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自然

东极真人谢自然飞升——历史与传奇之间

作者:新法家    2009-04-08

(一)


很早很早以前,谢氏就与神仙世界结了缘,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灵山十巫之一的巫谢部落;《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能预知生死的谢夷吾;《列仙全传》、《续文献通考》中的能刺地涌泉、以竹叶为舟的谢仲初,还有出了一位生于唐代宗永泰年间,胎里素自幼修道,于唐德宗贞元十年白日飞升的女仙谢自然。


白日飞升,此乃旷古奇事,震惊朝野,波及后世。与之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施状元”——施肩吾为此特赋诗一首《谢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睦州分水东(今富阳贤德乡)人,元和二年(807)举进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东归,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构椽隐居,潜心修炼,世称华阳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岛定居,所作《澎湖屿》以及《感忆》诗颇能道出其地风光,工诗,与白居易友善,《全唐诗》收录其诗一百九十七首,著有《西山集》、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行世。


盛闻此事,当时另一位好道术的进士刘商也曾作诗一首《谢自然却还旧居》:


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大历间进士,礼部郎中,后隐居于义兴郡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喜爱画松石树木,性情高迈,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间亦为人物,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也为此作诗一首《谢真人还旧山》:


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阙,云起草堂关。


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立,移石藓仍斑。


望路烟霞外,回与岩岫间。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


范传正,贞元中举进士、宏辞,皆高第。唐元和十二年(817),为宣歙观察使,因与李白的有通家之情,期间经数年明察暗访,得知李白子李伯禽定居当涂,为其父守孝,已于二十五年前已离开人世,而李白之孙则离家出走,且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并告之“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


“一生低首谢宣城”,“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宅近青山,同谢朓公之脱骨”,从李白《草堂集》中可见李白确实对青山情有独钟,想到这里,范传正立即亲自前往青山勘察。


为了遂李白的这一遗愿,范传正与当涂县令诸葛纵相商,合力将李白之墓从当涂县城南龙山迁于青山西麓,还在墓前建了享堂一座,即今太白祠。范传正并亲自为新墓撰文,文中说“谢家山兮李公墓,异代诗流同此路”,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话。


因谢自然飞升受到皇帝的诏书褒奖,此后诸多文士更是以此为题,咏诗作文,极力抒发自己的感叹,如夏方庆诗《谢真人仙驾还旧山》:


何年成道去,绰约化童颜。天上辞仙侣,人间忆旧山。


桑田今已变,萝蔓尚堪攀。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


逍遥看白石,寂寞闭玄关。应是悲尘累,思将羽驾还。


夏方庆,贞元中进士。此首诗中的“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后又成为夏姓宗祠的通用联。


在皇帝的倡导下,就是几为同龄人的中国思想界道统观念的确立者、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也为此写下了长篇《谢自然诗》,详细叙述这骇世之事:


果州谢真人上升在金泉山,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白昼轻举,郡守李坚以闻,有诏褒谕。


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


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


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


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


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


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驱车领官吏,甿俗争相先。


入门无所见,冠履同蜕蝉。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


余闻古夏后,象物知神奸。山林民可入,魍魉莫逢旃。


逶迤不复振,后世恣欺谩。幽明纷杂乱,人鬼更相残。


秦皇虽笃好,汉武洪其源。自从二主来,此祸竟连连。


木石生怪变,狐狸骋妖患。莫能尽性命,安得更长延。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来者犹可诫,余言岂空文。


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伦。寒衣及饥食,在纺绩耕耘。


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苟异于此道,皆为弃其身。


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感伤遂成诗,昧者宜书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苏东坡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代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不仅是文学家、哲学家,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作品汇集于《昌黎先生集》。


“有诏褒谕”是指唐德宗李适先后所下的二道诏书。一为《敕果州刺史手书》,一为《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

谢自然在川北乃至全国,已名传千古,今中华博物审编委员会载《中国古代名人录》:谢自然[唐]女。华阳(今成都)女道士。幼而入道,善笔札,能属文。《绩仙传》。


(二)


谢自然(约765——794),唐代女道士,世称为东极真人,为果州人(今四川南充)人,祖籍山东兖州。她或许为东晋北府兵后裔,因东晋太元二年(377)十月,经谢安推荐,朝廷任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后又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


其父谢寰,孝廉,曾任秘书省校事从事。其母胥氏,出身本邑中豪门望族。谢自然性格聪明,不同凡响,自幼茹素,从不吃荤腥带血的食物。七岁时即从母亲之命,随女尼越惠、日朗修道,诵读《道德经》、《黄庭内经》。十四岁起辟谷绝粒不食,所崇瞻的是王母、麻姑、南岳魏夫人等诸女神仙。据说还游遍蜀中名山胜地,如青城山、峨眉山、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不久又离蜀远游京洛,直抵江淮,凡有名山洞府等灵迹之所,无不历览。


据《墉城集仙录》载,唐德宗贞元三年三月,谢自然于果州开元观诣绝粒道士程太虚受《五千文紫灵宝箓》。贞元六年四月,果州刺史韩佾试其真伪后,令其女韩自明师事之。七年十一月,谢自然迁徙居于州郭。九年,谢自然告请于新任果州刺史李坚,筑室于金泉山修炼。期间神奇事颇多,据称山神传达上命将授以东极真人之位。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谢自然白昼升天,仕女数千人咸共瞻仰。


经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将此事奏闻于朝,李坚又上表奏闻,皇帝有诏褒美之。李坚还于金泉道场立碑,撰《东极真人传》一卷述其事迹。


韦皋(746——806),字城武,京兆万年(今西安)人,为建陵挽郎,凤翔节度使张镒署营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后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二十余年,封南康郡王,卒年六十一,谥曰忠武。


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书》云:“李坚,正亮守官,公诚奉国,典兹郡邑,政洽人心,所部之中,灵仙表异,元风益振,治道弥彰。斯盖圣祖垂光,教传不朽,归美于朕,良所兢怀,省览上陈,载深喜叹。冬寒,卿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贞元十年。”/p>


《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曰:“手诏宣示中外。敕果州僧道耆老将士人等:卿等咸蕴正纯,并资忠义,禀温良之性,钦道德之风,志尚纯和,俗登清净。女道士超然高举,抗迹烟霞。斯实圣祖光昭,垂宣至教,表兹灵异,流庆邦家。钦仰之怀,无忘鉴寐。卿等义均乡党,喜慰当深,特为宣慰,想悉朕怀。卿等各平安好,州县官吏并存问之,遣书指不多及。”


唐德宗下诏褒美,地方官员将诏书刻石立碑 ,以传诸永远。据康熙《顺庆府志》载,在谢自然飞升的金泉山上,就有三通有关飞升的唐代石碑。其一为唐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韦肃撰写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书》,其三为是唐德宗《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今三碑俱毁,然后两通碑文尚存于地方志中。


韦肃,名家子,少府监、洺州刺史、易州刺史,后唐天成二年(927)罢豆卢革、韦说,唐明宗曾考虑以韦肃作宰相。 


谢自然飞升后,果州南充各处陆续产生了不少名胜古迹。如南充西山,即古之栖乐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五里,上有栖乐池,与嘉陵江相通,谢自然飞升日,仙乐响峰顶,因名。”


南充之玉屏山,即古之果山、金泉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二里,唐贞元十年,仙女谢自然于此白日飞升,尚有石像。”


就是金泉山左的朝阳洞,两洞相通,因户东向,因名,额刻“隐仙洞”三字,山上有寺曰金泉,为谢自然飞升处,有步虚台遗迹,正殿祀真武,侧殿祀谢仙石像。


大方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三十里,又有小方山并峙,千峰万岭,周回缭绕,若洞天然,又有神女泉。


又据民国《南充县志》载,山崖壁上有“谢仙石室”,一称方山洞,凿石而成,高五尺,纵横八尺,是为谢自然所常居处。/p>


南充之白塔山,即古之鹤鸣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东五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有鹤飞鸣于上”,故名。


谢寰山,为谢自然之父谢寰所居,因名谢寰山,山有庭院,名曰灵泉。据据《四川通志》载,灵泉院即金泉院,谢真人升仙处。


兴圣院,在南充城南二里,创自唐德宗贞元年间,相传为谢自然炼丹之所,明朝进士杨文岳曾读书于此。/p>


广安的鹤栖山亦“以谢自然得名。碑目云:鹤盝山在冀都镇,有古碑,字漫灭 ,尚仿佛可认。其略云:唐贞元十年,岁在甲戌,果州女子谢自然白日升仙,刺史李坚以状闻,又为之传,于时先有双鹤盝宿此山,然后飞迎自然,驾之而去。自是俗呼为‘鹤盝山’。”


本地文士、新任官员、远方游客均以谢自然飞升为主题题词咏诗甚多,如黄辉的《栖乐山》诗:


一上飞仙石,飘飘千古情。仙人不可见,秋月绕林生。


高池淡无影,独酌依空明。却望来时路,微茫烟际城。/p>


黄辉,四川南充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诗与书与与陶周望诗文,董其昌书画齐名。 楷法钟繇,亦作行书,能独操机杼,置古帖中,亦不可复辨。


关于谢自然飞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详情可见诸《太平广记》。


据《太平广记》第一卷卷六六女仙十一谢自然载:


“谢自然者,其先兖州人。父寰,居果州南充,举孝廉,乡里器重。建中初,刺史李端,以试秘书省校书,表为从事。母胥氏,亦邑中右族。自然性颖异,不食荤血。”


谢自然大约765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出生,先祖为兖州人。父亲谢寰居住在果州南充,举为孝廉,为乡里所器重。唐德宗建中初年,刺史李端调任秘书省校书,曾上奏以他为从事。母亲胥氏也出身本县豪门望族。谢自然生来聪明异常,不吃荤血食物。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770)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年辈较轻却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年七岁,母令随尼越惠,经年以疾归。又令随尼日朗,十月求还。常所言多道家事,词气高异。”


大约773年,大历八年,谢自然七岁时,从母亲胥氏命随尼姑越惠。774年,大历九年,八岁时因病回到家里,改随尼姑日朗,十个月方要求回家。平常所谈论的多是道家之事,言词气质高雅。


“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自然因拜礼,不愿却下。母从之,乃徙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


其家在南充市嘉陵区西大方山下,山顶有太上老君李耳古像,谢自然遂去拜见行礼,从此不愿回家,就迁居山顶,自此经常诵读《道德经》、《黄庭内篇》。


“年十四,其年九月,因食新稻米饭,云:‘尽是蛆虫。’自此绝粒。数取皂荚煎汤服之,即吐痢困剧,腹中诸虫悉出,体轻目明。其虫大小赤白,状类颇多。自此犹食柏叶,日进一枝,七年之后,柏亦不食;九年之外,乃不饮水。“


大约779年,大历十四年九月,十四岁时,因吃新稻米饭,说碗中尽是蛆虫,自此一粒饭也不吃,还几次用皂荚煎汤喝,就连吐带泻,才将腹中各种虫子全部打下,从此身轻眼亮。这些虫子,有大有小,有红有白,种类繁多。自此以后还吃柏叶,每天一枝。七年之后,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大约二十岁时,柏叶也不吃了。九年之后,786年,贞元二年,二十二岁连水也不喝水了。


“贞元三年三月,于开元观诣绝粒道士程太虚,受五千文《紫灵宝箓》。”


787年,贞元三年三月,二十二岁时,前往湖北江陵城内开元观拜访绝粒道士道济大师程太虚(今南充市人),授受长达五千字的《紫灵宝箓》。


程太虚,西充人,自幼学道,精修勤苦,隐居南岷山,绝粒,有二虎侍左右,一夕,大风雨,砌下得碧玉印,唐元和中解体,后迁神於元宫,容貌不变,宣宗命人求之,过商山,宿逆旅,躡险有居第如公馆,青童引见,一道士自称程太虚,祖居西充,宋赐号道济大师。 ,


据神农氏《三坟》中载,有南方大荒中的“如何”树。《紫灵宝箓》所述:“如何”树三百年一开花,九百年一结果。花色朱红。果实正黄。高五十丈。树冠枝叶全都铺陈张扬,形如车盖。叶长一丈,宽二尺多,像菅苎,青色,五分厚,像厚朴,可以用来絮棉衣。共结九粒种子,味道甜美。果实有核,形状像枣子。种子长五尺,围长也五尺。用金属刀剖它,它就酸;用芦苇做的刀剖它,它就辣,必须用火焰刀才能得到可以入药的果实。


“六年四月,刺史韩佾至郡,疑其妄,延入州北堂东阁,闭之累月,方率长幼,开钥出之,肤体宛然,声气朗畅,佾即使女自明师事焉。”


790年,贞元六年四月,年过二十五岁时,果州刺史韩佾上任,怀疑她不吃人间烟火是假的,就将她关进州所北堂东阁中,关了几个月后,才率领其大小子女,用钥开锁把她放出来。只见她的体肤还和过去一样,说话时也声朗气畅。于是韩佾就让女儿韩自明拜她为师。


“先是,父寰旅(旅原作旋,据明钞本改)游多年,及归,见自然修道不食,以为妖妄,曰:‘我家世儒风,五常之外,非先王之法,何得有此妖惑?’因锁闭堂中四十余日,益加爽秀,寰方惊骇焉。”


此前,谢寰旅游多年回家时,看到她修行道术不吃饭,认为是妖妄。说:“我家世代儒风,认定除三纲五常之外,其它皆非先王之法,怎么能有这种妖孽迷惑人?”于是将她锁闭堂中达四十多天,然而谢自然却更加清爽秀气了,谢寰这才感到惊骇。


“七年九月,韩佾舆于大方山,置坛,请程太虚具《三洞箓》。十一月,徙自然居于州郭。”


791年,贞元七年(791)九月,年过二十六岁时,刺史韩佾亲自乘车舆来到大方山,设置坛台,请程太虚准备《三洞箓》。十一月,韩佾将谢自然移居到州郡的城郊居住。


“贞云九年,刺史李坚至,自然告云:‘居城郭非便,愿依泉石。’坚即筑室于金泉山,移自然居之。山有石嵌窦,水灌其口中,可澡饰形神,挥斥氛泽。”


793年,贞元九年(793),刺史李坚继任,谢自然禀告说:“我住在城郊不方便,愿依傍山石林泉。”李坚就在金泉山修建精舍,让谢自然搬过去居住。金泉山有个石嵌窦,说水灌入口中,可以洗形饰神,挥发气氛显示光泽。


“自然初驻山,有一人年可四十,自称头陀,衣服形貌,不类缁流,云:‘速访真人。’合门皆拒之,云:‘此无真人。’头陀但笑耳。举家拜之,独不受自然拜。施钱二百,竟亦不受;乃施手巾一条,受之,云:‘后会日当以此相示。’须臾出门,不知何在。”


谢自然刚住进金泉山里,有一个年约四十岁,自称头陀,衣服形貌又不象僧人的人,说:“我速来访真人。”遭全家均拒绝,说:“这里没有真人。” 头陀只是笑。全家给他下拜,唯独不受谢自然之拜。施舍给他二百个钱也不接受,于是施舍给一条手巾,却接受了,并说:“以后当出示这条毛巾作标志。”不一会儿出了门,也不知哪里去了。


“久之,当午有一大蛇,围三尺,长丈余,有两小白角,以头枕房门,吐气满室。斯须云雾四合,及雾散,蛇亦不见。”


过了许久,一天中午,有一条大蛇,身周三尺粗,长约一丈多,还长着两只小白角,以头枕着房间门坎,吐出的气充满了室内,刹时云雾四起汇合,等到雾散,蛇却不见了。


“自然所居室,唯容一床,四边才通人行。白蛇去后,常有十余小蛇,或大如臂,或大于股,旦夕在床左右。或黑或白,或吐气,或有声,各各盘结,不相毒螫。”


谢自然所住的房间,只能放置一张床,四边只能让人行走。白蛇离去以后,经常有十几条小蛇,有的如胳膊粗,有的如大腿那么粗,从早到晚盘旋在床的左右,有黑有白,有的吐气,有的发声,各自盘结成一团,却不互相放毒攻击。


“又有两虎,出入必从,人至则隐伏不见。家犬吠虎凡八年,自迁居郭中,犬留方山(山原作出,据明钞本改),上升之后,犬不知何在。”


又有两只虎,出入必定相随,有人到来则隐伏不现。她家养的狗,吠虎共达八年,自从迁居城郭之中,狗留在大方山,谢自然飞升以后,狗却不知哪里去了。


“自然之室,父母亦不敢同坐其床,或辄诣其中,必有变异,自是呼为仙女之室。常昼夜独居,深山穷谷,无所畏怖。亦云:‘误踏蛇背,其冷如冰;虎在前后。异常腥臭。’”


在谢自然的房间里,父母也不敢同坐她的床。有时突然到她室内,必有变异之事发生。从此称谢自然的房间为仙女之室。谢自然总是昼夜独居,在深山穷谷之中,她却什么也不怕。还说:“不小心踏着蛇的背,其身冷如冰;老虎在前后,异常的腥臭。”


“兼言常有天使八人侍侧。二童子青衣戴冠,八使衣黄,又二天神卫其门屏。如今壁画诸神,手持枪钜,每行止,则诸使及神驱斥侍卫。”


还说常有八个天使在她身边侍从,两个童子衣青冠戴,八个天使都穿黄衣,又有两个天神在她门口把守。象今日壁画上的诸神,手拿枪钜,每当她行走或停歇,则诸天使和神明就充当驱斥妖邪护卫侍奉之职。


“又云:‘某山神姓陈名寿,魏晋时人。’并说真人位高,仙人位卑,言己将授东极真人之任。”


又说:“某山神姓陈名寿,是魏晋时人。”并说真人的地位较高,仙人的地位较低,说自己将授任为东极真人。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此时,怎么成了山神?


“贞元十年三月三日,移入金泉道场。其日云物明媚,异于常景。自然云:‘此日天真群仙皆会。’金泉林中长有鹿,未尝避人。士女虽众,亦驯扰。明日,上仙送白鞍一具,缕以宝钿。上仙曰:‘以此遗之,其地可安居也。’”


794年,贞元十年(794)三月三日,二十九时,谢自然转移入金泉道场,那天云物明媚,与平常景物不同。谢自然说:“这日天上的真人和群仙都来聚会。”金泉树林中尝有鹿,不曾躲避行人,士女虽然众多,也温顺地与人相处。三月四日,上仙送来一副用宝钿穿结装饰的白鞍。上仙说:“把这个东西送给你,那个地方可以安居了。”


“五月八日,金母元君命卢使降之,从午止亥;六月二十日闻使,从午至戌;七月一日,崔、张二使,从寅至午。”


五月八日,金母元君命卢使降临,从午时起到亥时止。六月二十日,闻使降临,从午时起到戌时止。七月一日,崔、张二使降临,从寅时起到午时。


据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後集》卷一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


“多说神仙官府之事,言上界好弈棋,多音乐,语笑率论至道玄妙之理。又云:‘此山千百蛇虫,悉驱向西矣,尽以龙镇其山。’道场中常有二虎五麒麟两青鸾,或前或后,或飞或鸣。麟如马形,五色有角,紫麟,鬃尾白者常在前,举尾苕帚(帚字原阙,据明钞本补)。”


她多半叙说神仙官符之事,说上界喜欢下棋,诸多音乐,言谈欢语大都是至道家玄妙之理。又说:“这座山千百种蛇虫,全部被驱逐向西去了,完全以龙来镇守此山。”道场中经常有两只虎、五只麒麟和两只青鸾,或前或后,或飞或鸣。麟象马形,五色有角。紫麒麟,白鬃白尾的常在前,举起尾巴当笤帚。


“七月十一日,上仙杜使降石坛上,以符一道,丸如药丸,使自然服之。十五日,可焚香五炉于坛上,五炉于室中,至时真人每来。十五日五更,有青衣七人,内一人称中华,云:‘食时上真至。’良久卢使至,云:‘金母来。’须臾,金母降于庭,自然拜礼。母曰:‘别汝两劫矣!’自将几案陈设,珍奇溢目。命自然坐。初,卢使侍立,久,亦令坐。卢云:‘暂诣紫极宫。’看中元道场,官吏士庶咸在。逡巡卢使来云:‘此一时全胜以前斋。’问其故,云:‘此度不烧乳头香,乳头香天真恶之。唯可烧和香耳。’”


七月十一日,上仙杜使降临石坛之上,把一道符,团成像药丸似的,让谢自然把它吞服下去。七月十五日,可以焚烧五只炉香在神坛之上,五只香炉置于室内,到时候真人每天到来。十五日五更,有青衣七人,其中一人叫作“中华”,她说:“吃饭的时间上真仙人将到。”过了好久,卢使来到,他说:“金母来了!”不一会儿,金母降临庭院之中,谢自然行跪拜礼。金乳头香,即乳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油胶树脂。


“(十)七日,崔、张二使至,问自然:‘能就长林居否?’答云:‘不能。’二使色似不悦。”


七月(十)七日,崔、张二使到来,问谢自然:“能到长林去住吗?”谢自然回答说:“不能。”看两个使者脸色好象不高兴。


“二十二日午前,金母复降云:‘为不肯居长林,被贬一阶。’长林仙宫也。”


七月二十二日午前,金母又一次降临,她说:“因为你不肯到长林去住,被贬降一级。” 长林是仙宫。


“戌时金母去,崔使方云:‘上界最尊金母。’赐药一器,色黄白,味甘。自然饵不尽,却将去。又将衣一副,朱碧绿色相间,外素,内有文,其衣缥缈,执之不着手。且却将去,‘已后即取汝来。’又将桃一枝,大于臂,上有三十桃,碧色,大如碗。云:‘此犹是小者。’”


七月二十二日午戌时,金母离去,崔使者说:“上界最尊重金母。”赐给谢自然仙药一器皿,颜色黄白,味甜。谢自然没有吃尽,剩下的便拿回去了。又取出一套衣服,朱色碧色绿色相间,外层素色,内有花纹。那衣服似有若无,拿它好象拿不到手上。而且却将其带去,说:“以后再给你取来。”又将桃树一枝,比胳膊还粗,上面有三十个桃子,碧绿色,象碗那么大。说:“这还是小的。”


“是日金母乘鸾,侍者悉乘龙及鹤,五色云雾,浮泛其下。金母云:‘便向州中过群仙。’后去,望之皆在云中。”


这一天金母乘坐鸾鸟,侍从均乘龙和鹤,在五色云雾中,飘浮而下。金母说:“顺便向州中去拜访群仙。”随后来离去,望见他们全在云中。


“其日州中马坊厨戟门皆报云:‘长虹入州。’翌日李坚问于自然,方验之。紫极宫亦报虹入,远近共见。”


那天州中马坊厨和戟门都来报告说:“有长虹进入州城。”第二天七月二十三日,李坚问谢自然,才验证了这回事。紫极宫也报告说长虹进入,远近的人全都见到了。


“八月九日、十日、十一日,群仙日来,传金母敕,速令披发四十日。金母当自来。所降使或言姓崔名某(某字原阙,据黄本补),将一板,阔二尺,长五尺,其上有九色。每群仙欲至,墙壁间悉荧煌似镜,群仙亦各自有几案随从。自然每披发,则黄云缭绕其身。又有七人,黄衣戴冠,侍于左右。”


“自八月十九日已后,日诵《黄庭经》十遍。诵时有二童子侍立,丹一遍即抄录,至十遍,童子一人便将向上界去。”


从八月十九日以后,每天诵读《黄庭经》十遍,诵读时有两个童子侍立着,用丹砂涂饰一遍就算抄录,到十遍时,有一个童子便把它拿到上界去。


“九月一日,群仙又至,将桃一枝,大如斗,半赤半黄半红,云:‘乡里甚足此果。’割一脔食,余则侍者却收。”


九月一日,群仙又来了,带着一个桃枝,像斗那么大,半红半黄半粉红,说:“乡里之人对此果很满足。”割一小块吃了,其余的就由侍从的人收回了。


“九月五日,金母又至,持三道符,令吞之,不令着水,服之觉身心殊胜。金母云:‘更一来则不来矣。’又指旁侧一仙云:‘此即汝同类也。’”


九月五日,金母又来了,拿来三道符,令谢自然把它吞下去,不让用水,服下以后觉得身心很舒服。金母说:“下一次我就不来了。”又指着旁边的一个仙人说:“这个人就是你的同类啊。”


“十五日平明,一仙使至,不言姓名,将三道符,传金母敕,尽令服之。又将桃六脔令食;食三脔,又将去。其使至暮方还。”


九月十五日天亮时,一位仙使来到了,他不说姓名,拿着三道符,传达金母的命令,让谢自然把它全服下去,又拿六小块桃肉令她吃下;谢自然吃了三小块,余下的又拿走了。那个使者到日落时才回去。


“十月十一日,入静室之际,有仙人来召,即乘麒麟升天。将天衣来迎,自然所着衣留在绳床上,却回,着旧衣,置天衣于鹤背将去。云:‘去时乘麟,回时乘鹤也。’”


十月十一日,谢自然进入静室之时,有仙人来召唤,即乘坐麒麟上了天。穿着仙人带天衣来迎接,谢自然将所穿的衣服留在绳床上,即回,又穿上旧衣,把天衣放到鹤背上带去。说:“去的时候乘麒麟,回来的时候乘仙鹤啊。”


“十九日,卢仙使来,自辰至未方去。每天使降时,鸾鹤千万,众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鸾鹤每翅各大丈余。”


十九日,卢仙使到来,从辰时到未时才离去。每当天使降临时,就有青鸾、白鹤千万只,群仙全部聚集在一起。地位高的仙人乘鸾鸟,其次是麒麟,再次是乘龙。青鸾和白鹤的翅膀各大约一丈多宽。


“近有大鸟下长安,鸾之大小,几欲相类,但毛彩异耳。言下长安者名曰天雀,亦曰神雀,每降则国家当有大福。”

近来有个大鸟落在长安,鸾鸟般大小,几乎相类似,但是毛的色彩不同。据说落到长安的大鸟名叫天雀,也叫“神雀”。每次降临,则国家就当有大福祉。


“二十五日。满身毛发孔中出血,沾渍衣裳。皆作通帔山水横纹。就溪洗浊,转更分明,向日看似金色,手触之如金声。”


二十五日,谢自然满身的毛发孔中都流出了血,染红了衣服,都形成通身霞帔的山水横条纹。把它拿到溪水中洗涤,其横纹反而更加分明,对着阳光看似是金色,用手去触摸它,发出像金属的声音。


“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东岳夫人并来,劝令沐浴,兼用香汤,不得令有乳头香。又云:‘天上自有神,非鬼神之神。上界无削发之人,若得道后,悉皆戴冠,功德则一。凡斋食,切忌尝之,尤宜洁净,器皿亦尔。上天诸神,每斋即降而视之,深恶不精洁,不唯无福,亦当获罪。’”


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东岳夫人也一起来了,劝谢自然洗浴,并用香汤,汤里不能有乳头香。又说:“天上自有神明,但不是鬼神的神。上界没有把头发剃掉的人,如果得道后,全都戴着道冠,功德则是一样。凡是斋供的食物,切忌先去尝它,尤其应洁净,器皿也是这样。上天的众神,每当斋供时就降临凡世来察看,最讨厌不精不洁。不但得不到保佑,反而会受到处罚。”


东岳夫人,即泰山夫人。


“李坚常与夫人于几上诵经,先读外篇,次读内篇,内即《魏夫人传》中本也。大都精思讲,读者得福,粗行者招罪立验。”


刺史李坚常与夫人在几案上诵经,先读外篇,再读内篇,内篇就是《魏夫人传》的中册。大都是精心深思讲解,读的人得到福祉,粗疏修行的人则招到罪罚并立刻得到验证。


魏夫人,姓魏名华存,字贤安,晋任城(山东济宁)人。晋国司徒剧阳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列》三传,五经百氏,无不涉览。其后冥心斋静,潜心修道,道行与日俱增。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诸真授成药二剂。服之,七日后抚剑化形而去,升仙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亦称南真。


“自然绝粒,凡一十三年。昼夜寐,两膝上忽有印形,小于人间官印,四坎若有古篆六字,粲如白玉。”


谢自然一粒粮食也不吃,已经坚持十三年了。昼夜睡卧,两个膝盖上忽然出现了印痕,比人间的官印小,四框内空隙中好象有六个古篆字,明亮得象白玉。


“今年正月,其印移在两膝内,并膝则两印相合,分毫无差。又有神力,日行二千里,或至千里,人莫知之。冥夜深室,纤微无不洞鉴。又不衣绵纩,寒不近火,暑不摇扇。人问吉凶善恶,无不知者。性严重深密,事不出口,虽父母亦不得知。”


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正月,那个印痕移到两膝内,把两膝并上,两印痕就合到一起,分毫无差。又有了神力,每天走二千里,有时走一千里,却没有人知道她走了。在漆黑的夜晚幽暗的室内,再细微的小事也无不洞察如镜。又不穿新丝棉絮,寒冷也不靠近火,暑天也不摇扇。人们问她吉凶善恶之事,没有她不知道的。她性情严肃,深守秘密,事情不随便出口,即使父母也不知道。


“以李坚崇尚至道,稍稍言及,云:‘天上亦欲遣世间奉道人和之,俾其尊明道教。’又言:‘凡礼尊像,四拜为重,三拜为轻。’”


因为李坚非常崇尚道教,才稍稍对他说一点。她说:“上天也想要使人世间信奉道教的人追随,使他们尊崇道教。”又说:“凡是给尊像行礼,以四拜为重,以三拜为轻。”


“又,居金泉道场,每静坐则群鹿必至。又云:‘凡人能清静一室,焚香讽《黄庭》、《道德经》,或一遍,或七遍,全胜布施修斋。凡诵经在精心。不在遍数多。事之人,中路而退,所损尤多,不如元不会者。慎之慎之!人命至重,多杀人则损年夭寿,来往之报,永无休止矣。’”


又及,居住在金泉道场,每当她静坐的时候群鹿就一定到来。又说:“凡是人们能够在一间清净的屋子里,焚香诵读《黄庭》、《道德经》,或一遍,或七遍,全胜过布施修斋。凡是诵经,全在精心,不在遍数多少。奉道之人,中途而退,所受到的损失更多,不如原来就不信的人。千万谨慎啊!人的生命最重要,多杀人就会损年折寿,一来一往的报复,永远没有休止啊。”


“又每行常闻天乐,皆先唱《步虚词》,多止三首,第一篇、第五篇、第八篇。《步虚》讫,即奏乐,先抚云璈。云璈形圆似镜,有弦。凡传道法,必须至信之人。”


每次出行经常听到天上的音乐,都是先唱《步虚词》,最多只唱三首,第一篇、第五篇、第八篇。唱完了《步虚词》,就奏乐,先抚云璈。云璈的形状似圆的镜子,有弦。凡是传道法术,必须是虔诚至信之人。


“《魏夫人传》中,切约不许传教,但令秘密,亦恐乖于折中。夫药力只可益寿,若升天驾景,全在修道服药。修道事颇不同,服柏便可绝粒。若山谷难求侧柏,只寻常柏叶,但不近丘墓,便可服之,石上者尤好。曝干者难将息,旋采旋食,尚有津润,易清益人。大都柏叶、茯苓、枸杞、胡麻,俱能常年久视,可试验。”


《魏夫人传》中,严格约束不许随便传教,但命秘密进行,也是害怕乖巧而半途而废。药的力量只能增加寿命,至于升天驾驭天空,全在于修道服药。修道的情形很不同,服食柏叶就能绝粒。如果山谷中难以找到侧柏,只有寻常的柏叶,只要不靠近坟墓就可以服用,生长在岩石上的更好。晒干了的难下咽,可一边采一边吃,柏叶中还有汁液,容易使人清爽获益,大体上说,柏叶、茯苓、枸杞、胡麻,都能常年见到,可以试验。


侧柏,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枝、叶有小毒,人、畜中毒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口吐白沫,有时发生肺水肿、强直性或阵挛性惊厥、循环及呼吸衰竭等症状叶提取物有中枢镇静作用。


“修道要山林静居,不宜俯近村栅。若城郭不可,以其荤腥,灵仙不降,与道背矣。炼药饮水,宜用泉水,尤恶井水,仍须远家及血属,虑有恩情忽起,即非修持之行。”


修道要在山林中清静之地居住,不宜邻近村寨,至于城郭就更不可以了,因为那种地方有荤腥,灵仙不会降临,且与道行相违背。炼药用水,应当用山泉之水,最讨厌井水,还必须远离家庭和血缘之亲属,顾虑有恩情之念忽起,即不符合修行持道的行为。


“凡食米体重,食麦体轻。辟谷入山,须依众方,除三虫伏尸。凡服气,先调气,次闭气,出入不由口鼻,令满身自由,则生死不能侵矣。”


凡是吃米的人身体就重,吃麦的人身体就轻。辟谷必须进入深山,必须依照以上众方法,除去三虫伏尸。凡是服气,首先是调气,其次是闭气,气的进出不通过口鼻,令其全身自由行走,则生死就不能侵害了。


辟谷,不吃五谷,方士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


三虫伏尸,《本经》又曰强骨髓,则固益液滋阴之正旨,三虫伏尸,即血枯液燥之劳瘵,甘寒清润,原以滋燥泽枯,是以治之。


服气,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


调气,用药物治疗气滞、气逆的证候,使气畅利平顺而恢复正常状态,实际包括理气法的行气、降气。


闭气,吸气满后,刹那间闭住呼吸,并全身用力,牙扣住,脚趾抓地,肛门用力收缩。


“是年九月,霖雨甚,自然自金泉往南山省程君,凌晨到山,衣履不湿。诘之,云:“旦离金泉耳。”程君甚异之。”


794年九月,阴雨连绵,谢自然从金泉前往南山探望程程太虚,凌晨到达,而衣服和鞋子却没有沾湿。程太虚诘问她,说:“我是白天离开金泉的呀!” 程太虚也觉得这事很奇怪。


“十一月九日,诣州与季坚别,云:‘中旬的去矣。’亦不更入静室。二十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士女数千人,咸共瞻仰。”


794年十一月九日,谢自然到州里去向刺史李坚告别,说:“中旬我一定要走了。”也不再进入静室。十一月二十日辰时,谢自然在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几千士女全都一起瞻仰。


“祖母周氏、母胥氏、妹自柔、弟子李生,闻其诀别之语曰:‘勤修至道。’须臾五色云遮亘一川,天乐异香,散漫弥久。所着衣冠簪帔一十事,脱留小绳床上,结系如旧。刺史李坚表闻,论褒美之。”


她的祖母周氏、母亲胥氏、妹妹谢自柔、弟子李生,听到了她诀别之语:“勤恳修炼才能得道。”不一会儿,五色云绵延遮蔽了整个山川,天上的仙乐和奇异的香气,散布弥漫了很久。谢自然平时所穿戴的衣冠簪帔十件,都脱下留在小绳床上,系的结扣像原来一样。刺史李坚上表把这事上奏唐德宗李适,皇帝下诏书褒扬赞美了她。


“李坚述《金泉道场碑》,立本末为传,云:‘天上有白玉堂,老君居之。殿壁上高列真仙之名,如人间壁记。时有朱书注其下云:‘降世为帝王’或为‘宰辅’者。’”


李坚在金泉道场立了《金泉道场碑》,撰写从头到尾叙说为谢自然得道升天传记,说:“天上有座白玉殿堂,太上老君住在那里,殿堂的墙壁上高高地排列着真人仙人的名字,像人间的壁记一样,不时有朱笔在名字之下注:‘降世为帝王’或‘为宰辅’一类的话。”


“又,自然当升天时,有堂内东壁上书记五十二字,云:‘寄语主人及诸眷属:但当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并诸善心,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原之乡,即与相见。’其书迹存焉。” (出《集仙录》)


又及,谢自然升天的时候,堂内东墙上书写一样一段话:“寄语家中主人及诸位眷属,但当我还全身在生,不要感到悲伤痛苦。自已也可勤修功德,并付诸善心,修立福祉心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图有善缘,早日相会于清原之乡,皆时即可相见。”那些字迹还保存在那里。(出于《集仙录》)


(四)


《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由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至太平兴国三年(978)编纂而成,故定名为《太平广记》。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后汉干佑年间(948)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至道二年(996年)去世,谥文正。宋代著名学者,着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传),又奉敕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并行于世。


扈蒙(915——986),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少以文学名。晋天福中(940左右)举进士第。入汉为鄂县主簿,仕周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后充史馆修撰。开宝中(971左右)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又与李方等同编文苑英华,详定古今本草,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卒,多著述,作有鳌山集二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李穆(928——984),字孟雍,开封武阳(今河南西平)人,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太平兴国中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欧事,善篆、隶,工丹青,卒年五十七。《宋史本传、图绘宝鉴补遗》


《集仙录》,《墉城集仙录》,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唐杜光庭集。道教神仙传记。原为十卷,共录女仙一百另九人,现已佚。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一云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省)人(一曰括苍人,或云京兆杜陵人)。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中,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对汉天师、陆修静撰《道门科教》考定真伪,条列始末,为天下道流遵行。


郑畋荐其文于朝,唐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中和元年(881),随唐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命为太子元赝之师。永平三年(913),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916)迁户部侍郎。干德五年(923),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它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不仅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道教面貌,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关于谢自然“白日飞升”的记载,文献资料广泛,有人以“谢自然”检索《四库全书》,结果涉及图书约八十种,计一百一十四卷,出现一百五十三次。这些文献既有官修史书,又有野史笔记;既有地方图志,又有道教典籍。


在这众多的文献记载中,见诸正史的只有果州剌史李坚撰写的《东极真人传》。据《新唐书》志第四十九艺文三载:“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果州谢自然。” 据《宋史》志一百五十八艺文四:“李坚《东极谢真人传》一卷”。


这也许是最早记载谢自然“飞升”的著作。但是,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以及无名氏所撰《谢自然别传》三卷皆已失传。


但是,其内容应该已被《集仙录》、《续仙传》和地方志所采取。如嘉庆《南充县志》中的《谢自然传》,长达数万字,也应是《集仙录》之中的《谢自然传》翻版。


据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七记载:“金泉山,《方舆志》云,在城西果山之足。《唐书》: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目共睹。”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侯官县洪塘乡(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万历三十七年(1609),任四川右参政。隆武二年(1646),力主隆武帝亲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捐银万两助饷,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自缢于西峰里府第,清干隆十一年(1746)追谥“忠节”。罢官家居二十余年,著述三十余种,诗文总名《石仓全集》,已佚,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被编入《四库全书》。


据《太平御览》卷一六七载:“《唐书》曰,贞元中,谢真人于郡中之紫极宫上升,万目所睹,郡郭是夕处处有虹霓云气。”


据《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载:“谢真人祠,《唐书》,真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红霓云气之状,真轻举万目之所睹焉。”


对于韩愈《谢自然诗》的理解,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很大的差异。谢自然“白日飞升“的消息传到长安,韩愈作《谢自然诗》以纪其事。然而契嵩、黄震、洪迈等学者则认为,韩愈此诗意在批判异端,否定飞升的真实性。契嵩直言:“韩子前作《谢自然诗》,而讥斥神仙异端者语句尤厉。”黄震《读韩文诗》:“谢自然诗,指其轻举之事为幽明杂乱,人鬼相残,不知人生常理而弃身。卓哉!正大之见乎!”/p>


契嵩(1007——1072) ,俗姓李,藤州镡津人(今广西藤县)人,北宋名僧,着《原教》、《孝论》等十多篇,力陈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义理相通,驳排佛之论,又着《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等,对禅宗史有较大影响,观察李公谨奏请赐紫方袍,开封府尹王仲义复奏,请诏付传法院将其著述编次入藏,赐号明教大师,又校定《六祖坛经》,并着《六祖法宝记叙》。后人集其论着、书启、叙记、诗歌、碑志为十九卷行世,题为《镡津文集》。


黄震(1213——1281),字东发,世称于越先生,身后又称“文洁先生”,浙江余姚(今慈溪)人,南宋末年重要哲学家,以批判理学著称,东发学派的创始人。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韩愈此诗是为了证明谢自然飞升的真实性,且告诉人们学仙轻举的可能性。如北宋《南窗记谈》(作者佚名)说:“秦汉以来,方士言神仙,莫不白日飞升,后世小说所载,往往而然。人未尝有目见之者,难以必其有无,惟韩文公诗,叙谢自然事曰……,据此等语,则自幼学仙,而致轻举,众所共见者,昭然不巫。” 而吕希哲更是明确地说 :“吾读韩氏谢自然诗,然后知有神仙也。”


吕希哲(1039——1116),字原明,先世为莱州人,后居家寿州,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闻见益广。以荫入官,有贤名。北宋元佑中,为崇政殿说书,导帝以正心诚意为本。徽宗时,改光禄少卿。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罢为宫祠,寄寓淮泗间十余年,卒。着有吕氏杂记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南宋王俦也看出韩愈在某种程度上持怀疑态度,便赋诗《谢自然》:


颇怪韩夫子,犹疑谢自然。至今成福地,自古有神仙。


王俦(?——1130),字尚友,平阳人,南宋干道中知乐至,亷洁谦恭,宽民严吏,民立生祠祀之。以通判真州权通判广德军,宋高宗建炎四年,叛卒戚方陷广德时不屈死,《宋史》卷四五三有传:王俦,以通判真州权通判广德军。建炎末,盗戚方既为刘晏所破,引兵欲趋宣城,道过广德,入其郛。俦不屈,与权判官李唐俊、权司法潘偊、权知广德县韦绩、权丞蒋夔皆死。后赠俦二官,唐俊等皆京秩,录其家一人。


(五)


  关于飞昇之事,古来就有。如我县(江西宁都)城郊迳口张丽英于西汉年间在翠微峰(金精山)飞昇成仙,翠微峰从此辟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五。


据晋干宝《搜神记》载:“金精金星之精也,相传汉时宁都县张姓者名金华,生女曰丽英,生禀端相,能先事言民间休咎。去县之西北十五里,有山律萃嵬然一方。年十五,入山修炼,遂得道。长沙王吴芮闻而聘焉,丽英弗许,乃升山之高处,如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若能凿之,当相见也。’芮大发兵攻凿,即通,见女乘紫云在半空,语曰:‘吾为金星之精,特降治此山耳’。言讫而去。后人因名其山曰。”


至于辟谷,更是屡闻不鲜。在我县翠微峰山脉的莲花山上,有一座晋代青莲古刹,现有一位女尼,名释宏青,曾在专家严格监护下,从1991年元月13日开始,创造了一千二百余天粒米不进的辟谷记录,“中国农民”杂志记者曾两次专访其人其事。


释宏青,俗姓温,名带娣,1968年9月出生于于都县罗坳镇古樟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在校学习成绩优良,在家经常主动帮母亲做家务事。父母十分疼爱。因是“胎里素”,出生后也一直吃素,其母亲认定女儿与佛有缘,于1976年初夏,到赣州海会寺,拜谒时年八十高龄的崇鉴大法师。大法师慧眼说:“善哉善哉!佛渡有缘人,此女甚具慧根,实与佛门有缘。”便取法名为释振进。


释振进先为居士,初中毕业后除了农忙时节在家,其余时间都到海会寺侍奉师父至1990年崇鉴大师圆寂。


临终前,师父一再叮嘱释振进:“我走后,切记宁都莲花山是你唯一的去处,那里的青莲寺,当名扬四海,光大佛门。若不遵师命,稍有妄念,你走到哪里就会病在那里!”是年初秋,释振进秉承师命,来到宁都县莲花山青莲寺,向住持宽胜详细讲述自己出家的经过,和崇鉴法师的遗命,要求收她为徒,宽胜师当众宣布收下释振进为徒弟,并更法名为释宏青。1991年9月,释宏青遵师父指示,独自一人前往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受戒,正式削发为尼。


谢自然,就是作为道教的名人,亦将与道教长存史册

你可能感兴趣的:(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