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赏析—涨渡湖(下)

湖区习俗与文化

生产方式

围网捕鱼 新中国成立前,涨渡湖区居民大都以捕鱼为业。当地俗语说:“涨渡湖开湖,鱼臭三县。”“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长江客奔家。”每到捕鱼季节,渔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到渔场,竞相捕捞。大的网得50~60人同抬,合围水面达几十公顷,不时在船上顿足敲板,驱鱼入网,声震水天,数十人一齐吆喝起来,渔号子,呵哈声,数里可闻,一网捞得鲜鱼最多时达10余万千克。这时,远近鱼商鱼贩,纷纷赶赴湖场,搭棚架秤,喊起行话:“起秤呀——记账——!”接着便是报重、报价声,字正腔圆,如唱如吟,构成涨渡湖渔业兴旺的一幅立体图画。

20世纪50年代以后,涨渡湖渔业由单一的天然捕捞转入人工养殖。随着市场水产消费的变化,以前遭人轻视的蟹、鳖、鳝等品种,行情上涨,成了涨渡湖渔场的拳头产品。每年重阳节过后,蟹肥鳖壮,客商纷至沓来。2005年6月,在涨渡湖被切断与长江的自然联系55年后,首次开启闸门,实现江、湖的季节性联系,涵养湿地。长江水顺着水道流入涨渡湖,实现灌江纳苗后,涨渡湖鱼类总量增加25种,年增值数百万元。

竹罩捕鱼 夏天雷雨过后,湖岸浅水滩变得浑浊,深水中的鱼儿开始游向浅滩觅食,这时是村民捕鱼的大好时期,人们拿着捕鱼罩子(一种竹器,圆筒形,无底无顶,上小下大)纷纷来到湖边。村民们几人围成一个大圈子,手握罩子不停地向水中卡,口里还大声地吆喝着。鱼听到闹声,在水中乱窜。随着捕鱼圈子缩小,鱼迫不得已地在水中跳跃,激起无数的浪花。当罩中发出“啪啪啪”的响声时,一条大鱼就被罩上了。

李时珍采药的故事 传说明代药圣李时珍医道高、心眼好,不仅是手到病除、逢凶化吉,同时对穷家小户诊病,还分文不取。他经常在外采集药草,走过很多地方。

有一天,李时珍采草药来到涨渡湖,听到一个人在芦柴林里呻吟。走上前一看,是一个砍芦柴的老人,又冻又饿,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他马上给老人扎了几根银针,又把自己带的干粮给老人充饥。老人说道:“我吃不得干的,又吃不得冷的,肚子痛得狠。”

李时珍听老人这么说,就把自己熬膏药的小锅解下来,洗擦干净,在土坡上挖了一个小灶。拣些干芦柴和枯树枝来烧火为老人做饭。

老人说:“别耽误了你的功夫,你去挖你的药草,我来烧火,你肚子饿了再来吃点喝点。”李时珍点头应允。

太阳快落山时,李时珍回到他挖的土灶边,不见老人,只看见灶里的火正旺,小锅里咕咕噜噜地煮得响。喊了几声无人答应,他揭开锅盖一看,里面有一个人形的菇子(何首乌)在锅里打滚,他用右手三个指头按了一下,菇子翻了个身,他闻了闻,看了看,很香,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小伢,不忍心吃掉。他再看灶里,灶里并无柴,只有两个铁码古在燃烧。他感到很奇怪,把锅里的菇子连水一起倒进涨渡湖,引来一群黄颡鱼抢食。

据说,从此以后,李时珍给人诊病,用三个指头抓的药,病人喝一个好一个,用这口小锅熬的膏药,贴一个疱好一个疱。

李时珍

民歌民谣

《打渔歌》

教郎打桨奠轻狂,恐把清波作恶浪;

侬爱郎情鱼爱水,个中滋味一般长;

薄薄衫儿淡淡妆,扁舟一叶过前塘;

鱼儿水底偷成对,侬伴郎君也作双。

文人诗赋

《邾城怀古》

(明)刘伯温

孤城寥落遍蒿芜,万里萧条近楚符。

鸦带夕阳归旧垒,雁将秋色下平湖。

遗墟渺渺生禾黍,古木苍苍接里闾。

故事岂劳重借问,汉江流水自萦纡。

湖区人物

夏文法(?ー1929年)原名易自友,湖北新洲阳逻龙口人。父母早逝,10岁时到阳逻当学徒,继赴汉口谋生,在汉正街一带干打包等杂活,几经辗转成为染织工人。虽因家贫仅幼时上过私塾,但酷爱读书,从而获得一定文化知识。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汉口后,组织染织工人成立北伐时期武汉地区最早的工会之一一武汉染织工会,当选为委员长。

魏文伯(1905-1987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魏淌村(涨渡湖南岸、长江北岸)人。早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皖江行政公署副主任、主任,皖南行政公署副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民运部部长、秘书长等职。

湖泊管理

1954年,设立国营涨渡湖渔场。涨渡湖水面使用和管理权属该场,渔场管辖范围为:涨渡湖调蓄区围渍堤内水面,沐家泾主港,东西支港;调蓄区西岸:无围渍堤,则以湖水漫滩外缘最高水位为界,为其管辖范围;以南围渍堤为界,堤内水面属渔场。

2002年,涨渡湖确立为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后,新洲区成立武汉市新洲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和新洲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共管委员会,制订了《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办法(试行)》,完成了《涨渡湖社会经济调查报告》《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图文: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你可能感兴趣的:(湖泊赏析—涨渡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