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即创造

这是第二篇最近万维钢的日课文章,也是一篇很接近王昱全风格的中国制造相关文章。说的是中国的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种现代的、更高级的分工。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也不是谁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发演化出来的。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封智曦今年三十岁,他做东莞市一家服装厂的老板已经两年了。十五年前,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是管不了一个服装厂的,因为你得懂生产服装的所有工序,还得有充分的气场让工人服你才行。可是封智曦管的很好,他的工厂只有五六个工人。在东莞大朗镇,像这样不到十人的小工厂是主流。大朗镇最大的服装厂有两三百人,但是非常罕见。

而且这五六个人还不是封智曦的正式员工,这里的工人都是拿计件工资。工人们都住在附近,哪家有活就在哪家干,干完就换个地方。封智曦专攻的产品是面向国内大众市场的毛衣。制作一件毛衣有四个生产步骤 ——

第一,按照一定规格,把毛线织成布片;

第二,把布片缝成毛衣;

第三,染色;

第四,质量检验、熨烫整齐、打包发货。

其中每一步都由一个不同的工厂完成,封智曦的工厂只做第四步。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不需要什么宽大的厂房,机器成本几乎是零,而且不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工人。那你说这么简单的话,你凭啥赚钱呢?封智曦的核心竞争力是生产之外的东西。服装这个行业,赚钱靠的是“爆款”。可能你每年投产十个款式,其中最赚钱的将会是其中一两款,它们带来的收入会占到 60% 到 70%,封智曦必须找到这一两个爆款。

为此,封智曦要时刻关注市场行情和服装流行趋势。他经常从国外大品牌的某些款式得到灵感,但是他不会直接拿来用,因为那不适合大众日常穿着。他会把高端款式做一些改动,拿掉一些元素、补充一些元素,让它变得亲民。

但是封智曦并不懂服装设计技术。他只提供一个想法,然后他会找一家设计工作室,把这个想法细化成“版型”,也就是加工厂计算机能直接读取的数据。有了版型,封智曦联系购买原材料 —— 也就是毛线 —— 然后联系各个步骤的生产厂家,自己把最终产品打包,再发货给广州的批发商,生意就算做成了。如果这一款卖得好,封智曦就继续订货;如果卖得不好他就要承受一些损失。

名义上是拥有一家服装厂,但封智曦其实并不生产服装,他也几乎不怎么管理工厂。封智曦的真正身份是想法的提供者、信息的整合者和风险的承担者。

供应链的优势来自聚集效应。封智曦说,中国最强的服装生产厂 —— 除了那些大品牌自己的工厂之外 —— 都在东莞大朗镇。这里以前曾经都是专门做外销定制的大厂,2006 年以后大厂纷纷倒闭,分解成了全是专业化的小厂。而人们意识到,这种只做一个生产步骤的小厂的效率是最高的。而要想让生产能够高效运行,这小厂必须都聚集在一个地方才行。


这是一个组合创新,更是一个极好的供应链降低交易城本,极大提升效率的例子。

我有个同学,在做常熟做服装批发二十年。还有两个杭州的朋友,在四季青服装市场开了几个批发铺。他们做的和这个例子有所不同,是用眼光寻找潜力爆款服装,采用反向定制,也需要极高的效率和供应链分工。

中国人民吃苦耐劳,速度又极快,所以很多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是很强的。当然,仿制速度也极快,造成中高端产品没有工匠精神,做的质量不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综合即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