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法则(五):心=视角=视界=世界(2)

视角法则(五):心=视角=视界=世界

在这个表达式中,“视角=视界”是其中的核心。

心,可归于视角,世界,可归于视界。

而在“视角=视界”这一关系式中,视角处于主导地位。视角决定了视界,视界是视角的投影。

“=”除了表示关联关系、从属关系、决定与被决定,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即一体性。

在“视角学”的范畴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入这四个基本范畴:心、视角、视界、世界。

它们虽然看起来有诸多不同,但本质上并不是割裂、独立、对立的。它们只是同一个“本体”的不同“功能”体现。

就像同一个人的感官一样,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看似非常不同,但都属于同一个人。

对于“心-视角-视界-世界”所同属于的那个“本体”,无法以语言去命名,它没有名字。

“本体”不仅无名,而且无相。基于本体而“呈现”出来的“相”,必定体现为“心-视角-视界-世界”。

这个“心-视角-视界-世界”的“呈现”,是“一体化”的呈现。一现俱现,一隐俱隐。

在“呈现”之前,所有各种不同的“心-视角-视界-世界”皆处于“隐在”的状态。

心是无限的,视角是无限的,视界是无限的,世界亦是无限的。

这里的“无限”,既是指,“本体”可以呈现的“心-视角-视界-世界”是无限的,也是指,“心-视角-视界-世界”的变化是无限的。

我们每个人,以及所有的生命,即生活在基于本体而呈现出来的“心-视角-视界-世界”之中,同时亦生活在依自己的心和视角所呈现出的“视界-世界”之中。

之所以选取“视角”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尝试构建生命哲学之“视角学”体系,是基于“视角”的下述特性:

1、“视角”的特殊性。

视角决定了“视界-世界”。可以说,人类文明、人类社会、人类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纳为某一种“视角-视界-世界”,没有例外。

包括“心”。人类的心理、精神以及意识的所有领域,同样可以归纳为“视角-视界-世界”,没有例外。

即使是对于“超心理学”、“神学”、“佛学”、“道学”等特殊领域,只要涉及到“呈现”,就必然可以归纳为“视角-视界-世界”。

即使这种“呈现”不是以“外在”的方式,而仅仅是以“内在”的方式“呈现”——比如关于“禅”的“内证”和“体悟”。这时,“视角-视界-世界”即发生在“禅者”的“内在”。

即使对于这种内在的“视角-视界-世界”的任何思考和表述都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但那个“视角-视界-世界”的整体性呈现仍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在这其中,“视角”则处于核心地位。

也许你可以说,“心”才是真正的主宰者。但“视角”与“心”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心和视角的紧密程度几近于完全相等。特别是将“心”视为本体的“呈现”时,这种“呈现”就必然可以归纳为某种“视角”。

这时,心就是视角,视角就是心。

如果将“心”指向“本体”,那么这时的“心”,就不是“心-视角-视界-视界”中的“心”了。

把指向“本体”的“心”还给本体。因为本体是不可说的,离言,离相,不可思,不可议。

剩下的“心”,皆是“视角”,没有例外。

正是因为“视角”的地位如此特殊,以及与“心”的关系如此紧密,甚至达到了无二无分的程度,所以我们才选择了以“视角”来代替“心”作为核心的研究对象,并由此构建起“视角学”的大厦。

当然,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性工程,目前笔者只能以微薄之力先为这座高耸入云的大厦的地基垒几块砖头。

2、“视角”的便利性。

“视角”这一范畴具有天然的便利性——即剥离了“心”的“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的指向本体的那个面向,同时涵括了心其他所有的面向。

这是“视角”最独具特色的优势,它为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性。

所有不方便以“心”进行探讨的内容,都可以“视角”来进行探讨。

“视角”是最接近“主观”的“客观”,同时也是最接近“客观”的“主观”。

说“心”时,则完全变成了主观;说“世界”时,则完全变成了客观。

有的人锚定了主观,反驳客观,有的人锚定了客观,反驳主观。

而对于“视角”,锚定主观的人,会看到“视角”的“主观”,锚定客观的人,会看到“视角”的客观。

两种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观点”持有者,终于通过“视角”找到了双方共同认可的“共识区”。

这种特点,将为“视角”体系的构建以及普及和推广带来巨大的便利性。“视角”本身所独具的这种特性,将使得“视角学”能够成为所有领域的人们共同认可的“工具性学说”。无论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视角”都可以成为你拿来即用的“工具”。

3、“视角”的殊胜性。

“视角”最接近于“心”,“视角”是“心”的“眼睛”。

“视角”源自“心”,体现“心”,作用“心”,转变“心”。

心的转变,带动视角的转变;视角的转变,带动心的转变。

直接转变心,感觉难于登天,无从下手;通过转变视角来转变心,则易如反掌,手到擒来。

转变“心”,通常意味着对“心”——“自己”的否定。

转变“视角”,否定的仅仅是原来的视角,而没有否定“心”——“自己”。

因此,让一个人转变“心”相对比较难,而让一个人转变“视角”则比较容易。

同时,转变过程带给人的内在体验也是不同的。转变心,感觉自己是被动的,带有一种挫败感;转变视角,感觉自己是主动的,带有一种超越了自己的成就感,感觉自己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因此,以“视角”为切入点,有利于迅速突破无形的心理抗拒,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是自我沟通,还是人际沟通以及大众传播等,选择从“视角”入手,都有着其他方式所无可比拟的特殊优势。

“视角”的殊胜性除了以上所说内容外,还表现在:

视角的无限性。视角是无限的,你永远可以找到新的视角,无量无边,无穷无尽。

视角的灵动性。一个新的视角不仅会打开新的视界,同时还会在体验这个新的“视界-世界”的同时,犹如灵感的激发一样,对于新视角的灵感也很可能会被激发出来。

于是就像连锁反应一样,一个个新视角、新视界被不断地打开,从而带给人非常强烈而奇妙的体验。生命的神奇和无穷的奥妙,在这不断激发的新视角、新视界里层层无尽地展现出来,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4、“视角”的超越性

以“视角”为核心研究对象时,对“视角”的审视同时即意味着对“视角”的超越。

“审视”意味着“更高视角”的“存在”。所以,不管什么视角,当这种视角成为审视的对象时,我们所使用的视角就超越了作为审视对象的视角。

不断地审视,即是不断的超越。

这是“视角”本身所独具的超越性——当你看到了你的视角,你就超越了它。看见,即超越。

所以,从“视角”的角度反思问题、反省自己,是进步最快的方式。

您想快速地进步吗?那就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视角吧!

5、“视角”的实践性

“视角”的实践性优势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说,“视角”本自具有“知行合一性”。

“视角”,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东西,它是生命本具且时时刻刻皆在使用的“俱生性”“工具”。

所以,视角的转变,是“当下知,当下行,当下转变”。而且,视角一变,“视界——世界”就变,转变的效果也是当下可见的。

这可实在是太高效了。

你想改变自己吗?那就改变视角吧!

视角一变,你和你的世界就全部都变了。

“视角”之“魔法”,竟如此地神奇!


“视角”所蕴含的奥妙与神奇远不止这些,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共同探索。

仅就以上五个方面的特性而言,已足以体现出“视角学”非常独特且无比巨大的价值,值得用生命不断深入地思考、探索和研究,并为构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视角学”体系而精进努力!

行文至此,屈大夫的那句一直回荡在历史时空里的心声,此刻正在自己的心里响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将近,特向屈前辈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时与所有有志于共同探索“视角”的朋友们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视角法则(五):心=视角=视界=世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