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游戏成瘾

图片来自Pixabay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正式将游戏上瘾(Gaming Disorder)列为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种。这是一个孩子们黑人问号脸而家长们普大喜奔的时刻!家长们似乎掌握了宇宙真理,纷纷向正在游戏世界冲锋陷阵的孩子们转发各种形式的贺电。

然而,爸爸妈妈们别高兴得太早。

尽管游戏上瘾被定义为精神病,但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解救患者。

更严峻的是, 游戏公司的目标就是让玩家上瘾,为此,整个产业有大批专业的团队在研究人性的弱点,并利用这些弱点,最大限度地激发玩家的成瘾行为。目前并没有什么法律规范游戏产业这庞大的“制毒师”。

一方面,更强劲更有力的“毒品”在源源不断地涌入游戏市场,另一方面,戒“毒”方案还在摸石头过河,爸爸妈妈们的豆油(斗游)之战在短期内不会因世界卫生组织收录了一种新精神病而有转机。

游戏上瘾的机制

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中,游戏上瘾被列为精神/心理/神经类疾病中行为上瘾类疾病,同类疾病还有赌博上瘾。

为什么人会产生行为上瘾?纽约大学亚当•奥尔特在去年刚出版的畅销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提到行为上瘾的六要素:

  1. 可望而不可及的诱人目标
  2. 无法抵挡、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
  3. 渐进式进步和改善的感觉
  4. 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困难的任务
  5. 需要解决却又暂未解决的紧张感
  6. 强大的社会联系

六要素针对的都是人性心理最根本的需求,只要有其一,就能刺激人的行动力,并可能引发一个人的行为上瘾,而电子游戏则是六要素齐备:

  1. 游戏都有一个看似容易的小目标,但又留有更进一步的余地,或者更快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拿更高的分,或者一局杀掉更多的对手,总之让玩家无止境地追求下一局的突破;
  2. 几乎所有游戏都不定时地放出彩蛋,如金币、涨血、新装备等等,正面积极地刺激玩家的玩兴;
  3. 游戏的设计都很重视入门的低门槛,进而通过打怪升级让玩家充分体验自身在游戏世界的成长;
  4. 游戏的设计会适时地提升难度,让玩家不会感觉无聊,不断“挑战自我”;
  5. 除非通关,否则游戏总会有悬念,制造悬而未决的紧张感,让玩家欲罢不能。现代的大型网络游戏更是连通关都取消了,对玩家产生永远都没有结局的超级粘着性;
  6. 人毕竟是社会动物,网络游戏所形成的虚拟社会即满足了玩家的社会心理需求,又屏蔽了现实社会的社交难度和复杂度,对社交能力还不成熟的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此也就难怪游戏为什么那么容易上瘾,成瘾后又为什么难以戒除。

据美国Entertainment Software Association (ESA)2015年数据,42%的美国人每周至少玩三个小时游戏,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35岁,平均已经玩了13年。换句话说,美国的主力玩家是成年人,玩游戏最凶猛的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这个数据在中国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趋势不可逆转:游戏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除非带着孩子躲进贫困未开化地区,否则家长们必须跟游戏刚正面。

豆油家长经验谈

作为在游戏问题上与孩子缠斗了N年的资深豆油家长,在与身边其他豆油家长切磋经验时发现,胜利的家长各有各的高招,但有些能确保战败的教训,爸爸妈妈们不能不知道:

  1. 让电子游戏当孩子的保姆
    孩子闹,给玩游戏就安静了;自己忙,给孩子手机玩他就不来打扰了;不想陪孩子玩了,让孩子玩会儿游戏,自己能就安静地眯一会儿或者刷刷朋友圈了……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拿游戏当临时保姆,但如果家长太习惯太依赖这个保姆,那孩子上瘾指日可待。

  2. 电脑、手机、iPad放在孩子的卧室里
    我家一直有明确的家规:一切屏幕类设备都只能在客厅使用,绝对禁止带进卧室。即使这样,熊孩子没头脑仍然搞过两次后半夜偷偷溜进客厅拿走手机、iPad玩到凌晨再送回来的事,第一次还是连续“做案”数周直到被我逮着,这种执着的精神倒是着实让我钦佩。躺在床上“一机在手,刷到天亮”这种事连成年人都避免不了,更别说孩子。上瘾源触手可得,是培养瘾君子最好的办法。

  3. 孩子的游戏处于你的盲区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知道游戏的存在,但你并不知道他玩不玩游戏、玩什么游戏、什么时候玩游戏、跟谁玩游戏,你的孩子也不跟你聊任何游戏的话题,这种情况,比你跟孩子因为玩游戏吵架还危险。这说明孩子的游戏行为在完完全全的失控状态。

  4. 不许玩!不许玩!敢玩就打死你!
    要知道,孩子几乎总是父母的天敌,凡是父母反对的,孩子总想试一试,凡是父母赞成的,孩子总想反抗一下。所以,你对游戏的反对态度越激烈,越有可能把孩子推到游戏的怀抱,相反,如果你的态度能缓和一些,放下成见和家长架子,了解孩子对游戏的需求,和孩子一起处理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孩子就会离你近一些,离游戏远一些。

  5. 精心为孩子虚构一个无游戏世界
    来硬的不行,那么来软的行不行?让孩子晚一些接触游戏的确是好的,但当孩子身边的小伙伴大多数都已经玩上游戏了,你还强行隔离游戏,反而是危险的。一方面,孩子可能会私下偷尝“禁果”不告诉你,另一方面,孩子总归有一天要离开你的监控,没有打过疫苗的人进入病菌区,被感染的危险系数太高了。

  6. 以长期收缴作案工具为惩罚
    收缴游戏机、电脑、手机、iPad等作案工具,往往是家长惩罚孩子游戏过量的常用办法。如果收缴是短时的,比如收缴半天一天,以确保孩子能缓过神来,回到现实中,等完成了当天的其他任务后再返还,这是良好的处置办法。但如果收缴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尤其是那种一怒之下没有限期的收缴,一旦返还,极可能迎来了孩子更疯狂的“毒瘾”发作。道理跟戒烟差不多,君不见,很多人不戒烟还好,戒一次,烟瘾就上一个新台阶。

  7. 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娱乐、爱好,除了上学没有其他社交
    孩子的精力旺盛,而且心理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培养孩子其他的爱好,也不带他去户外跟小伙伴们消耗精力,他就只能在家里跟电脑游戏拼命。游戏上瘾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缺乏业余活动开始,最终发展成为深宅死宅、抵制游戏以外的任何活动为止。

  8. 等待时间治愈孩子的游戏瘾
    游戏上瘾并不是一个成长问题,而是精神和心理问题。时间可以治愈一些成长的问题,但治不好上瘾问题。医学界已经发现,所有的上瘾问题都会造成大脑和神经的物理损伤,时间可以修复心理伤害,却没有办法修复物理损伤。

  9. 对孩子要求太严格、期望太高、管得太死,以致亲子关系太紧张
    孩子的绝大部分心理、行为问题都可以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得到缓解,同时,也会因紧张的亲子关系而激化升级。早就有研究发现,成年人的成瘾问题往往与原生家庭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

来自“制毒师”和专家的意见

最近有一篇关于游戏上瘾的热文,标题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沉迷游戏》。文章的作者身兼游戏策划和孩子家长双重身份,提出家长要端正对孩子玩游戏的态度,不要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不要与游戏为敌。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玩游戏的原因,不能一味地责怪游戏。另外家长也要了解游戏市场,知道游戏良莠不齐,为孩子选择并陪着孩子玩“更高级”“更益智”的游戏。在生活中,要学习游戏设计的奖惩机制,运用于孩子生活成长中。

从个人的角度,我很认同这位作者的观点,但实施的难度在于,这位作者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渠道全方面接触游戏,可以带着孩子玩“好”游戏,但大部分普通家长(包括我自己),一方面,很难充分了解游戏市场,准确识别游戏的好坏,另一方面,就算想陪着孩子玩游戏,往往也力不从心,不得不承认,孩子上手一款游戏的速度,很多成人望尘莫及。

如前文所说,对于已经游戏成瘾的孩子的治疗方案还未见成熟,但在如何预防孩子游戏成瘾,北美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倒的确有一些很好的建议,如:

  • 明确规定何时、何地可以玩什么样的游戏,并认真执行;
  • 限定游戏时间,专家的建议是只允许周末和节假日玩,平时不能玩,另外,午夜12点之前必须关闭游戏;
  • 十岁前每次玩游戏不超过半小时,十岁后每次不超过一小时,在孩子身边放上闹钟定时,并在到时间之前十分钟、五分钟提醒;
  • 限制每周游戏总时长,建议不超过15小时;
  • 明确规定玩游戏之前必须完成的学业、家务、体育运动、社交活动等现实生活任务;
  • 丰富孩子业余生活,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集体活动;
  • 家长自己要杜绝网瘾、游戏瘾,为孩子做好榜样。

爸爸妈妈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好过关心游戏成瘾算不算精神病。

*注:本文仅授权阅读第一公号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游戏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