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早期:同伴拒斥、羞辱和校园公开枪击事件的意义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自我】)

同伴拒斥、羞辱和校园公开枪击事件的意义

近来,我们关注的已经不仅是同伴认同的缺乏,我们还开始关注同伴拒斥所造成的影响。最初使我们开始关注这一内容的是11起重大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来自小城市或郊区的白人儿童和青少年肆意地射杀自己的同伴。在个别案件中也有教工遭到枪击的情况,但他们都是意外受害者,而不是枪击的目标对象。

在对媒体报告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所有这些男性青少年凶手都曾经受到同伴的拒斥和羞辱。作为一名多年致力于儿童和青少年情感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惊讶地发现居然找不到有关羞辱的研究资料。有大量对羞愧、内疚、困窘的研究,但却几乎没有有关羞辱的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完全理解羞辱是许多儿童每天在学校都会经历到的事情(不管是我们的亲身经历还是我们子女的经历)。过分的嘲笑、奚落和身体攻击使这些校园枪击者长期感受到极度的羞辱感,这最终导致他们的心理“崩溃”,以致出现了像科伦拜校园血案那样的肆意杀人或自杀的状况。

仔细查阅媒体对这些校园杀手的报告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些青少年的生活中存在着我们模型中的许多决定因子。我们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添加了愤怒攻击性和暴力意念。我们用中学生常模样本对这个模型进行了检验。路径分析证明数据与模型非常吻合:模型中的前提是具体领域的不胜任感,他能够很好的预测青少年在同伴和父母认同方面的缺失。这些决定因素还能预测低自尊、抑郁情感、愤怒情感和绝望感,而这些全部都能用于预测自杀意念和暴力意念。我们发现自杀意念和指向他人的暴力意念的相关系数 r =0.55,符合临床记载的内化和外化症状的同时发病率。因此,我们模型中的负性决定因素会将青少年置于危及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变态的危险之境。

我们还进一步对羞辱情绪及其对暴力意念的作用进行了研究。Harter、Low 和 Whitesell 在研究中根据校园枪击者经历过的羞辱事件,编写了一些模拟情景。我们询问初中生他们还体验到什么情绪(如,愤怒和抑郁)以及他们可能会出现什么行为,从什么都不做到对作恶者或其他人表现出暴力行为(因为实际的校园枪击案中的暴力行为对象都是随机的)不等。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他们会感到羞辱(这些模拟情境原本就是羞辱性的),其中我们区分出一组有暴力意念者(在少数民族中)以及一组没有表示自己有暴力报复想法的学生。我们试图确定这两个群体的区别之处,发现具有暴力想法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愤怒和抑郁水平。此外,暴力意念者在模型中负性决定因素的表现水平更高,比如同伴拒斥更多、父母支持更少、自我概念分数更低(如,外表同伴喜爱度)、自我价值感更低以及绝望感更高。因此,暴力意念者经历过的某些因素促使他们开始认真地考虑杀害他人和自己。这种病态的后果都应该受到临床干预,因为这些学生会把自己和他人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一个后续研究中,我们试图在仅有的有关羞辱情绪的极少量研究基础上,对羞辱导致暴力意念和自杀意念的某些原因作更具体的探究。我们的研究发现,嘲笑、奚落和欺侮行为会导致羞辱情绪的产生,特别是当有一群人在嘲笑受害者的情况下。羞辱激起的典型反应包括暴富、希望躲避,或尽可能将羞辱最小化。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羞辱的这些典型反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春早期:同伴拒斥、羞辱和校园公开枪击事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