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四)

【九洲芳文】

        客夜与故人偶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

偶集:偶然与故人(同乡)聚会。

天秋: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

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

会:聚会。

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惊暗鹊:一作“鸣散鹊”。

露草:沾露的草。泣寒蛩: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寒蛩:深秋的蟋蟀。唐韦应物《拟古诗》之六:“寒蛩悲洞房,好鸟无遗音。”

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长:一作“常”。

相留:挽留。晓钟:报晓的钟声。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多好的一位“唐人”!又是多好的一首唐诗!在品《枫桥夜泊》时想到它,便也顺便品一品,或者就是上一首的延伸。

首联交待背景:天秋月满,城阙千重一一秋肃,城深。

颔联,故友相逢如梦,以虚写实,如幻却真一一无论前世今生,稍有经历者,都会深有同感的!

颈联,“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这是描写秋夜萧瑟的景象,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于此可看出“风枝”、“暗鹊”之含义深刻,表达了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与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风枝”、“露草”,用得极好,不独工,也自然传神。

尾联,诗人极自然地照应了“梦里逢”,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李白有“但愿长醉不欲醒”句。“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与友人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之间深厚的友情…

这没错。可是,一句“相留畏晓钟”,仅仅是表达想留下,却又怕“闹铃”早响,未免太过皮毛了吧?就如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一那寺院的钟声,怕不仅仅只是为了“报时”这么简单。人生就是一场“羁旅”,苦愁固不可免一一这时寺钟的“警觉”、“警醒”之义就自然凸显出来了。而对俗世的人来说,钟声也是极具哲学意义——空灵超尘,饱含宗教的意味,意味深长…由此可见,“畏晓钟”,也实在是俗世之人“大悟”之前的一场大矛盾,大烦恼,何得不畏?

后世有传人生之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据说是出自北宋汪洙之《神童诗》。今天看,后二喜未免有俗,而“他乡遇故知”确是大喜的。

其实,细想一下,这四大喜,其中任何一喜,若果真实现了,哪一喜不是“翻移梦里逢”呢?所以,若非要找出这首诗的一字“诗眼”的话,我以为应当是“梦”。而“四大喜”呢,当然也就该是“四大美梦(成真)”了…哈哈…(不能不让人笑)


图片发自App


2021.5.26.辛丑四月十五


九洲诗词投稿专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唐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