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928年冬,章江河畔满目萧然,河中飘荡着一直小船,小船浮浮沉沉,船上载着一位老人。他咝咝细语的对自己的弟子说“我要走了”,弟子无声泪下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用尽他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向弟子展开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敢问有几个人能在临终前问心无愧的说出这样的话?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王阳明都做到了。这大概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厉害之处。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何为良知,何为致良知?

人之初,性不善,性相近,习相远。良知与生俱来,致良知就是遵循自己的良知的行事。遵循自己的良知行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在是难呀!

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做了许多违背良知的事情,违背良知的事情做多了,渐渐的就丢失了自己。

为什么我们不能致良知,按照自己的良知做事呢?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外部世界不停地折腾,把外部世界弄得极为复杂,在和外部世界的较量中,我们必须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如此才能取得成就。当外部的世界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时,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击败它。这诸多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乌云,遮蔽了我们的良知。当我们有一天想要把良知光明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因为遮蔽它的灰尘已成了一座大山。

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没有乌云和尘埃的遮蔽,他在刹那间给你指引的声音犹如滚滚天雷。可当我们被物欲遮蔽后,它的声音虽然微弱,却能听得见,我们虽然听得见,却不遵循它的指引,这就违背了良知。

当你无聊的刷手机时,你的良知告诉你,无意识频繁的刷手机对你并没有好处,但是你仍无视良知的提醒,慢慢你的良知就被自己的私欲遮蔽。

只有遵循良知的指引,慢慢的克服私欲,我们才能在生命的尽头问心无愧的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