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页4万字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书(完整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整体概述 4

1.1. 项目名称 4

1.2. 建设单位 4

1.3. 编写依据 4

1.3.1 相关政策 4

1.3.2 技术标准 4

1.4. 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6

1.4.1 建设目标 6

1.4.2 建设内容和规模 6

1.4.3 建设期 7

1.5.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

1.6. 效益及风险 8

1.6.1 社会效益 8

1.6.2 经济效益 8

1.6.3 项目风险 8

第二章 现状与需求分析 10

2.1. 本次工程依托的信息化环境现状 10

2.1.1 XXX区域概况 10

2.1.2 主要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2.1.3 数据及信息资源现状 12

2.2. 业务需求分析 14

2.2.1 业务角色需求 14

2.2.2 社会管理需求 14

2.3. 建设需求分析 15

2.3.1 标准规范建设 15

2.3.2 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 16

2.3.3 基础支撑平台 16

2.3.4 应用系统 16

2.3.5 终端系统 17

2.3.6 网络系统 17

2.3.7 信息安全系统 17

2.3.8 运行维护系统 17

2.3.9 数据中心 18

2.4. 信息量指标 18

2.5.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8

第三章 总体设计方案 19

3.1. 总体设计原则 19

3.2. 总体目标 20

3.3. 建设内容 21

3.4. 系统总体架构 21

3.5. 技术路线及技术演进 23

3.5.1 技术路线 23

3.5.2 技术演进 27

第四章 本期项目设计方案 27

4.1. 建设规模与内容 27

4.2. 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28

4.2.1 标准体系建设架构 28

4.2.2 标准建设内容 29

4.3. 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设计方案 29

4.3.1 数据库、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关系 29

4.3.2 数据资源规划设计 30

4.3.3 数据库设计 34

4.3.4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设计 46

4.3.5 建设内容清单 59

4.4. 基础支撑平台设计方案 59

4.4.1 服务器虚拟化软件 60

4.4.2 操作系统 61

4.4.3 数据库软件 61

4.4.4 WEB中间件软件 62

4.4.5 GIS引擎软件 63

4.4.6 ESB服务总线 68

4.4.7 支撑平台建设内容 68

4.5. 应用系统设计方案 69

4.5.1 应用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69

4.5.2 社会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70

第五章 软硬件建行概括 81

5.1. 总体建设内容 81

5.2. 软件开发内容 81

5.2.1 应用开发软件 81

5.2.2 第三方软件 83

5.3. 硬件建设内容 83

5.3.1 网络系统 83

5.3.2 信息安全设备 84

5.3.3 数据中心 86

一.1.1 标准建设内容

在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下,开展本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基础类、数据采集类、质量控制类、数据建库类、数据交换类、系统建设类、信息服务类和系统安全类等标准的宣贯、制定与完善。

对于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通用标准,海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将按照标准宣传、贯彻并执行;

对于国家社会管理制定的指导性业务专用标准,需结合北海市、XXX具体情况进行扩充完善,以满足具体管理的需要;

对于社会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采集所需标准,则需进行制定。

一.1. 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设计方案

一.1.1 数据库、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关系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形成统一存储的数据库,并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行(应用系统建设参见本章应用系统设计方案)。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

80页4万字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书(完整版)_第1张图片

一.1.2 数据资源规划设计

一.1.2.1 数据资源分类

本项目建设主要通过各委办局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源、用户提供的数据资源、以及系统运行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建设形成XXX统一、集中的基础信息库,根据信息资源的分类,基础信息可分为人口基础信息、组织(法人)基础信息、与社会管理事务信息。

一.1.2.1.1 人口基础信息

人口基础信息是所有市民信息的高度抽象和归类,并按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属性加以表征,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放,如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困难人群、特殊人群等等都属于人要素的范畴。

人口基础信息用于提供准确、全面、可唯一识别的基础信息,支撑社会管理及各委办局的业务办理。人口基础信息建设需要整合计生委、公安、卫生、民政、组织部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形成,重点对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与组织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关系。

根据人口基础信息的应用目的、范围和个人隐私敏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基本信息层、扩充信息层和应用共享信息层。

(1)基本信息层:包括公民最基础、相对变化频率较小、使用范围广泛、且个人隐私敏感度较低的信息。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等6项信息。

(2)扩充信息层:存储应用共享需求较为普遍,有一定的个人隐私敏感度的信息。主要包括公民的户籍住址、照片、居民身份证签发信息、婚姻状况、户号、户籍类别、邮政编码、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是否享受低保等。

(3)应用共享信息层:存储部门间由特定的共享应用需求和个人隐私敏感度较高的信息。包括公民现居住地、户成员信息、工作单位、职业、联系电话、家庭房产地址、产权性质、房产证号码、建筑面积、特殊救助对象信息、身高、专业、其他人员、学历、家庭成员信息等包括公安、计生、社保、民政、卫生等业务部门共享数据。

一.1.2.1.2 组织(法人)基础信息

组织(法人)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信息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按机构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形式加以存放,如企业单位(参保单位)、福利组织、社团组织等都属于机构的范畴。

实际建设需要整合工商(企业)、质监(事业)、编办、民政(社会组织)、组织部(党组织)等部门数据,形成全区组织基本信息,包括以各类组织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组织机构编码、组织类型等基础信息,以及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类组织的特征信息,同时与人口基础信息、城市空间部件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

组织(法人)基础信息分为基本元素信息和扩展元素信息两大类:

(1)基本信息层:是指法人库基础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机构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成立日期、批准机关、注册或登记号、行政区划等10项。

(2)扩充信息层:是指除法人基本信息外部门间共享需求较为普遍的法人信息。按数据提供的机构划分,分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由质监局提供)、注册或登记信息(由工商局、编办、民政局提供)、国税税务信息(由国税局提供)、地税税务信息(由地税局提供)、其他信息(包括食品药品监督局、司法局等提供)。扩充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注册或登记信息、税务登记信息3大类,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互联网地址、电子邮箱、经营或业务范围、年检年度、年检情况、注销或撤消日期、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类型、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号码、注册或开办资金金额、注册或开办资金币种、分支机构组织机构代码、分支机构名称、分支机构注册或登记号、分支机构住所、法人证书变更事项、法人证书变更内容、法人证书变更日期、纳税人识别号、税务登记机关名称、税务登记日期、注销税务登记日期、非正常户认定日期、非正常户解除日期等。

一.1.2.1.3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

社会管理事务是与市民、组织相关的事件、动作信息及其相关数据的高度抽象和归类,按事件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储,如出生、死亡、结婚、消费(医保、公积金)等都属于事件的范畴。本项目除上述基础事务信息外,还包括社会管理所涉及的政务办理、困难求助、政策咨询、举报投诉、建议等各类事件等。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包括社会事件的编号、事件分类、事件描述、事件地点、事件时间、事件关系人等基本属性,以及事件的处理过程、责任部门、责任人、所属行政区划、关系人身份证号码等扩展属性。

一.1.2.2 三大基础数据逻辑关系

三大基础数据中人口、组织(法人)、社会管理事务分别包括人、组织、物(地)、事几类社会管理对象,从下图可以看出,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加工与比对,建立起数据之间的联系。

80页4万字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书(完整版)_第2张图片

如上图所示,人口基础数据以家庭住房所在地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关联;同时,人作为社会事务的参与者,与社会事务进行关联;人从属于组织,如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组织等。

组织基础数据以所在场所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关联;组织拥有多个人员可以与人口数据进行关联;组织也可能作为社会事务的相关单位与社会事务有一定联系。

社会事务数据以事件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关联。

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位置与其他三类基础数据进行关联。

一.1.2.3 数据资源建设模式

根据数据资源来源和维护方式的不同,数据资源建设模式包括两种:

(1)由单一部门提供来源和维护,其他部门协助职能部门补充、核准,例如人口基本信息、户籍地址、居民身份证的照片和签发信息由公安部门提供来源和维护,社保、民政、卫生提供补充和核准。

(2)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维护。例如人员婚姻状况信息,由民政部门提供结婚和协议离婚方面的信息,法院提供判决离婚信息等。

根据本项目的情况,三大基础信息的建设模式可以混合上面两种模式,首先确定数据的基准,并通过相关部门进行比对、核实、补充和完善,具体如下:

(1)人口基础信息

人口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6项属性以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并与计生委数据进行比对,比对不一致的由网格员负责核实相关责任人审核后确定;人口扩展属性以及共享属性根据公安、计生、民政、社保等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

(2)组织(法人)基础信息

组织(法人)基础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机构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成立日期、批准机关、注册或登记号、行政区划10项属性,根据组织(法人)的性质不同,所确定的基准也不一致,具体包括:工商企业以工商局注册登记信息为基准,事业单位以编办与人事局登记信息为基准,社会团体以民政局注册登记信息为基准。组织(法人)的扩展属性根据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编办、食品药监、民政、司法、社保、环保等共享数据整合形成。

(3)社会管理事务信息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主要以系统运行产生的各类社会事务为基准。

一.1.2.4 数据资源质量保障

为了保证数据资源质量,除了把好数据入口关以外,还需要制定数据质量检查指标,在数据维护过程中做好数据质量检查。数据质量检查的主要环节包括数据初始化、数据更新审核、数据日常维护。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

(1)核实机制:在数据初始化过程中,需要以基准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比对结果除通过网格员核实外,还需要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纠错处理。

(2)审核机制:在数据更新过程中,需要进行审核确认,特别是基本信息发生变更时,需要仔细核对。

(3)申述机制:允许居民对本人的基础数据准确性进行申述,经相关人员核实后予以变更。

文章引用的资料均通过互联网等公开渠道合法获取,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归原资料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文作者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若版权方、出版社认为本文章侵权,请立即通知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