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精讲十知识要点复盘

(一)选择题

1.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创作:① 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反映了战后青年人受到战争创伤后的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因而使海明威成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

②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在这部作品中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痛恨、诅咒和厌恶,也表现了浓重的迷惘情绪,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作品。

③30 年代上半叶,发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根据西班牙内战题材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④ 1952 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震动了世界文坛。195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是“由于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对现代文体的影响”。

2.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作:在校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独幕剧《我将有一个好的葬礼》。

1938 年小说《恶心》出版,小说《墙》《艾罗斯特拉特》和《不自在》等相继问世。

1943 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题为《苍蝇》的剧本、《间隔》,剧本《无葬身之地》《可敬的妓女》《肮脏的手》和《魔鬼与上帝》等。

主要作品介绍:《间隔》:

1944 年《间隔》公演。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即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话。

萨特的作品特点:在思想内容上是反传统的,并以创新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深刻的 哲理以及人类混乱的精神状态。

3.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蛛巢小径》《分成两半的子爵》《意大利童话故事》《宇宙奇趣》《寒冬夜行人》等。《文学讲稿》是卡尔维诺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卡尔维诺一生都在为穷尽一切小说的可能性而努力,被誉为“最富有魅力的后现代派大师”,《寒冬夜行人》被卡尔维诺称为“超级小说”,其“目的在于用十个故事的开头说明小说的实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关于小说的小说”。

4.尤金 · 尤内斯库(1912-1994)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

创作:①第一部独幕剧《秃头歌女》:通过英国中产阶级两对典型的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荒诞的关系。

②《椅子》:写一对高龄的老夫妻在生命即将结来前对着象征众多宾客的满台空椅子发出荒唐的梦呓。

③ 主人公都叫贝朗热 的《不为钱的杀人者》《犀牛》《空中行人》《国王死去》,《饥与渴》《屠杀游戏》等,多是写孤独的个人在矛盾混乱的宇宙中的处境。

④《犀牛》:着力描绘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绝望以及人在物的绝对统治之下变为犀牛的“异化”过程。

(二)主观题

1、《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与象征意义

(1)表现了作家对世界和人之间关系的独特认识。

“大海”象征着神秘莫测、充满各种“暴力”的现代社会;

“孤独的处境”、“鲨鱼”以及“他人的冷漠”等都是作家眼中的“暴力”体现形式;“老人”是有着漫长历史的“人类”的象征。

“老人”和“大海”之间关系的描写,就体现了作家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大海”是无法把握的,它可以让老人 84 天一无所得;也可以在刹那间给人以巨大的回报;大海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马林鱼和各种各样的海生物),也有着凶猛的敌人(鲨鱼、涡流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与苦难、失败与抗争的命运。

(2)彰显了在暴力境遇下人类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莫测的自然、悲怆的人生所表现出的一种“重压下的从容”。

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他的信条是:“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不是张扬他们能够战胜一切“暴力”的英雄气概,而在于弘扬面对打击,面对困难时人所具有的不屈服的精神。

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3)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表现了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

老人没有保住自己作为渔民而打到的大鱼(只留下一副鱼的骨架),却使读者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桑提亚哥捍卫了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在同丑恶势力的斗争中,没有失败!桑提亚哥是个失败的胜利者,也是一个非英雄的英雄。

说明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绝对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2、《老人与海》的人物形象【 桑提亚哥】

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信条:“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硬汉子”形象,不是张扬他们能够战胜一切“暴力”的英雄气概,而在于弘扬面对打击,面对困难时人所具有的不屈服的精神。他要求他的人物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桑提亚哥形象的意义:他的精神气质使读者不再以捕鱼这个中心事件

的成败来评判他,而是关注他在同鲨鱼所象征的邪恶势力的搏斗中精神上的胜 负,

老人已经不是一个渔民,而是人类同一切邪恶势力斗争的一个精神象征 。

3、《老人与海》选文部分的细节与思想

【总述】选文部分集中表现和弘扬了老人的精神特征,还通过细节描写,深化了思想。

(1)孩子诺曼林第一个来看望他,并表示坚决要和他一起去捕鱼,表现了老人的“硬汉精神”后继有人;

(2)“老人又梦见了狮子”,暗示在人类身上这种硬汉精神和超迈的人格力量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淡化或消失;

(3)“游客”场景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一个可怕的现实,即一个人的“英雄行为”并非都能被世人理解,对那些芸芸众生来说,老人的故事不过是个无聊的谈资而已。

4、《老人与海》选文部分的艺术特点

(1)“冰山原则”的运用极为出色;

小说通过老人在大海上和鲨鱼搏斗场景的描写,将富有魅力的形象刻画与抽象深远的寓意融汇在一起,把一个生活中具体的打鱼故事,变成了一部揭示现代人与社会关系、弘扬人的“硬汉”精神的壮丽画卷。

(2)语言简洁,叙述平实,描写栩栩如生,引入入胜。

用不多的文字,包含了捕捉马林鱼、和鲨鱼搏斗、回到岸上的表现以及酒店人们的样态等多项要素。

5、《卧室》的思想主题

《卧室》是最能体现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名篇之一。

(1)在小说中,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抑或是介于两者之间 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正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典型表现。

作品描写达贝达太太“身体不适又查不出病因”,达贝达先生“脾气暴躁,每次发作就像一块突然破裂的玻璃刺激着达贝达夫人的神经”。

他们的女儿艾娃虽然喜欢却不能待在客厅,因为丈夫皮埃尔一直待在卧室。但当她要陪伴在皮埃尔身边时,皮埃尔却并不需要她。

(2)《卧室》描绘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难以沟通的境遇。

夫妻每次谈完话,达贝达夫人都感觉筋疲力尽。

而达贝达先生更是与女儿无法交流,当他出于爱护孩子的好意要艾娃离开皮埃尔的时候,艾娃并没有感激他,却“恨他”、“巴不得他死了”。

达贝达夫人躺在床上,不能活动;

皮埃尔住在没白昼和黑夜,也没有季节的忧郁的卧室里,他认为艾娃和他之间也存在着一堵墙。

正是现代人现实生活的写照:人的精神被捆缚在“卧室”,与他人隔绝,无法交流。

(3)作家也探索了人类行动的荒诞和无聊。

作品中所出现的每个人物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不敢正视人的存在理由。而他们的行动,也没有任何意义。

6、《恐龙》思想主题

(1)整体宇宙观

卡尔维诺认为宇宙间的万物是平等的,亲近性存在于所有形象和形体之间。

恐龙虽然灭绝了,却“将通过新人、新人的下一代及下下一代,获得自己的生存形式,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自然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因此,他把创作视域放大到整体物的世界,努力使意识回归宇宙和旷野。时间的计算方式不是通常的天和月,而是千万年和亿万年。

用短小的篇幅书写的是宇宙万年演进的史诗。

(2)人类的局限性

新人对恐龙的认知和态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由恐惧到推崇,再到轻蔑和嘲笑,直至漠不关心),却始终偏离事实和真相。

人类对自己出现以前就灭绝的恐龙全然无知,依靠先人的传说以及自己的想象、推理、考古等认知途径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恐龙来说全属无稽之谈。

恐龙就在他们的身边,真相一直伴随人类左右,只是由于自身的存在历史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类始终无法真正地把握和发现真相。

(3)诗意的生存秩序

恐龙告诉儿子自己“谁也不是”。小恐龙却确定自己是一个新人。人类像小恐龙一样,小心地确立自己和他者之间的界限,却越来越深地陷入虚无和荒诞感中。卡尔维诺原本和很多后现代作家一样,对人类抱有强烈的悲观心理。

然而,由于整体宇宙观的建构,他在《恐龙》中用幻想和非理性的诗情建构起了诗意化的生活秩序。恐龙承认自己是恐龙又不是恐龙,是新人又不是新人。

因为认识到了自身的复杂性和世界的丰富性,恐龙能够在超越界限的意义上思考存在。

7、《恐龙》的艺术特点

《恐龙》是卡尔维诺最为奇幻的作品之一,颇具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奇异的想象。

《恐龙》是由幻想元素组合成的小说。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宇宙图景,独自幸存下来的一只恐龙,以及他所看到的恐龙尸骨和在这些遗骸上撕食的鸟类,还有那些性格各异的新人,乃至恐龙和新人之间演绎的故事,都是丰富想象的产物。

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因为想象力的驰骋,呈现大跨度的时空跳跃和后现代的片断式拼贴,形成理念和情感意义上的完整与真实。

(2)深刻的哲思。

《恐龙》设置了一个遥远的时间和巨大的背景,大自然和宇宙因而具有了本体论意义。恐龙灭绝时,“我”独自幸存下来,躲在一片荒漠的高原许多年。有一天,“我”下了山,世界变样了。新人对恐龙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想象,却对“我”这只真正的恐龙全然无知,以至最终“我”也觉得自己“谁也不是”。或许是人类缺乏认识存在之真的能力,抑或是存在本身变动不拘,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3)智慧的比拟。

《恐龙》是寓言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结合,充满象征和寓意,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

恐龙作为小说中被认知的对象,可以象征存在本身;

新人渔夫们象征平凡的人类;凤尾花象征始终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混血女郎和儿子小恐龙象征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的个体;“我”与凤尾花的关系象征异质的相互排斥,相反,“我”与混血女郎的关系则象征同质的相互吸引;“谁也不是”又象征本质的不确定性。

8、《头儿》思想主题【荒诞性与象征性】

《头儿》是尤内斯库早期写作的荒诞派戏剧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语言表现了 现代社会荒诞的现实。

(1)表现了现代人失去了“自我”的可悲情景。

剧中的每个人(包括后台的“群众”)都是没有头的人,从剧本开始到结束,他们只是盲目地追逐着一个没有头的“头儿”。他们如蝇逐臭,东奔西跑,狂呼乱喊。时而痛哭,时而大笑;时而亢奋激动,时而失望沮丧……这充分证明,他们没有自我意识,丧失了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甚至那对男女恋人,本来和头儿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随波逐流的人。

(2)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荒诞和隔膜。

在剧本中可看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除了对“头儿”的盲目追逐之外,再无其他。那对男女恋人开始并不相识,但对话不到 10 句,甚至连对方名字都不知道就结婚去了。更为荒诞的是,男崇拜者和女恋人,女崇拜者与男恋人随意地相互拥吻,更强化了这种关系的荒诞性。到作品最后,甚至这些看来相互关系很紧密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对方是谁,都在同时互问“您叫什么名字?”

(3)揭示了“头儿”本身的存在的荒诞性。

这个受到大众疯狂追捧,不断被人高呼“万岁”的大人物,原来是个没有头的“头儿”(指的是地位和身份)。

剧作家在这里直击了现代社会的人把地位、身份当成“天才”和“领袖”进行崇拜的心理。

9、《头儿》的艺术特点

《头儿》显示出了“悲剧性的闹剧”的鲜明特点。

(1)剧本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生活逻辑中,

人物形象是破碎的,故事是碎片化的。

(2)追求一种让人思考并常常让观众陷入迷惘而不能自拔的艺术风格,

即人们在观戏过程中嘲笑人物乖张的行为和错乱的语言,但笑后人们又有种很难受的感觉。

(3)创造一种荒诞的话语言说方式,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又于无意义中显示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国文学作品选》精讲十知识要点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