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

文章目录

    • 4.1 存储器分类
    • 4.2 主存储器
      • 4.2.1 主存储器概述
        • 4.2.1.1 主存储器的基本组成
        • 4.2.1.2 主存和cpu的联系
        • 4.2.1.3 主存中存储单元地址的分配
        • 4.2.1.4 主存的技术指标
      • 4.2.2 半导体芯片简介
        • 4.2.2.1 半导体芯片的结构
        • 4.2.2.2 半导体存储芯片的译码驱动方式
      • 4.2.3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 4.2.3.1 静态RAM(SRAM)
        • 4.2.3.2 动态RAM(DRAM)
        • 4.2.3.3 动态RAM的刷新

4.1 存储器分类

  • 按存储介质分类(半导体【易失】:u盘;磁表面;磁芯;光盘【激光】)
  • 按存取方式分类(存取时间与物理位置是否有关:随机访问【磁盘】/串行访问【磁带】)
  • 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张图片

4.2 主存储器

4.2.1 主存储器概述

4.2.1.1 主存储器的基本组成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张图片

4.2.1.2 主存和cpu的联系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3张图片

主存通过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地址总线和cpu相连。实现cpu对数据的读取操作。

4.2.1.3 主存中存储单元地址的分配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4张图片

地址线为24根:则可以标识224个字节即16MB;
若字长为16位,而地址线标识字节,则按比例放大缩小。一个字节为8位,子长16位,16/2即 8MW

4.2.1.4 主存的技术指标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5张图片

通常情况下:存取周期 > 存取时间: 因为存取周期内会有指令的执行时间等。

4.2.2 半导体芯片简介

4.2.2.1 半导体芯片的结构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6张图片
  • 地址线是用来传输地址信息用的。
  • 址线一次确定一个存储单元,地址线上值可能取的所有组合确定了存储单元的个数。
    -数据线是用来连接移动设备和电脑,来达到数据传递或通信目的。
    数据线确定存储字长。数据线有多少条,字长就是多少位。
    eg:字长是32位1字=32bit=4B,表明处理器一次可处理4个存储单元,指令长度为4个存储单元。
    (内存容量的一个存储单元的大小由地址线的位数决定)
    eg:16K×1 代表16K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存储1位信息。
    (存储单元的计量单位不是字节吗? 地址线决定的到底是存储单位还是字节?)
  • 例题能帮助更好的理解地址线和数据线的概念,以及字和字长的概念。
    https://www.cnblogs.com/php-rearch/p/6096672.html(为引用)
  • 字节(Byte,简写为B):8个二进制位构成1个“字节(Byte)”,它是存储空间的基本计量单位。
  • 字:“字”由若干个字节构成。如果是一台16位机,那么,它的1个字就由2个字节构成。字是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的单位。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7张图片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8张图片

4.2.2.2 半导体存储芯片的译码驱动方式

线选法类似一维数组
数据比较多时,地址线过多,集成度低。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9张图片
图解:4根地址线。8根数据线。所以:16×8。一次对8位进行读写操作。

重合法类似二维阵列
集成度更高。分为行地址线和列地址线。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0张图片
图解:行址和列地址只有一条线有效。数据线只有一位,每个存储单元也只有一位。

4.2.3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4.2.3.1 静态RAM(SRAM)

基本单元电路 → 典型的芯片结构
重点: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1张图片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2张图片
基本单元电路(六管静态存储器)

  • 使用T1-T4双稳态触发器储存0和1。(双稳态触发器不懂)
  • 行开关和列开关都一行或一列有效,即可以在行或列添加触发器存储多位。

读和写操作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3张图片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4张图片
A端写入A的值,A’端写入A的反。两端同时写入。

典型芯片结构(Intel2114)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5张图片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6张图片
难点:怎么输出四位?类似于上面的片选择线地应用里的那个题目——分为四组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7张图片
1K×4:总共212位。行选择线6根,列选择线4根。
为什么这个4位的重合法不是连续的4位确定一个存储单元?线选法就是连续的存储单元。如果连续的4位确定一个存储单元,直接简单的确定行地址和列地址就好了。然后对4位进行读写操作。为什么打乱?提高了利用率?
到底是按位读取还是按照字节读取?存储单位到底是字节还是由数据线位数决定?个人认为:存储单元按数据线位数决定。重合法之所以打乱而不是连续的4位确定一个存储单元,一定有某种原因。而重合法如此操作是固定的规则,记住即可。

4.2.3.2 动态RAM(DRAM)

基本单元电路 → 典型的芯片结构
重点: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8张图片
基本单元电路(三管式和单管式)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19张图片
mos管开关:短的那边为栅极。栅极为高,则按下,开关导通。

典型芯片结构
单管动态RAM组成的Intel4116(16K×1)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0张图片
16K×1应该是14根地址线,但是4116只有7根地址线,它有行地址缓存器和列地址缓存器。分别存储行地址和列地址。4116有时序控制(时序控制不懂)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1张图片
读放大器是跷跷板电路。即左边强制为0(/1),则右边为1(/0)。
注意图中竖着的是行线。0-63行与64-1287之间每一列都有一个读放大器。
在读放大器左侧的行(0-63),读写线中有电表示0,无电表示1.(相反)
在读放大器右侧的行(6-127),读写线中无电表示0,有电表示1.(相同)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2张图片
在读放大器左侧的行(0-63),写线中有电,电容不充电,表示0,写线无电表示1.(相反)
在读放大器右侧的行(6-127),写线中无电,电容不充电,表示0,有电表示1.(相同)
与上面的读的情况是一致的。
所以,在读放大器的右侧,数据一直是对的,不出错;
在读放大器的左侧,写入时相反,读取时再取反,数据不出错。

4.2.3.3 动态RAM的刷新

(从这里开始,只记录思路和重点难点,避免贴一些冗余的图,主要阐述思路,化繁为简)
刷新的原因:电容用存储电荷的方式保存信息,电容做的非常小,很容易漏电。必须在2ms内对其所有存储单元恢复一次原状态,称为刷新。
注意:DRAM的刷新只与行地址有关,一次刷新一行(在列开关之前加一个刷新放大器,一次刷新一行)
刷新是一行一行进行的。又因为内存就一套地址译码和片选装置,刷新与存取有相似的过程,它要选中一行,这期间片选线、地址线、地址译码器全被占用着。所以刷新与存取不能并行。同理,刷新操作之间也不能并行,意味着一次只能刷一行。

1 集中刷新:指在规定的一个刷新周期内,对所有存储单元集中一段时间逐行进行刷新。(一般是刷新周期的最后一段时间)
假设要求每2ms刷新一次,存取周期为0.5us,以128×128矩阵为例。则: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3张图片
刷新周期为:2ms
问题:刷新时,IO和cpu都不能访问DRAM,这段时间被称为死区。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速度高,缺点是死时间长。

2 分散刷新:指对每行存储单元的刷新分散到每个存取周期内完成。其中,把机器的存取周期分成两段,前半段用来读/写或维持信息,后半段用来刷新。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4张图片
刷新周期为:128*1us=128us<2ms , 在2ms丢失电荷前就会及时补充。
优点是没有死时间了,缺点是速度慢。

3 异步刷新:指不规定一个固定的刷新周期,将每一行分来来看,只要在2ms内对这一行刷新一遍就行。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5张图片
128行,2ms全部刷新,只需要每15.6行刷新一行。循环128次2ms每一行都刷新了一遍。每个15.6us是一个集中刷新,总共128个分散刷新。
死区指每一段中(15.6us)的死区时间。
https://blog.csdn.net/qq_40627648/article/details/83626288(借鉴:刷新讲解)

SRAM和DRAM的比较
主存储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三)_第2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主存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