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生活中的界限》

        在两年多前,我走上成长之路,当时是带着目的的,我想学一套正确的方法来改变孩子和先生,觉得问题都在他们身上,如果他们改变了,那家和万事兴就没有一点问题了,于是我踏上了“改变”他人的成长之路,没想到走着走着我发现我的方向不对了,这条路如此之难,我已经无法走通了,于是我改变了方向,觉察到需要改变的并不是孩子也不是先生,而恰恰是那个自认为懂很多的我需要改变,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我做出了这个大转折,不准备从他们下手了,决定改变我自己。原来的我是自卑、胆怯、懦弱、焦虑、抱怨、自责、没有主见而且控制欲很强的一个没有自我价值的人,我原来很讨厌我自己,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没有我喜欢的一丁点,经过老师的点拨、老师引导让看见自己后,我发现我其实也是有很多资源的,我学着接纳认可我不好的那些地方,试着将正向感受带入我的身体,原来发现只是我看待问题太极端了,一直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受害者的模式,无法跳脱出来,老觉得自己可怜兮兮的,没人疼没人爱,所以就把那些优越的资源都遗忘在角落里了,也就有了我上面的自我评价。当我的信念改变后我没有那么纠结了、没有那么焦虑了,阳光也照进了我的身体,从此我的世界里有了光明、有了价值、有了意义,我发现孩子和先生的问题没有那么多了,发现他们居然神奇的也在改变了,我自己觉察到现在的我和之前的我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这就是我的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旅程看似简单,对于我来说当时也是举步维艰。我回过头来看,非常感谢我自己也非常感谢先生和孩子,当时没有想改变他们的想法那我就也许还在原地踏步,抱怨世界对我的不公,抱怨任何人让我痛苦不堪。那时候是完全没有一点界限意识,侵犯他人的界限,也没有把自己的界限摆正,打着为人着想、为人付出的旗号控制着孩子控制着先生而且控制着自己,而得到的是出力不讨好的回馈。

        下面我先讲一下什么是界限?界限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有界限,界限有身体界限、空间界限、心理界限、精神界限、情绪界限,我们现在深呼吸一下,然后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在,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我们每个人呢都由很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膜就是界限,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皮肤的,皮肤就是和外界的一个界限,比如说我们坐的椅子,我们和椅子之间也是有一个界面儿的,这个界面儿就分清了哪部分是我们哪部分是椅子,你可以这样无限扩展出很多这种空间的界限,比如说我们的房间,有你的独立的房间,有孩子独立的房间,可以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这种物理空间的一个概念,你是你房间的主人,在你的房间你是完全自由的,没有限制的,甚至可以打滚呀不穿衣服呀!可是去别人的房间你要穿好衣服,要敲门进去,动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同意,你还要看别人是否同意借你,否则是不可以随便动的,比如去到图书馆呀电影院呀很安静的地方是不可以大声喧哗的,比如去爬山呀你是可以喊叫的,让孩子学会观察一个空间,是什么样的特点,让他知道不同的空间需要不同的行为准则,如果行为举止冒犯了这些规则,那他就是不受欢迎的人,所以这就是让大家知道界限是怎么一回事。界限是弹性的、规矩是没有弹性的,孩子一定要管,要带着爱管、要有办法的管,跟孩子解释界限,让孩子感受到界限是对孩子浓浓的爱,界限是让生活更有效率,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要跟孩子讲界限,当你时间紧急时,不要拖延时间,讲效率,以达到目标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先把事情解决掉,自己活出自律性、规矩性,当自己卡在哪里的时候去看自己的模式,看见清理,不要对抗、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带走,将孩子从低能量带出来。为孩子立界限要从一件小事开始,这时候家长要稳定而一致,教会孩子这些界限,孩子的人生会很自由、很舒心,另外我也会时常告诉孩子,孩子你出去唯一的责任就是保护自己的安全,你没有义务替他人承担安全责任,保护自己是你的任务。如果有成人向你求助让你带路,你不看他的眼睛,迅速离开,因为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成年人他不会找比他弱小的人求助,别人给你吃东西你说谢谢你,我不要,我妈妈会给我买,当今社会一定要教会孩子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有情绪时,先倾听孩子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了,你现在很生气,很愤怒,看到你很难过,你一定是有原因的,当情绪过后要扩容一下孩子的精神格局,不要将孩子倾听到一个典型的受害者模式,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的孩子在学游泳,老师觉得要给孩子施加一点压力,要对孩子严厉一些孩子才能学会,于是他凶孩子说下次你过来必须把闭气换气学会,否则就不要过来了。孩子呢听到这样凶,害怕的第二天都不敢去了,去了也不敢下水,当老师叫他的时候他就怕的哭了,死活不下去。于是我和孩子沟通了解他怎么忽然对游泳产生了抵触心理,一开始报名时是他非常喜欢游泳,自己主动要去学游泳的。和孩子沟通后才得知是老师凶他了,他觉得很伤心、很害怕,于是老师叫他下去他就开始哭着不肯下去,告诉我一方面是怕老师凶他,另一方面是怕水淹着他,我搂着孩子,他的头埋在我的怀抱里哭了一会儿,我就告诉他,哦,你怕老师凶,你怕水淹着,是吗?他说恩是的,我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拉着孩子的手,我告诉孩子:宝贝,妈妈今天让你做出个选择,你可以选择我们今天穿越突破这个闭气换气,这时候有我和教练陪着你,保证你的安全,你也可以选择今天不穿越,你一年后两年后甚至是十年后,你独自和朋友一起来玩依然不敢闭气换气,如果选择不穿越,那我们现在就回家不再来学游泳了,因为妈妈不想让你每天受这个恐惧的折磨,这个你考虑一下,妈妈等待你的选择。隔了几分钟,孩子告诉我:妈妈,我想好了,我选择今天穿越突破进水闭气换气。我说好的,妈妈支持你尊重你的选择,我会在岸上陪着你看着你。我看见他没有情绪了,我就和他说:教练他迫不及待的想给你教会闭气换气的本领,刚才肯定也是太着急了。看着没事了,我就带他去找教练,见了教练我和教练单独沟通了一下,并且对教练的认真给予认可肯定,我告诉教练,非常感谢你这么耐心认真的教我儿子,在好多教练都觉得我儿子小没人想带他的情况下,你不厌其烦的耐心给我儿子指导教本领,遇到你是我们的福气。教练马上回应,你太客气了。我在岸上等孩子,过了大约半小时,儿子跑过来开心的告诉我,妈妈,我学会闭气换气了,我说:哇!这么快啊!恭喜你穿越了这个恐惧。儿子开心的说我现在又喜欢上了游泳,报名前特别喜欢,报了名后学闭气换气的时候不喜欢了,现在又特别喜欢。我说那你的老师呢?他说现在也很喜欢,他说,妈妈教练也是为我好。说完就迫不及待的去试水了,这时教练过来和我说,他原以为给孩子点压力,对他严厉些让他学上快点,没想到你儿子这样越怕了,今天他对孩子进行了鼓励和表扬,一下子就会了。每个人都喜欢听滋养的话,不论孩子还是老师,你将爱的能量给出去,爱的能量就会从不同的通道传递给你。

        无条件的爱源远流长,无条件不等于宠爱、溺爱,是有界限的爱、是有力量的爱,首先做父母的在生活中要顶天立地,允许自己犯错,要拿回做父母的权利和力量,我的出发点永远是OK的,我就是对的、强硬的背后一定要有柔软的一面。当妈妈的力量一定要强大,力量强大不等于要骂孩子抱怨孩子,否则让孩子觉得“都是我的错”,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家长不一样,看似很小的事在孩子那里会无限扩大,孩子会一直带着“我不够好”这个压力度过。当孩子的念头出来,你马上满足他的想法。妈妈要占领思维的高处,不要跟着孩子思路走。就重复真实的那个底线,不论他说什么,就说好好好,马上回到当下议题。

前些天我带儿子去北京一个偏远山庄参加一个传统中医营,在营地那几天儿子想吃各种东西,(由于各种原因限制无法满足他)课间他在那里哭着说我想吃巧克力、还想吃鸡腿、点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我这时候就重复他的话,对,你现在想吃巧克力、你想吃鸡腿,他再说他想吃薯条、想吃冰激凌,我再重复他,对,你想吃薯条、你想吃冰激凌,我一手搂着他的头一手放在他的后背抚摸着他,一直认可着他的念头,这样几个回合后他不哭了,他兴致勃勃的说回去他要去超市买巧克力买薯条买饮料,点了很多,我说好好好,我们先上课,就这样儿子的美餐念头被满足后他开开心心的进入了课堂,课堂里兴奋的和老师互动着、学习着,课间的时候儿子在我的笔记本上画可乐、画汉堡包、画冰激凌、画薯条等等各种他想的美食,当我满足了儿子的念头后,儿子的情绪烟消云散了,就算是当下吃不到他想要的美食,他都能画饼充饥,自己满足自己的美食心瘾,妈妈给了孩子正向的力量,孩子就不觉得那是事儿了,回想一下,这要是以前我会给孩子讲一堆道理说服他,让他静下来学习,殊不知孩子的思想没有被认可,孩子是无法平静下来的,即使平静下来也是被家长恐吓或训斥后的结果,那样孩子在能量上是低沉的、内心是压抑的,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关闭自己不与家长交流,我庆幸自己有所觉知,走上自我成长之路,当孩子有情绪时能先看见孩子这个人,能读懂孩子的情绪背后想表达的内容。能觉察自己的情绪,能觉察自己的需要。现在每当我遇到情绪上来我会先觉察一下这个情绪,然后承认我有情绪了,再允许接收这个情绪,再然后深呼吸转化情绪,最后欣赏自己能有这样的觉察转化。当我进行过这样一个接纳转化后内心能拨云见日了。有很多妈妈说情绪上来不由自主了,这时当妈妈的情绪上来后可以刻意告诉自己离开一下当下现场,和自己联结一下(和自己联结的时候就是深呼吸与自身内在联结),回归自己,这确实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是需要刻意练习的,等自己没有情绪的时候再和孩子聊,告诉孩子,是因为这件事触痛了我小时候的一些不舒服的点,是妈妈自己的情绪,不是因为你不好,妈妈也在学习自我的情绪管理,下次再遇到妈妈情绪上来的时候你提醒妈妈,妈妈非常需要你的帮助,你愿意吗?

另外我再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自我成长的感悟,以前呢我是看不得别人生气、愤怒,只要有人在我跟前生气愤怒,我是无比的难过,心情一下就跌入低谷,每次先生自言自语唠叨几句,我就浑身不舒服,看着先生每次扫地或者做任何家务一边做一边唠叨着,我就感觉他不高兴,我也不舒服,索性不如生活全我做得了,还有我每次都无法为我自己的需要做选择和决定,包括出去逛街或者不带孩子出去玩或者是参加学习,平时除了上班我能心安理得的去上,其余为自己而出去就老觉得先生会生气、先生会不同意我出去、先生会说我等等一大堆思想牵绊着我,可是我的心里是不平衡,不满意而且是抱怨的。这样内心抱怨先生抱怨孩子,觉得我就是没有自由,觉得我就是个受害者,这样我包括整个家庭的能量是很低的,一天就在乌烟瘴气中生存着,最后呢我经常站在那个出力不讨好的角色上,因为我把我的权利交给了别人、把我的生命的力量交给了别人,使得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发现我很努力了,但是没有人讲我好,搞得自己精疲力竭,觉得我已经这么努力了,努力迎合你们、努力为你们做事情,你们都还不买账,当时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后来当我一次一次突破这个思维的束缚,打开这个别人不给我自由的心结,知道那是我自己的心魔,当我心里有个魔的时候,看见别人都是魔,觉得都是先生和孩子害我没有自由没有自我,其实是我自己没有力量为自己做选择和决定,是自己无法承担自己的责任,我需要别人为我负责任,当我放下这个心魔,自己能为自己的需求做选择和决定并且能自我承担责任的时候,自己出去的也坦荡荡了,即使先生有时候也不太愿意我出去,可是我知道那是他的想法,别人有什么想法是别人的事,我做什么是我自己的事,我是一个成年人,我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要为我生命中所需要的事负责、我要为我的家庭的幸福负责,以前就是界限不明,老把别人的情绪捡到自己身上,还把怨气撒到他人身上,把我自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到别人手上,别人拒绝后,我时时刻刻想着那件心心念念想做的事,并且抱怨着都是他不让我做,这样纠结着耗费着自己的能量,也拉扯着他的能量,终于有一天觉知与其这样我为什么不第一时间为我自己的需要负责呢?如果这个事不适合我做,那我至少知道这个事不适合我,那我就放下这个事了,纠结的能量也就不在了,如果刚好适合我,那何乐而不为呢?我的期望我自己去实现,并不是需要等待请他去为我实现我的期望,对于对方他人来讲,我的期望也许在他人心目中是毫无意义的,但我让他人去完成,他也许是没有办法支持到我的,这样我抱怨他,拉低他的能量去评判他,到最后搞得双方都黯淡无光,整个家庭的能量都很低沉,那么这个家庭关系的组合也是一个非常耗能量的组合,就不会去彼此支持彼此的生命能量,孩子也会得不到力量,自己无法为自己负责,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就是说我可以创造出我生命中最大的价值,你也可以创造你生命的价值,让彼此都活出自己生命当中的王者。当我能给予自己自由的时候,也就能给予他人自由,现在即使大部分时间依然是我上班还要带孩子还要负责家里一些零零散散的琐事,我没有了抱怨,没有了不平衡的心理,这样我们彼此不拉扯对方的能量,当我要出去学习的时候我也是很坦然的告诉他:我几号至几号要出去学习,请你在家安排好家里的一切事情,感恩你的支持。他告诉我他没有支持我,我说无声也是一种支持,没有阻挡也是一种支持。我的内心不纠结而且很笃定的时候,出去学习也是很顺当的事,再也没有那个心魔这个人不同意,那个人不同意了,只要我自己认为是我的需要我就会果断选择而且我会为我的选择而承担责任。当我们内在处于低能量、低自尊状态的时候,我们容易讨好、纠缠、抱怨、自责、依赖、焦虑、恐惧、控制,如果我们讨好孩子的时候(比如:妈妈说宝贝,该睡觉了,呜呜呜,我还要玩,妈妈就说:好好好什么都听你的,真拿你没办法)就会激发孩子心中的无力感;如果我们抱怨孩子的时候(比如:说你几遍了还没有用,天天磨蹭)就很多妈妈说的我孩子特别皮,说上不听,这样会使孩子关闭心门,刀枪不入;如果我们恐吓孩子(比如:马上去做什么什么,否则我就将你怎么样怎么样),这时候就激活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如果我们能给孩子积极正向的语言(比如:宝贝,我都迫不及待的想和你一起吃饭了、或者我都迫不及待的想给你讲睡前故事了)这样就能激活了孩子内心的爱与力量。各位妈妈们,我们先爱自己,将自己能量提升起来,才能将真爱给出去,也才能接受别人的爱,先爱自己并不是自私,因为我们不能给予别人我们所没有的东西,真正的自由源于面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生活加之与你的一切,允许孩子试错允许自己试错,在错中不断成长,不要和孩子争输赢,精神的界限缺失是双输,将自己搞成一个完整的妈妈,不要将自己搞成完美的妈妈。记住我是一切的根源,我的人生我做主,我时常告诉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时时保持自我觉知、时时保持自我觉察,一切回归自我,回归内在。加油吧!各位妈妈们,为了家庭幸福为了孩子将来不走我们的老路,我们的学习无法停止,一个人学习能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学习能影响一个家族,人常说一个女人可富三代也可败三代。所以我们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家庭的幸福、改变我们家庭的每个人的人身自由。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生命中的王者。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祝福各位爸爸妈妈在生命中得以自由、祝福天下的宝宝幸福快乐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把握生活中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