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所乡村职高到未来学校的路有多长?他花了二十年给出了答案

前言

教育不是注入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叶芝

处于长江流域的宜宾曾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客商、马帮都要到这里歇歇脚,宜宾的燃面便是船工们价廉物美的食物。

燃面重油无水,传说中点火即燃,据说能替代灯芯放在油灯里,故名燃面。

宜宾燃面

殊不知这里也有一位神奇的校长,凭着火一样的热情点燃了一所乡村学校的未来。

他叫龙云君,他创造了一个名为“凉水井中学”的奇迹。

结缘

龙云君是当年他学校的高考状元,在只有六个名额的情况下他考取了四川的畜牧兽医学院。

大学里干了两件事:练习解剖和学跳交谊舞。

由于之前职高打下的良好基础,他有着一身好手艺,比如可以嫁接一棵一年四季都能结果的树,特别会养鱼......

职高学习和动手的模式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显性的知识要内化成隐性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操和反复地练习。

大学毕业时凭借着一篇《母鸡饲料添加维生素E(生育酚)增加产蛋量》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农学学士。

当时作为优秀毕业生有去新疆建设兵团锻炼的机会,龙云君因为个人原因没有前往。

命运使然,他在当地一所要转24道弯的山顶上名为“凉水井”的职高找到了教师的工作。

转24道弯的凉水井中学

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一待就是22年,因为他,凉水井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山村学校成为了沸腾的源泉,他所实践出来的教育创新案列被写进了《中国教育发展蓝皮书》。

无人问津

山路十八弯还不足以形容当时条件的恶劣,因为上到凉水井要经过二十四道弯。

当时那里还没有自来水,周围的农户都是靠水井来解决用水的问题,凉水井也因此得名。

凉水井校区摄于2016年末

龙校:“当时的凉水井,整个校园就只有六亩地的面积。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天然气,还有一千多住校生,这学校要怎么办下去?”

除了硬件条件糟糕,凉水井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的办学困难,处于三个区县的交界处,这里是当地恶霸和混混的出没地。

凉水井的老师和学生一直被欺负,一批又一批当地的公安抓也抓不完。

凉水井航拍地形

实在没有办法了,当时凉水井的所有师生都加入了和恶霸的“火拼”,这是只能赢不能输的“战斗”。在当地特警伪装成便衣的帮助下,凉水井的全体师生打赢了几场安全之战,之后便无恶霸敢再欺凌这个学校的师生,其中一场“战役”还获得了当地见义勇为的表彰。

恶霸能被赶走,可是学校老师的人心要怎么留下?

当时的凉水井面临着学生的生源流失和教师的离职,连龙云君自己都在打着算盘要离开去民办学校。

雪上加霜的是凉水井也收到了停办,撤点并校的通知。

龙校:“我当时是考上了高端的民办学校,就准备从凉水井跑掉,其实是跑掉。老师也在跑,学生也在跑。但我被前任校长抓回来了,叫我当校长,他觉得我有一颗公益心。内心还是开心的,但当校长那会也没什么规划,真的是很懵!”

在前校长的整顿下,龙云君接手凉水井时情况稍稍有了些起色,只不过在其它重点学校眼中根本微不足道。

龙校:“当时我和我们的另外一个老师去了当地一所重点学校去找他们的校长,想去为我们解决一两个学生读高中的名额,也为凉水井的升学做一个从零到一的突破。我们去了之后那所学校的校长没有来见我们,他们的老师转达我们说他们这所学校不缺学生,尤其是不缺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可是我们凉水井成绩最好的学生,当时同行的老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当时说了句粗话,然后和他说,不要哭,什么都不要说,我们回去搞成绩。

就这样开始了往后十多年的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浅水区:2003-2006笨办法的捷径

要提高成绩挣回一口气最初龙校采用的是最苦、最笨的办法:老师们苦教,学生们苦练。

五天还不够那就再加到六天,这对于公办学校的老师来说是有压力的,因为周末加班并没有额外的工资。

凉水井三位齐心协力的校长们

龙校:“从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开始补课,由两个人发展到四个人、八个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以前不懂这句话只是似懂非懂,但是在我们学校由一两个老师开始补课发展到了全校老师,是逐步发展到的。因为别的学科的老师看到了变化,记得有位物理老师来问我为什么我不是教物理的,怎么班上的物理成绩比他还好?我回答不是我教得好,真的就是苦功,我教得多,周课时比你多,就是这种最笨的办法。”

没想到这最笨的办法成为了凉水井的”捷径“。

一年后的中考,几十位的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个变化也引起了当地教育局的关注,一次走访中局长和龙校调侃着说:“如果你们凉水井能有六十位学生考上重点高中,我带着所有教育局的领导去你们学校请你们全校师生吃饭。”

虽然是句玩笑话,听者却有意,龙校回去后带着老师们撸起袖子又开干了起来。

龙校:“一年后,中考成绩公布后我们考上五十八位,就差两位。分管局长就哈哈笑说我打赌输了,我说未必还有个程序——查分。刚好查出来有两个,当时五大局长真的来了凉水井,请我们全校师生吃饭。这是宜宾有人类历史以来的第一次,是个创举。”

可是风光过后,问题也来了,这三年的苦干是见到了成效,但是并不是可持续的模式,没有办法形成良性的循环。

而且龙校发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是都只是一次性的,人家不可能再来第二次。他后来悄悄问了其中一个校长,人家如实告诉他,凉水井的整法他们也会,就是加时间,没有什么教育理念和创新。

当时龙校根本不知道课改这两个字,只是觉得人不是机器这样干下去迟早师生都要累倒,必须要改变做事的方式。

走出去:2006-2009

龙校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把所有老师派出去,严控其它所有经费,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所有的老师派出去学习。

龙校:“学校小,经费少,我总共用了三年时间把全校五十多位老师全部送出去学习,不是一学期一年我没有这么多钱。我深知老师不改变,他们的知识不进行刷新自己的知识,那我们凉水井不可能再往前走。”

当年龙云君从大学毕业空降做班主任时,他突发发现学生的有些问题他答不上来。于是在业余时间他报考了研究生进行深造再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

虽然国家花了特别多的经费组织老师继续教育学习,但是有些老师都当成了是被动的任务,因此有了怨言。有的老师并不喜欢外派,因为回到学校还要去补落下的课时。

龙校发现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内驱力没有任务驱动,老师服务的对象永远是学生,一个讲,一个记,觉得自己始终比学生优秀,就不会倒逼自己进步,不存在需要刷新知识的场景。

当时凉水井的升学基础已经非常地牢固,每届200多位毕业学生中有100位左右考上重点高中。

地基已经牢固,必须继续下潜去改革。

带回来:2009-2015

龙校:“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基本上把全国好的教育创新翻了个底朝天。”

很多老师把其它地方优秀的教育理念带回了凉水井,开始尝试改变课堂里师生的角色,从以老师讲为主变成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

这角色一变,学生们开始开口问的那刻,老师们面对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龙校:“老师们开始有我当时那个感觉了,他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以前老师满堂讲,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他们没有机会知识自己不足的部分。当课堂改革后,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和场景,他们会不停地问问题,老师就会发现自己的储备不够。这时候再叫老师学习就有主动性了。”

凉水井的课堂

当老师们下不了讲台,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否定之即,便也是改变开始的时刻。

龙校:“学校花了海量的时间和经费派老师出去学习,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学校只有一个分数,仅凭一个分数是不够的以后到社会上。他们还需要学习力,想象力,表达力,沟通力,审美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靠课堂解决,所以课堂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了。”

在学生身上龙校欣喜地发现他们具备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不怯场了。

这都源自于每天课堂上的实战,几乎每节课都有展示、交流、提问的机会。很多内向的学生经过课改后的课堂也都变得敢于发言。

教育改革深水区:向外链接

龙校长的课改从以学生为本的授人以鱼迈入了授之以渔的阶段。

只不过他的并没有一下子替换掉原有的配方,他这里有几组魔法版的配比数据:911、721、631、541。

这些数字代表的不是别的,每个数字代表的是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课改和未来,他还用了三个形象的字来概括落实配方的过程。

课改三步走

龙校:“你搞课改前要‘抱’,就像我们刚出生的孩子婴儿,要认真的呵护它。一岁以后孩子就可以学走路,走着走着孩子可能要摔倒。摔倒后需要大人把他‘扶’起来,大约两岁后可以完全‘放’手。很多地方教改失败就是没有精力抱和扶两个阶段,直接放手,那就出问题了。‘抱’和‘扶’两个阶段省不掉,不要轻易谈放手、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

龙校轻轻的一句“冰山下的事情我们做得比较多”可是凝聚了他与其他教育管理者不同的智慧。

只不过,教改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进入深水区后的问题变得更为棘手,他也很快发现了下一个问题。

龙校:“我发现学生在讨论展示的时候深度上不去,要么就是和教学内容偏了,结果就是考试分数上不去,优生不多。虽然学生们不怯场了,口腔打开了,但是一些中等班和基础差一点的班就上不去。我作为校长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知道怎么帮,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知识面太窄,阅读量上不去。教室和外面的世界没法打通,当时不知道怎么和外界打通,没有互联网思维。”

龙校和开启凉水井互联网之路的引路人,中国教育改革家吴虹女士

直至一次研讨会上,龙校听见了一位教育家提到的“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互联网连接优质的学习资源”时,他太惊喜了!这不就是他苦苦寻觅的再向前一点的方法吗?

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带着学生去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要从井底爬出来。

为了尽快对接上资源,也不影响白天的正常办学,他找了其它两个工人,和他们一起三个人从凌晨1点到5点,花了整整十一天的时间把网线给接通了。

从来没有上过网课的龙校就带着其它两位校长一起开始带头啃硬骨头,接下去的改革之路犹如化学式的变化。

互联网蓬勃发展之际,有人就曾断言线下的生意值得用线上的方式全部再做一遍,直播风口起来的当下,也有人说线下的行业值得用直播的方式再做一遍。

三位校长带头教师们一起尝试拥抱互联网

凭借着二十多年每天至少读一小时书的积累,龙校快速给自己配备了互联网的思维。

凉水井的课堂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他引进了教学用的平板,采用最优质的的老师打磨讲解,极大的释放了教师在教室里的精力,从而他们可以更多的关注在学生身上。

凉水井的课堂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成为源泉

凉水井的课堂能有多少种可能?

这一切得从教研开始说起。

在凉水井不存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教研,从教研头脑风暴要做出公开课不会超过24个小时。从想到,到做到后,才能进行快速的检验。

凉水井小组式学习

龙校:“检验之后如果大家觉得效率高就孵化下来,如果觉得不满意那我们继续教研、继续一起来备课,就这样一章一节地把它做出来。”

围绕着以学生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凉水井的课堂形式非常的多元。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分成了不同的课表,采取了走班制。

凉水井小组式学习

教室里也并非千篇一律,有小组式的教室,也有U型的教室,不存在第一排也没有最后一排;

凉水井式的英语课
凉水井式的英语课

各个学科之间也进行了深入了联系,比如物体化学等课程和体育课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观察球体的摩擦来学习牛顿的第一定律;用综艺节目里撕名片的方式来习得化学元素之间的反应。

凉水井式的化学课+体育课
凉水井式的化学课+体育课

就这样所有的难题都由龙校亲自带头干到带动种子老师,慢慢带动更多老师,他发现越是身为校长越是要回归课堂上课,真正的教育改革并非模块化的替换而是更深入地融合。

凉水井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模式的可复制性,从新生年级切入到完成整个学校的重构。

有不少学校学习了凉水井改革的底层逻辑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从一窝蜂、一锅粥的改革慢慢放缓了速度,也让参与改革的不同年龄段的老师们找到自己的节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作战。

龙校有个梦想,就是希望可以办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在这里孩子们只上半天学,下午的时间回归农村,去完成知识从显性到隐性的过渡。

凉水井的每一步都是龙校和学校的老师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踩过无数坑,无数次想放弃,无数次受挫,无数次遭遇不理解,这教改的一路所体会到孤独感恐怕旁人很难想象。

教书育人,龙校长说他希望孩子们都能长大成为树木,而不只是成为树上的果子,希望他们能变成一片森林。

这些年绝大多数凉水井毕业出去的学生去了高中后都变成了小干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都比一般的学生要强一些,尤其是表达力和沟通力。

凉水井的小老师们
凉水井的小老师们

更是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完全可以考上非常好的大学,选择了师范类的专业因为他们记住了初中时站在那讲台后的感受。

龙校说素质教育和分数是可以融合发展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去唤醒学生。

千万遍的督导,都比不过一次唤醒。

教育者,亦是燃灯者,点亮的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而是他接下去的人生,终有一天他也会成为接力者。

独家访谈:文静 X 龙校

文静:校长应该做些什么?

课堂改革没有最好的时机,也没有最坏的时机。


焕然一新的凉水井中学

凉水井中学的改革没有哪一天是可以高枕无忧的,每一个时刻面临的都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候。


焕然一新的凉水井中学
校长要整事,做新鲜事,整大事,就是以事为本。
让老师们在一次次的冲锋中不断地释放能量,形成经验或者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己要躬身入局把自己置身于其中。
焕然一新的凉水井中学

同时,校长也需要放手,把自己腾出来,给自己一些机会去给老师提供资源和给他们赋能。只能校长放手了之后才有精力去赋能,如果什么都不放手,精力有限,这就是以事为本的核心要义。这个真的落地了后学校就进入了快车道,我一直和我的干部说要找到学校的教育地图和蓝图。


焕然一新的凉水井中学

文静:您理想中的学校什么样?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师生关系平等。

现在全世界老师的权威没有被打破,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尽量营造师生关系平等。很多学生自杀,跳楼,老师的权威没有打破,家长的权威也没有打破,不知道回家只要做一件事就是陪伴,不是叫他做些什么事情。



有些学校是教练式授课,改变了老师满堂讲。教练式的讲课是教育3.0,教育4.0是师生家长全社会共创,学习共同体,把一个个信息孤岛变成信息共同体。

从理论来说,4.0是最好的,但是学校不能一开始做4.0,从1.0到4.0根据每个学校的特点隔着一定的比例,不要把权威完全丢掉。比如一些大事件,要尽快组织学生疏散,逃课也需要权威,迟到要请假,要隔占一定比例,要融合在一起不是水果拼盘。像是食盐放到水里,深入的融合变成了盐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文静:教育改革进行到现在,接下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不能以我为主体,想通过我让很多新的老师和家长们,校长们少走些弯路,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教育地图。

龙校在现在就职的学校做教师培训

找这个教育地图很难,是通过不断地实践,甚至推倒重来。推倒重来比较痛苦,实际上是告诉未来的校长老师们,要向教育的核心地带下深水区,有自己的小小梦想很重要。
大多数体制内的老师没有梦想,把工作变成养家糊口的手段,太低了。一定要有梦想,去追逐梦想的过程是幸福的。
龙校在现在就职的学校做教师培训

老师们要努力奋斗,少充当一点评论员的角色。老师的职业倦怠好似是工资低了有关系,其实不是。做教育很难,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常年下来,老师都被磨平了。他努力了,努力了几年后干不出成绩来,找不到获得感,职业幸福感不怎么样,和其它行业比心理有落差。
如果老师们继续往下潜,具备创业精神,会找到自己的盲区,每年对教育的认识就升华了,找到盲区升华的过程就找到获得感了,他们就只会想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从来没有想是一种梦想。
不用定很高是一种小小的梦想,找到自己的教育地图,让他们觉得做教育是幸福的,多一份追求从而造就更多的幸福家庭。

凉水井背后的四位教育改革家(从左往右依次为:侯开华,龙云君,吴虹,吴舸)

文静采访手记

2016年末之际我走访了凉水井中学,我策划了一个教育改革的系列,作为我离开央视前的收官之作。

我至今对凉水井的课堂印象深刻:走进教室四周都是黑板,课堂的节奏特别的流畅,没有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学生,一节课学生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呈现和习题的练习。

那间教室里压根就没有老师只存在教练,他稍稍一点拨就能疏通学生们的卡点。这样默契的配合程度,若非在一线教改,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流畅度的,所以呈现在面前的流畅都是经过的痛苦的复杂而后化简的。

我和凉水井的孩子们

18年因为规定龙校不得不离开待了十多年的凉水井(一般校长只能在一所学校最多待九年),在开车去往新的学校的路上,原本十多分钟的路,他开了十几个小时。心中对于凉水井的那份情,他实在是割舍不下。

这十多个小时他其实是在路边把车停了嚎啕大哭,以前改革再困难都没哭过,离开之即也是归零的时刻,他带着他一路摸索出来的语言要去到新的学校,更多的也是一份孤单。

第一年他作为空降兵到了新学校连老师都不主动和他打招呼,完全没有领导力,后来他通过观察慢慢找到了大家的共同点,帮助师生解决了在校用餐的问题,也开始了针对各个年级层的改革。

2017年初摄于凉水井的山路24道弯

虽然前路漫漫,他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凡人不凡更新中

此系列由旅法三语内容创作者施文静发起,旨在记录101种不一样的人生。

只此一次的人生,可以有哪些不一样的可能?

作者介绍

施文静,专注人物故事创作
帮助你讲好自己的故事,提升故事的价值让更多人想要链接你
资深媒体人,前央视英语频道出镜记者,采访500+嘉宾
施文静的故事岛 品牌主理人
故事岛赋能成长社群 发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一所乡村职高到未来学校的路有多长?他花了二十年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