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体绑架的人:如何摆脱乌合之众?

公众号:理想国与乌托邦  创作时间:2020-11-08

    (这篇随感并不是论文或者文章,只是我在思考了一阵子后,将大脑里的想法打了出来,因而文章显得粗鄙,而且通篇是自我的想法,有些引用和对观点的理解也不是准确,缺少论证,所以大家拿来当个垃圾看看吧!而且会让人不舒服,抱歉,不要骂人就好,哈哈哈哈!而且没啥逻辑)


在我们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和争议性的几个事情:对美国的关心、追星文化、网民文化等,还有就是可能对一些关乎本民族的一些艺术文化的事情,整个社会在朝着一个方向走着,那就是分群分类,正如我们大学专业的一样,分类越来越多,专业化和分工越来越严重,于是形形色色的群体和团体涌现,而在想到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勒庞的《乌合之众》,书到用时才有价值,因此想用书中的话引出我的话题,这样就有一种不被人孤立的感觉。


  “遗传赋予每个种族中的每一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不过,当这些个体中的一部分人为了行动的目的而聚集成一个群体时,仅仅从他们聚在一起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除了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他们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时与种族特征颇为不同。在各民族的生活中,有组织的群体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记得我在上西方政治学说史时,我们的一位老师在讲解《理想国》时,他说了很长的原文内容,最后他觉得我们可能没听懂,然后因为他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哲学的,所以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器”,劝我们广博的学习,成为一个通才,而在前几天我也接受了一个观点:成群结队的团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带给我任何带有功利色彩或者能够相互促进的东西的存在的,而我们迈向优秀的第一步必须是孤独,不孤独的优秀必然是类似于“为了卖瓜而夸瓜好的”自娱自乐。


在我身边很多朋友是在11岁年龄跨上了内地之旅,而在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像现在的我们弟弟妹妹一样,智能手机和智能传媒如此的发达,那时候我的唯一信息资源是电视机和书,此时我从小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融不进大部分的群体,小学时候,班级篮球比赛,我们班一个男生摔了,我的藏文老师看到我大喊:“洛桑顿珠,你快点上去打”,然后在全班人的注视下,我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会打球”,结果我们班的女生哄然大笑,那时候小,也没啥感觉,除了脸红和眼泪打转,后面体育课我会经常在教室里看书,此时,小孩子年龄,已经有会打球和不会打球的区分了(无可厚非)。


群体的暗示:平等主义与均质化

  我还是没看完《历史的终结》,因为我这次是把他的每部分都细读,有点费时间,我还是引用它在书里引用的话,即尼采笔下的拜火教创始人的说法:


  “人确实生来就有辨别善恶能力。但他们确实没有接受它,没有发现它,也没有从天堂那里听到它。只有人才为自我保存而赋予事物的价值———他独自为事物创造一种意义,一种人的意义。因此,他把自己称作"人",意思是,评价者。评价就是创造,听听这句话,你们这些创造者。评价本身是所有被评价的事物中最有价值的财富。只要有评价,就会有价值,没有评价,存在的胡桃只有空壳。听听这句话,你们这些创造者!”


而我昨天也在思考书中的优越意识和平等意识等话题,而也在跟我的朋友探讨,为什么我们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或者说无法拥有共同话语(这里并无任何优越的感觉,反而是烦恼与困惑),于是引申出这个比较令大多数人反感的话题,即在内地读书的藏族学生中个大部分是不是越来越趋近于“乌合之众”?


以前跟我的朋友谈论某某博主或者某某人好厉害,我问他你欣赏她的什么?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她的自律或者她的惬意的生活,又或者他的奋斗的历史种种,从交谈中可以得知我的朋友或者说大部分人都是有着一颗向着优秀的心,而且试图模仿或者学习这些优秀人的行为或者某特质,而我则说,好好学习吧,看几本书更好,我朋友可能不太愉快(大部分朋友),会转移话题,此时,我在想优秀者是要平庸的群体来支撑的,而真正的优秀者是什么?一个人在学习过程张特别的努力,为自己挣到了优秀的奖学金,优秀的工作,乃至他做了很多优秀的事情,因而显得他与众不同,又或者一个人阅读思考整理观察,从思想上成为了强者,从而实现了“立言”与“立说”,也可说他很优秀!


我的上一篇文章里我说了关于同龄人对于自由的认知,而自由的泛滥必然导致混乱的多元的泛滥,当然多元是一种趋势,自由也是一种趋势,因此又引申出一个问题,到底我们的圈子是在往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封闭的乌合之众方向走?


我承认我也可能是乌合之众(对于很多人来说,需要改变一个思维就是书里的内容只能在一个语境中使用,那就有点狭隘,经典的魅力在于不仅可以解释平常的大事,他也能把握小的特征)的一员,我以我见过的人为例,首先是毕业于顶尖高中(比如上海和北京两所)的学生(我见过的大部分里,当然也见过相反的),身上具有的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强(即个人主义比较盛行),他们会成群结队,但是更多时候他们的自制力和敢于尝试的精神与我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比如关于一些观念,他们是非常的自由,而我趋近于保守,除了家庭因素影响,那就是教育因素,这种教育的模式如果夸赞一下,应该说是一种类似于贵族教育的形式,促使养成自律、自强与责任,勇敢与忍受孤独,而忍受孤独就是最重要的特质,这就是我接下来的中心话题。


虽然知道这么说会显得无知与伤人,但是不得不说,我见过的我们藏族大部分同龄人的特点就是:抱团主义、享乐主义与自我主义(带有民族自我与个人自我双重),而我也是不太喜欢用主义,实在是现实的存在,维基对于主义的解释是:“代表理念或有完整体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而我在这里的主义是指后面的方法,而且是没有正确的理念作为基础的,乌合之众分类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它都认可一个群体里的领头,因此我们每个藏生群体必然有着自己的领头,而有些并不知道自己是领头,只知道这么做能够彰显我的存在(获得承认或者优越),这就是上面几种主义盛行在我们的小小的藏生群体中的原因(有人会说,甲米也这样,更多,哎,我只能说他们再怎么作,有亿万万的人和强大的“核武器”,我们有什么?有消失的语言与文字代表的文化,有消失的道德与朴素的世界观,也有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的对于我们先人的记忆,正如寻梦环游记中说的,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而不是肉体消失),而这些领头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将自己的自卑(通过能喝酒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与平庸(感叹自己的出身、民族与家乡,比如我接受的教育不好)传授给下一届,而每个新来的学生,必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或者他是一个被欲望的快感操控的人,于是不断的延续,即批量化、同质化、庸俗化的生产,而且一代代延续,本想用内卷的概念,但是不合适,这样既有延续性,又有同质性,于是一波波乌合之众被生产出来了。


而在现实中,并不会有人从其他方面去深思这个问题,他们想的是为什么不多学习,二区喝酒,而也有我的朋友反思,比如我们可以追溯到内地班制度,内地班三个字重千金,这也是一个标签,而也有朋友更宏观,这只是整个社会的特征,群体并不会理会无法给予他们利益或者威胁的东西,而且类似于“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这也是很难去改变的。


于是我们回到标题,你一旦融入了一个大部分都是平庸而且非常喜欢聚集的群体,你就得警惕群体的暗示,他们给予你无形的诱惑和隐藏的威胁下的双重作用,从而同化你,这也是我为何推荐看《乌合之众》的原因,这本书的内容简单说就是: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自我主义与阅读的意义

  自我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是:“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自我中心主义提出“我”为世界中心及起源。认为“我”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开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主义在形而上学中的观点基本上跟唯心主义一样,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物质存在以意识为基础。”


在于很多我的同胞交流中,大致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的人:谦虚的、求知的、自我的,谦虚人的特征是少言寡语,精神有厚度(阅读积累)也有高度(精神的宽容),而求知者特征是怀疑(严格的逻辑去验证每个人活着每本书里的内容)、平等(对于平等的要低于自我者),而自我者的特征便是,无自我(厉害的样样通,样样学,变成一本百科全书,平凡的就是分不清自己与别人的界限),超级平等要求(对于平等的执着甚于一切)、自命不凡(多说少做,做就没质量,甚至是趋于自利动机),这也许就是我的很多同胞展现与外人的我们民族的另一面,即不会被反思、正视的一面!


因而我有时畏惧与我的同胞的交流,为什么?我们回到我文章开头的那一段,谈到的君子不器,而我们民族的同胞最缺“不器”,在学习中与其他民族相比,很多时候我们不专,其次再与优秀的人相比,你不器,显得自己的无知与懒惰,我以前也是这样,专学政治学,但是后面发现历史、社会学与心理学(都买了书,看的不多)和我最爱的政治哲学都是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走专而不博,走博而不专(通俗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这两种类型就是自我主义的最普遍的表现,有些是为了别人而活(即上面学的广博为了展示自己获得优越感),有些是为了主义而主义(即比如有人在本科去阅读资本论,学习马克思的相关文章,谈谈感想,这无可厚非,只是走到尽头就是喜好,真正的喜欢马克思的或者资本论,也许更喜欢阅读《理想国》或者《正义论》,不知道大家反应过来没),这两者共同点就是我上次在朋友圈发的,就是勤奋的无头苍蝇(即无目标),试图通过勤奋包装成蜜蜂,因为人类因为苍蝇有害而不喜,蜜蜂因蜂蜜而被称赞,于是我们可以看出,还是乌合之众,即寻求承认的过程走了捷径或者根本没有找到路(正方面想看看存在主义的书,列在计划里了)。


因此,关于阅读的几点建议:读自己喜欢的书,读百家的书(挑好的)、不带功利的读书(做到纯粹的喜欢),还有就是读哲学,不管你是学什么的,不读哲学的人生会有遗憾的(但是千万别为了显摆而读,无意义一生在证明自己优越弥补自己的自卑,可悲的人生)。

爱艺术打卡与爱喝酒的人:浪漫主义还是自卑主义?

如果在今天我的学校,逐一去问一下那些与藏族比较熟的汉族朋友,藏族人身上最大的特点是啥,爽朗与酒量好,那再去抖音微博与西藏潮流(比如藏族的说唱或者服饰),又会说藏族人的文化真独特,而有一次我们专业的一位大佬,突然私信我,问我怎么看待民族品牌的发展,我说很好啊,创业就业,又宣传了我们的文化,他问我没有其他的,我问关于啥,他说你的理解,我就说了几句上不了台面的话,他就满意的结束了话题。


因而引申出,爱艺术打卡的藏族同胞,是从祖先那继承了浪漫主义的天性,又或者爱喝酒的同胞,也是从祖先那继承了通过酒量好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性,爱艺术打卡是很伟大的事情,或者说我这里在说的只是一部分人,他们热衷于打卡藏族艺术的展览,他们热心于转发文章,又或者他们热衷于通过喝酒促进感情,说话大大咧咧,而这些是浪漫主义还是自卑主义?


哎,估计很多人说,我对于艺术的喜爱出自天性,又或者这是人的自由,你婆婆妈妈干嘛,吃你狗粮了(抱歉,我单身),哈哈哈哈,这两种爱艺术打卡与喝酒豪爽的人并不包括真正的爱艺术和真正的喝酒有度的同胞,我以前也去喝酒,喝完就回来,于是显得扫兴,所以经常在宿舍和一杯烧酒。


从深刻意义上说,爱艺术打卡(不是爱艺术)的人有两种感情:优越(炫耀与显示自己不落后)与空洞(对自我能力不足的形式补偿与自责),从而喜欢打卡与转发或者拍照,而我是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也会有空洞,但是我的做法是喜欢就做,不喜欢就原理真实而不虚伪;爱喝酒的人(并不是所有的爱喝酒的人)的感情无非就是自卑与迷茫,这两个应该不用多赘述,而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艺术和文学要展示的存在(不管是人性、命运或者深层次的内容)都可以在政治里更直白,在哲学里更深刻的表现出来,而他们两无法表现也许就是艺术的美,这种美我也经常陶醉!


而这两种也是划分群体的标志之一,爱喝酒的就是堕落的,爱艺术就是高雅的,不一定哦,真正热爱真理的人,眼睛里必然是一半的悲伤与一半的深邃,而空有其表的人的眼睛必然是明亮而空洞!而我也想引出,人是可以跳出那个庸俗的群体的,不要让懒惰束缚了你,而如何享受孤独,很简单,那就是,你保持对真理的爱与追求,你就自然而然被孤立出去,成为那少数分子!与孤独为伴!


最后,带有激进的话语用了乌合之众的词语,但是这个词语的贬义性并不是那么强,所以大家不必那么执着,而我最后还是想用我票圈的话结尾:


如果要克服自己的懒惰天性:需要基于不同想法的人交流,而不必融入那个圈子,但是为自己赢得自尊和同等尊敬的方法只有一个:成为像对方一样优秀,最恐怖就是陷在话语陷阱(比如,宏观的思维问题,会用具体实践来反驳,或者钻牛角尖)里走不出来,因此正如开放国门,文化碰撞一样,人也需要开放思门,进行在自己思想内的优胜略汰和自我革新!


这可能就是,网上杠精喜欢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不爱国,啥都没用:不能造大炮,有啥用:我只认什么什么或者说怎么解释这个这个,人家解释了又会转移话题)


因此远离反智网民+懒惰的人+思维定式严重人(比如,永远用某主义,某人说的,没有一样是自己思考出来的,哪怕是思考出来后有人已经想到了,至少有思考过程)=获得与智者对话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群体绑架的人:如何摆脱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