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1《少年闰土》

你认识这样的鲁迅先生吗?——《少年闰土》

一提到鲁迅先生,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浮现出这些印象:冷峻、严肃、思想深邃、沉重、锋利、爱批评人。其实,生活中的鲁迅先生俏皮、幽默、博学,走近他也许你会发现,鲁迅先生不仅不严肃,还有点儿可爱呢!

一、鲁迅的绰号:胡羊尾巴、白象、猫头鹰

如果你见过鲁迅先生的照片,你会发现他长得挺可爱:刺猬一样“怒发冲冠”的平头,浓、粗且黑的眉毛和胡子,一对有福的大耳朵搭配矮小的个头(身高大概160厘米)。

因为鲁迅身材矮小灵活、动作敏捷干脆,性格俏皮活泼,小时候他的小伙伴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胡羊尾巴”,“胡羊”就是“绵羊”的意思。绵羊的尾巴又粗又短、圆滚滚的,灵活地摇来摇去,是不是十分可爱?这和鲁迅的外貌、性格特点十分符合。

鲁迅小时候就是一个调皮、好动、机灵的小男孩。我们在《少年闰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里都领教过他的调皮:“装弶捉小鸟雀”,在“泥墙根一带”抓蟋蟀、拔何首乌,在雪天里“拍雪人”“塑雪罗汉”,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捉了苍蝇喂蚂蚁”……顽皮的小鲁迅真“折磨”过不少的动植物。钱理群在《鲁迅是谁——和中学生谈鲁迅》里还讲过鲁迅差点从马上摔落的故事:

当年他在南京读书的时候,还和民国初年流落在南京的旗人(满族人)子弟比试过。我们知道,旗人的祖先是很善骑马的,这位旗人后代骑术大概也不错,就想暗算鲁迅,故意挨近过来,使两马擦腹飞奔,自己把脚蜷起来提到马颈上,却用马鞍去刮鲁迅的腿,鲁迅猝不及防,险些摔下马来,但还是巧妙地避开了。倘不是驾驭得法,人又机灵的话,腿骨早就刮断了。

从这件事情足以看出鲁迅的机灵、好动。长大后,鲁迅的老朋友林语堂又送给他一个绰号——“令人担忧的白象”。这是什么意思?钱理群引用鲁迅爱妻许广平的话解释:

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象,大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色的象,就显得“难能可贵”,同时,又让人感到“特别”,特别就不放心,“令人担忧”。

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件里,鲁迅在署名的地方手绘一头大象来代表自己,象鼻子时而高耸,时而低垂,表示他写信时或高兴,或悲伤的心情。后来,当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出生时,50岁的鲁迅激动地抱着他边走边唱: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也许因为看到婴儿粉润的小脸蛋,鲁迅想到“红”字,就把“白象”这个绰号改为“红象”传给了儿子。

鲁迅还有一个绰号,叫“猫头鹰”,也是别人给他起的。鲁迅的朋友回忆说:“他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作‘猫头鹰’。”鲁迅对这个绰号很满意,还曾经亲手画了一只猫头鹰。钱理群在《鲁迅是谁——和中学生谈鲁迅》中写道:

鲁迅说,中国是一个喜好吉祥,欢迎喜鹊,忌讳恶兆,讨厌乌鸦、猫头鹰之类不祥之物的国家,从来就有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或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就偏要当一回让人讨厌的猫头鹰。

钱理群解释道,对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许多人选择“闭了眼睛”,对痛苦、焦虑、残忍、悲惨假装看不见,但鲁迅选择“睁了眼看”,他自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鼓励人们去正视现实。他像猫头鹰一样,用冷峻的眼睛观察社会的黑暗,在漆黑的夜晚坚持工作,用手中的笔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批判人性的弱点。

拥有众多绰号的鲁迅既可爱又严肃,既调皮又深沉,和你印象中的鲁迅一样吗?

二、当闰土再次与鲁迅见面

20年后的闰土,已不是那个在月下拿着钢叉刺向一匹猹的勇敢少年,他已是有许多孩子的父亲,他的外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鲁迅写道:“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描写,虽然没提及闰土这20年来的生活如何,但我们却能够凭此想象出闰土这20年生活的艰辛。

鲁迅从少年时与闰土分别,到再次见到闰土,此时年纪并不算很大,也就三四十岁,但闰土给人的感觉却是很苍老了,似乎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变得麻木了,岁月改变了一个人的外貌,这是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岁月也改变了人的心灵,这却是只有通过交谈才能看出来。少年的闰土可以称鲁迅“迅哥儿”,但20年后的闰土会怎么称呼鲁迅呢?

他恭敬地喊知识分子的鲁迅“老爷”。他和鲁迅20年没见面,所有的感情一如昨天,但其实无形的高墙已经在他们中间形成,只是一声称呼,那感情便随之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隔膜。当然,阶层差异更加深了这种隔膜,所以鲁迅写道:“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形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只有被囚禁的灵魂。鲁迅不愿意人与人之间是这样的关系,他相信会有新的生活,而且对于新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在《故乡》最后这样写道:“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鲁迅讨厌的小动物

如果你读过鲁迅的文章,你就会知道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连对动物都有自己的好恶。他在《狗·猫·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夏三虫》3篇文章里,旗帜鲜明地批评4种动物——猫、狗、苍蝇、蚊子,还一一列举出它们令人发指的“罪状”。苍蝇、蚊子确实招人讨厌,但是猫、狗多可爱呀,鲁迅为什么也不喜欢呢?

鲁迅自称他是“仇猫”的。对于“仇猫”的原因,鲁迅“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

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

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

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你是否接受鲁迅对于“猫”的控诉呢?在你心中,“猫”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再看看鲁迅讨厌“叭儿狗”的理由吧,鲁迅认为:

它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因此也就为阔人、太监、太太、小姐们所钟爱,种子绵绵不绝。

叭儿狗如可宽恕,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因为它们虽然非常势利,但究竟还有些像狼,带着野性,不至于如此骑墙。

鲁迅讨厌“叭儿狗”的势利、失去狗的野性,怯懦、圆滑。在《夏三虫》里,鲁迅还比较了“跳蚤”“苍蝇”“蚊子”。这三种动物,别说是鲁迅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喜欢。但如果非要在“矮子里面拔将军”,鲁迅宁可选“跳蚤”,也不接受“苍蝇”“蚊子”,为什么?

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可更其讨厌了,幸而我不懂。

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又总喜欢一律拉上一点蝇矢。

鲁迅写出了“蚊子”的虚伪、“苍蝇”的恶劣,但是你发现了吗?鲁迅其实在借动物表达自己对某一类人的讽刺。正如钱理群分析的:

“猫”“叭儿狗”“蚊子”“苍蝇”……这些动物,都是与人亲密接触的;它们的“罪状”,集中到一点,就是失去了动物的本性,而得到了某一种人性:它们都是“人(某一种人)化了的动物”。

因此,在鲁迅笔下,真正置于审判台上的,其实是人——某一种人。

这下,我们就能理解鲁迅为什么“仇猫”:“猫”的特性和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十分相似,他们谄媚权贵、欺软怕硬、幸灾乐祸,鲁迅借“猫”来讽刺当时社会上所谓的“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请聪明的你想一想,“叭儿狗”“苍蝇”“蚊子”分别讽刺了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呢?

四、北大校徽的“亲生父亲”

也许你知道鲁迅在北京大学教过书。但是你知道吗?鲁迅还为北京大学设计过校徽呢。现在北京大学的校徽,就是在鲁迅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来的。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邀请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蔡元培对校徽的图样颇为满意,很快在北大投入使用。在这之前,北大还没有专属的校徽。那么,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是什么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鲁迅设计的校徽简洁大气,由上下排列的两个篆字组成。上部的“北”字像两个背对背侧立的小人,下部的“大”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肩上扛着两个侧立的小人,寓意“三人成众”,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联想。而且“北大”两字的形象也像人的“脊梁”,他希望北大毕业生能够成为国家走向民主和进步的脊梁。徽章的字体体现出鲁迅对书法的趣味,笔锋圆润、笔画均匀、构图具有对称美。

蔡元培和鲁迅是绍兴同乡,蔡元培比鲁迅大13岁。是不是为了照顾同乡、提拔晚辈,蔡元培才选鲁迅设计校徽?否则那么多美术家他不选,为什么偏选鲁迅呢?其实鲁迅在美术方面也很有造诣,他是当之无愧的美术家。

鲁迅从小就喜欢画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写自己小时候喜欢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他描过《荡寇志》《西游记》的绣像,最后积攒了一大本。后来,鲁迅给自己出版的小说《彷徨》设计封面,给自己的杂文集《坟》绘制封面画,还收集了许多苏联画家的版画,在中国推动木刻运动……可以说,鲁迅是一个被文学成就掩盖了光辉的艺术家。

如果你想了解鲁迅的美术作品,不妨看看钱理群《鲁迅九讲》中的第六讲“作为艺术家的鲁迅”,你会发现“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造力、想象力,而又倾心于艺术本身的真正的艺术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1《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