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之二 春天来了,合家团聚

作者  吕东平

我们因为经过了若干的曲折困苦,所以干任何事都很认真,很卖力,大家对我们的评价也是不错的。

那时仍然提倡关心国家大事,要经常学习上边传达的一些文件精神,读 报等。农村毕竟识字的人少,尽管我也不识几个字,但社员们感觉我在读书方面比别人 强,所以学习上边文件的事就由我传达。

一九七六年的国家大事比较多,伟人九月九日逝世,十月六 日,打倒了四人帮。当时上边给每个单位发了一本十六开的很厚的一本书,是图文并茂的,是批判“四人帮”罪行的资料,生产队交给我保管并传达。那一年冬天,每天晚上开会,由我给大家读,只原文照发,只读不让解释。因此,和社员们处得更融洽,大家也更尊重我。

我从小很喜欢读书看报,但自己没有钱买书 。不管走到哪,不管是贴在哪的宣传画报或者标语广告,都习惯看一看,学一学。有时风刮到跟前一片不完整的破报纸,也赶紧拣起来,也不管脏不脏,马上正反面一气看完。

春节后,是一九七七年春天了。看到报刊上出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八个字,感到很新鲜,以前不曾敢想过。这几个字与“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一个概念,感觉政府也要提倡人人平等了。有一次,我读红旗杂志时,发现有一句关于“当前是社会转折”的一句话,原话 已忘了。使我产生一种梦幻,既然说是转折,似有九十度的意思,觉得有可能要走向正轨,要“以安定、团结、发展国民经济为纲”了,老百姓也许可以认真过日子了。

我早已了解父母领小妹在家不容易。我随即写信给父亲,可以到东北来投奔子女了,别在家受累了,我的态度很坚决。

父亲接到我的信,于一九七七年农历三月初九(阳历四月二十六日)动身,重新乘坐去东北的列车。五一的前一天,我到了三姑家说要到县里接站。大表妹给烙了几个苞米大饼子,三姑父骑了自行车,我们就一起去县火车站。 不多会,列车到了。

我站在出站口,聚精会神地过滤着出口的每一个人。突然听到爸爸的喊声,并看到爸爸妈妈和小妹。爸爸手上托着小妹,抱在身前,还大声喊小妹的名字。那是喊给我听的。担心我接站找不到,第一声我就听到了。 

出了站,爸爸把小妹也放下了。 刚才抱着是因为小妹个头小,在车上没买票,怕出站口查票出差错,才抱着出站的。

当时县里到家车票四角,我们没有坐汽车,不只是为了省四毛钱,更重要的是那年代被抓盲流的吓怕了。如果到客运站坐客车,随时可能遇上查户口的,如果被抓再送回去就麻烦了。

那时期各地都设“盲流收容站” ,那似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机构,至于属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还是执法单位?我不懂,反正觉得他们的权力很大,因为到处都有关内的农民工来找活干,到这里就自动变格,成为“盲流”了,所以他们的工作量也很大,更容易做出“成绩”。一九七七年春天,各地的“盲流站”仍很红火,前几天在客运站又抓了不少。

爸妈、小妹再加上我和三姑父一行五人,都步行往回走,边走边聊,互相说些分别一年多的情况。

从县城走到“富学里”,是二十四里。我倒没觉累,担心母亲和小妹有些累,准备拐过弯去向西走,坐道边休息一会。这时 ,忽见从西边哒、哒、哒地跑来一挂马车。马车跑到跟前,赶马车的“吁......”地一声,马车停下了。一看,赶马车的是刘君,二弟也坐在马车上。

原来是生产队听说父母来了,队长立刻派刘君,赶着马车,铺上苫布来迎接我们的。我们在马车上坐稳,不多会就到家了。

虽说见面很喜悦,但心中仍忐忑不安,生产队能不能再有啥变数?因原来只落了五口人,没有报他们三口。但又一想,给不给落户也不走了。反正除小妹外,父母的所有子女都已落户在这里,父母投奔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

休息了几天,队长就向大队汇报,准备也让父亲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母亲在家和我妻子一起料理些家务,因我妻子下月就要生产了。全家呈现一派欢乐的气氛。

真是人穷更是不遇时,倒也不怪谁,只是队长和大队书记闹矛盾。本来是天经地义,应该落下的户,但队长越是想收的户,书记就越是不批。

就这么一天天耗着,虽然团聚了,尤其农历四月末我又“喜添贵 子”,一家人都很欢乐。但心里想起父母和小妹的户口还没落实,总觉着不踏实。

一晃到了麦收时节。一天在西地割小麦,西地在五六队的西边, 大队书记娄海,家在五队住。下午收工后,我直接到了娄书记的家。心想 ,还是自己去请求一下吧,免得队长书记互相唱反调,倒把我们的事耽误了。亲自去一趟,也给书记一个下台阶的理由。

一进屋,除了娄书记,还有两人,忙忙乎乎地正在垒坑。我打完招呼,什么也没说,就帮着干起活来,搬坯,搓泥,忙出 一身汗来。书记让我歇着吧,快黑天了,离家还很远。但我没停下, 一直把炕垒完。书记再三让我一起喝酒吃饭再走,我坚持说,该回去了!

娄书记送我到门口的时候,我说父母来了,还有小妹,三口人的户口还没落实。书记当即一口应允,对我说,明天我告诉你们队长,就算落下了!

就是这么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这里成为得以生存的安居之地。尽管后来逐年,为奔前程,又各奔西东。 但父母已永久安息在这里,这片土地也成为在此出生的下一代人的故乡了!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十章之二 春天来了,合家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