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1661—1722),康熙帝将叔伯妹固伦郡主以公主身份下嫁喀喇沁部蒙古贵族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为妻,陪嫁优厚,赠资建驸马府于小城子(今内蒙古宁城县小城子镇),康熙帝将御花园中一株郡主最喜爱的牡丹作为陪嫁礼物之一送给她。这株牡丹后在塞外扎根生长、繁衍,人称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历经300余年,至今仍在宁城县小城子镇与大城子镇大明镇城里村,嫣然开放。成为紫蒙之野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无数游人观赏。陪嫁牡丹平均株高1.5米,覆盖直径2米,一根分4杈,最大主径达7厘米左右。花为粉红色,千层瓣,花朵直径在20厘米左右。每当春夏之交的“小满”时节,牡丹盛开,临风摇曳,蜂飞蝶舞,香气醉人,其幽雅清丽、庸容华贵之姿,有“国色天香”之誉。
乌氏家族是喀喇沁部蒙古贵族万丹伟征的后裔。固伦郡主下嫁后,乌氏家族与清廷的联姻关系保持不断,后又有八位郡主先后下嫁,皇帝钦差也常来问候和奉献礼品,并关注陪嫁牡丹的生长情况。陪嫁牡丹在宁城县乌家花开花落已有300多年,前后经历九代人,成为其传家之宝。经过乌家人世代精心养护,陪嫁牡丹枝叶繁茂,根须发达,株型端正,花姿典雅,颜色艳丽,清秀宜人。
历史与现状
宁城陪嫁牡丹现今分别栽养在大城子镇,小城子镇,大明镇城里村的乌氏家族成员的家中。康熙帝为巩固北部边疆,实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对大旗王子下嫁公主,小旗王子下嫁郡主,以维持与蒙古人的友好关系。在公元1676年将自己的叔伯妹妹固伦郡主以公主名义下嫁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为妻,并赐资在小城子建驸马府,又将公主平日最喜欢的御花园中的名贵牡丹赐与她,这株牡丹从此在塞北的严寒之地生根开花。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因驸马府人多拆居,陪嫁牡丹由驸马府移植至现址。
宁城县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是乌氏家族传家之宝,清朝后期乌家俸禄终止,家道衰落。虽然生活窘迫,乌家人一直将养护陪嫁牡丹作为其重要职责。每到秋末冬初,霜冻即将来临之时,就在陪嫁牡丹的四周砌上砖墙,内充谷糠保暖。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再把砖墙和谷糠渐次撤除,并适时进行浇水、施肥、灭虫、修枝等。在乌家代代人的精心呵护下,陪嫁牡丹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仍枝繁叶茂,花香袭人,并凭借其名贵的出身和悠久的历史,吸引八方来客。90年代,经中国园艺协会鉴定,宁城陪嫁牡丹属“富贵红”品种,为我国传统牡丹的优良品种之一。1999年,陪嫁牡丹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展出。
古时候,曹州有户姓胡的人家,家中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名叫胡红。胡红不光长得秀气,而且心地善良,手脚麻利。她上无哥和姐,下无弟与妹。这样,打柴、挑水、洗衣、磨面的家务事,她样样都干。
这天,她有病了,也不跟家里人说,还照常到村外去挑水。谁知她今儿挑起一担水觉得腿打颤,怎么也挑不动。这时候,有位过路的小伙儿见了,连忙上前帮她把水挑回了家。小伙挑完了水,正要走,胡红把他留住了,并做了一碗荷包蛋送到那小伙的面前。
从这以后,他们来往了几次,便有了爱情。双方的父母就为他们定亲。
不久,男方选了个良辰吉日,便让人抬着花轿,来迎娶胡红了。胡红梳洗打扮后,见父母陪的嫁妆装了满满两箱子,可胡红却一件东西也不要。父母问她要什么?她指着门前花圃中的一株牡丹,说:“女儿就要它做嫁妆!”
胡红的父母知道这株牡丹是女儿三年前上山打柴从野外挖来的。为这株牡丹,胡红不知浇过多少次水,施过多少次肥,花费了多少心血?那株牡丹呢,每年到了春末,开的花粉白粉白,好看极了。怪不得胡红出嫁,非要这株牡丹做嫁妆不可。
胡红的丈夫见胡红把牡丹当嫁妆,当然很高兴。原来,他家是个牡丹世家,祖辈都种植牡丹。他本身还是家乡一带有名的花工呢!兴许是这个缘故,三乡四邻都称他为花童。花童想着胡红的牡丹一定是个新品种,就乐意要它当陪嫁的嫁妆。
花轿一临门,花童家见亲家陪送了一株牡丹,自然很高兴。当即就把那株牡丹栽到他们的牡丹园中。
婚后,花童与胡红相亲相爱,如胶似膝。
几个月过去了,已到了牡丹花开的季节。花童家的牡丹一下子全开了。花童领着胡红和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去看牡丹。胡红想着她的嫁妆牡丹一定能压倒群芳。谁知她到花园一看,花童家养的牡丹一种赛似一种,哪一种也比胡红的嫁妆牡丹好看。胡红羞得一时无地自容,便伤心地哭起来。尽管丈夫和家里人好言相劝,她还是哭个不止。
到了夜晚,胡红想着嫁妆牡丹的事,久久辗转难眠。到了半夜时分,突然花园里传来了悠扬悦耳的琴声,她感到惊奇,忙推醒丈夫,二人穿衣向花园走去。
在明月的映照下,他们刚进花园,就见胡红的嫁妆牡丹旁,围了许多男女,他们有的弹琴,有的吹笛,有的鼓筝,其中有几个穿着艳丽服装的歌女,一边围着嫁妆牡丹翩翩起舞,一边唱起了一支歌:
陪嫁牡丹古有谁?曹州牡丹第一人,
仙助花红众芳妒,绿蝶入蕊倍超群。
随着荡漾的歌声,几位歌女将手中的红手帕盖到嫁妆牡丹的花朵上,使粉白花朵一下变成了桃红色。其中一歌女将一只绿蝴蝶轻轻地放到了花心上。
花童和胡红看到这种情景,激动万分。他们惊异地到嫁妆牡丹身边一看,嗬,只见它变成了另一种牡丹。
第二天,花童全家的人听说夜间出现的事情,纷纷到花园观看,只见那棵嫁妆牡丹的花朵起了楼子。外边的大瓣围着一层层重叠的小瓣,如同花叶抱珠似的。花心有一束绿瓣,正像一只绿色的蝴蝶。众人见它与别的牡丹不同,甚是欢欣。都说,胡红的行为感动了花神,才使她的嫁妆牡丹换了新模样的。
兴许因为这种牡丹是胡红嫁妆牡丹的缘故吧,后来人们就按主人的名字给它取名叫做“胡红”
备注:据《新增桑篱园牡丹谱》记载:“‘胡红’,花千层,楼子,外大瓣,内细瓣,形似馒头,水红色,开盛时内有绿瓣,叶平团而厚,一名‘宝楼台’。花银红色,花瓣端部稍带粉色,皇冠型。植株中高,半展开。枝条相对粗壮,花径较短,花朵直上或侧开,麟芽圆锥型,紫红色,叶片大而平展,缺刻少,黄绿色,多晕,生长势中等,成化率中等,花期晚,从植株上分大小胡红,色形状基本上都一样.花大的2-3轮大片.小的3-4片.植株上分.大胡红植株中高,小胡红矮
至于焦骨牡丹,其实就是洛阳牡丹的别称。相传女帝武则天在寒冬腊月之日突发奇想,为众花下旨,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畏于武皇的威权,众花只能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竞相开放。但是,御花园内的牡丹苑却一派萧条,半点花红不见。
武皇不由大怒,遂将牡丹贬出长安,移至洛阳。不料,牡丹一至洛阳,入土即生根,生根即发芽,随后花开片片、姹紫嫣红。如此藐视皇权之举自然招来了天子的惩罚。
一把大火过后,洛阳牡丹枝枯叶黑,似再无一丝生命气息。但火尽烟散,焦土灰烬之下,点点新绿绽放,繁花缓缓盛开。且焦骨之上的牡丹更胜往昔、鲜艳夺目。自此,不仅洛阳牡丹得了“焦骨”的别名,更因其铮铮铁骨成为百花之王。
君不见,这盐源紫粉玉料中心的牡丹,岂不象极了新生于烟火灰烬中的洛阳牡丹?刻者惟恐掩住了一丝一毫新生命的力量,将片片花瓣雕得深入骨髓,使那朝阳般的生命力喷薄而出。
甚至在花瓣背面,原本应是纤巧柔弱的花茎也被雕出了虬髯般的劲力和沧桑,似是在诉说烈火焚身后残留的痛楚与不羁的意志。
在靠近边缘处,容易被忽略之地,一朵小小的花苞也正奋力长开。只是颜色变了,如同焦骨慢慢剔去伤痕累累的外皮,换上新鲜水润的内核。且这鲜嫩嫩的花瓣上,丝丝脉络纤毫尽现,仿佛吸饱了露水、晨光,正迫不急待向众生呐喊,展现一份独属于牡丹的灵动与活泼。
而涅槃后的凤凰,收拢羽翼,敛去了睥睨天下的傲气,此刻更像一个守护者,神态安宁,静静陪伴着正在怒放的牡丹,似同伴,更似爱侣。
即便如此,那淬火而生的飞羽也不见丝毫凌乱,不仅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且飞羽之下的绒羽似正随风轻摆,透出一身傲骨之下的点点柔情。而那依旧笔直的长足还牢牢攫住牡丹一侧的花茎,犹如凤凰在小憩之时不忘世人之苦,随时准备一飞冲天为人间争得幸福。
凤凰涅槃、焦骨牡丹,少了寻常珠玉的柔媚,多了几分历经世事后的磅礴和沉稳。这也恰好显出了这一款凤穿牡丹的铁骨丹心、不落俗套。
于当下自强不息的现代女性而言,同样也需要面对和男性一样的激烈竞争,柔弱的肩膀同样需要扛着山一般的重压,但我始终坚信,所有的苦难只是为了成就最后那个最好的自己,亦如这块凤穿牡丹,凤凰涅槃,置之死地而后生,绽放出全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