去大战,是很特别的一年。2012年,张一鸣注册了今日头条。

        也是在2012年,宿华和程笑合并,决定不再做动图,而是短视频社区,接着之后曾经是GIF一天几十万的日活,变成了一天一万的用户,其他用户全走光了。

        因为我们今天扯,其实还可以再扯出另外一个大神,就是张栋,他们原来都是在谷歌,在这之前,张栋很厉害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和他的博士生导师一起写了AlphaGo的核心引擎。所以,其实AlphaGo的核心引擎的一半是我们的中国人写的,还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

        后来,张栋和宿华一起到了百度,做了今天的广告算法,那时候他们已经发现了信息流的东西,做了一个叫新鲜事。接着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快手的算法引擎其实是从最初的新鲜事的引擎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互联网的技术圈一个是人的传承,一个是代码的传承,其实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看上去快手是横空出世,但是在这之前其实它有两段极其深厚的基础,一个就是来自于张栋和宿华的深度学习的算法引擎,一个是积累了多年的能够做动图的有创意能力的原始一万个用户。

        一上手你有一万个有原创能力的用户,这是极其不容易的。接着就是我们看到的快手奇迹。所以,其实是在今年的一个论坛上,我和周航和赖奕龙我们三个人聊过用户圈层破壁的问题,就聊到赖奕龙,你其实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个圈层的人,但是为什么把这件事做成了的人是宿华和黄征呢?黄征就是创立拼多多的,两个人都是谷歌出来的,按说谷歌是培养高富帅的地方。就是说你是第一个发现匮乏人群的巨大市场的人,但实际上做成了的是两个谷歌出来的人。他说因为我能够看到他们,但是我不能理解他们。不管是宿华还是黄征,他们其实都是用今天的智能深度学习的方法,所以机器是无差别的,人有分别心,机器没有。

        所以这时候对他们来讲,圈层破壁并不存在。所以对于宿华来讲,我问过他好几次,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人群,对于宿华来讲,说这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用户的选择。就是我们做了一个这样的东西,用户自己蔓延出来,接着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形态。

        其实是我之前的那页PPT,红米手机代表的是低价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很多人第一次上了网。在这之前,我们都是先用PC互联网,接着才去接触移动互联网,但是对于这群人来讲,用手机上网就是他们第一次上网,他们并没有其他的体验。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说为什么抖音会,其实是去年我和曾鸣一起拜访快手,当时宿华介绍说快手当时的数据是一天日活一亿用户,使用时长是一小时。出来之后,我就跟曾鸣讲,我说这是快手的顶,很难再长了。

        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2014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原来腾讯的一个同事去了优酷做首席产品官,我问他为什么去优酷?他说优酷现在APP的日活是一亿用户,使用时长是一小时。

        这个数字就像是2004年的腾讯,2004年腾讯上市的时候,日活就是一亿,使用时长一小时。他说基于这样的一个用户的规模和黏性基础,应该是大有可为。但实际上那个数字就是优酷的顶。

        几年之后我又到了快手,宿华又说了这个数字,又是2004年腾讯的数字,一亿用户,使用时长一小时。

        我就说,其实两个核心判断,觉得快手的门槛问题。因为优酷当然有它的瓶颈问题,所以我会认为它后续动力不足,而不像腾讯那样,在2004年到了这个数字以后,它还有更强的用户动力持续往前走。

        我觉得快手会遇到用户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我认为低水平文化没有学习吸引力,低水平文化的生命力其实是有限的。我觉得可能很多人会骂我,大家保护我一下,找一个什么样的词。

        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在做广场舞的APP,但是到了2016年的时候,所有广场舞应用的用户全部在下降,不光是这个在下降,包括百度指数、微信指数,你都会发现广场舞活动的品类,这个行为的品类的自身在下降。

        广场舞曾经是蓬勃而起,以前曾经大妈标配,你就觉得只要还有大妈产生,大妈们依然健康,广场舞就应该永远长盛不衰,为什么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是因为智能手机的下沉,大妈们有了消遣,她们的空闲寂寞有了更多可以安放的地方,所以分流了广场舞人群。

        所以还是同样的逻辑,比如我们小时候欣赏的东西,比如我们今天回到家乡,你还会觉得吃的东西很好吃,空气很好,但是你很难生活下去。比如说我习惯的美剧的频率和叙事,我就很难接受现在的充水国产剧的方式。人只会朝上走,不会向下走。

        第二,快手从它的整个生态来讲,当然我认为宿华的理想,他希望的是一个平均主义,就是人人都有机会,不支持大V。其实是对大V没有更多的支持,他认为这样是给了普通人更多的机会。

        但是在互联网上,一个人可以成为大V其实是因为他有更强的创造力。互联网在这一点上其实是绝对公平的,就是我有更多的创造力和努力之后,就会成为大V。但在快手的土壤里,并不给特别强的创造力和努力的人以特别的机会。所以在快手的土壤里,只要有更强的人,就一定会被迁移到其他的平台上去。

        这个时候,你自身平台向一个更优质文化的跃迁其实难以形成。所以,基于这个,我不认为快手在达到一个用户规模以后,还有很广大而持续的用户动力。

        接着我就看了抖音,那时候抖音跟快手的差距还挺大的,所以我当时真的是立帖为证我觉得抖音会超过快手。我们为什么上快手和抖音?真的是为了记录自己的人生吗?不是,谁那么严肃,我就是为了解闷。真的,我觉得中国除了北上广所谓的追求成功的人群,其他人可能都闲得跳,大家真的需要解闷。

        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讲,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微信、腾讯对抖音如此紧张。依然是业务逻辑的问题,头条和百度其实都是信息逻辑,通过这个可以查信息,而且头条在建自己封闭的生态,当然微信也在建自己封闭的内容生态,百度对于内容生态其实没有做更多的建设,它只能等着收割别人。最致力于建设内容的人,我不让他收割了。这是这一条。

        接着是抖音,刚才我说到我看了一眼我妈妈的微信,她只有几十个好友,朋友圈几天都没有动态,她从微信好友的互动中得不到什么东西,根本和我们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

        我马上就给我妈装了个抖音,为什么?解闷。所以,对于匮乏人群的理解,他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有钱,没有你想象得有那么多的信息来源。所以其实是说对于高端人群,也许微信的频率是比抖音高频的,因为我忙,我没有时间娱乐。

        但是对于更多闲的人来讲,我相信抖音比微信高频,为什么?我闲了,我两分钟刷刷抖音,刷微信没人理我。所以今天不要看谁大谁小,我们只看谁高频,高频的人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看抖音也在做一个让红人去推荐商品什么的,这个肯定是不靠谱。因为小闲都是要玩的,不是要买东西的,所以,如果抖音去推游戏,我觉得那个真的就是直接动了腾讯的奶酪了。我认为基于这一点,抖腾大战不是一个简单的说你封闭我我封你,并不是,而是属于在争移动互联网上谁是最高频的业务。

        因为我一看已经九点多了,其实拼多多是非常精彩的,我给大家看一眼这个PPT。刚才商量了一下,我们还是约一个专场,也可以做更多的素材把这个讲得透一点。刚才讲到快手和抖音的时候,我已经发现时间来不及了,包括微视,其实是这几家用户差别。

        比如说所有对产品感兴趣的人,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去同时体验一下这产品,你基本上就可以感受到像微视打抖音,就有一点像当年腾讯微博打新浪微博一样。看上去是很像模像样,但实际上操作的逻辑,我觉得微视,其实在我课里说的一个错误的地方,就是管理员逻辑。为了向老板负责,为了KPI努力的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有时间的话,可以把这一条说得再细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宁直播课——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