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 国学爱 爱国学

❤️ 传统文化每日分享

❤️《庄子》杂篇·天下

【原文】

    一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1],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2],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3],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4]。《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注释】 

[1]兆:征兆,预示。

[2]熏然:温和。

[3]醇:效法。

[4]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译文】

    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所治的学问已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古代以来所说的道术,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说:“无处不在。”再问:“那么神圣缘何降生?明王为何出现?”回答说:“神圣之所以降生,明王之所以出现,都根源于大道。”

    不脱离道之宗本的人,称为天人;不脱离道之精微的人,称为神人;不脱离道之真实的人,称为至人。以自然为宗主,以道德为根本,以大道为门径,能预知机兆的人,称为圣人;用仁爱做恩泽,用正义调理事物,用礼文节制行动,用音乐调和性情,表现温和仁慈的人,称为君子;用法度来判别,用名号为表率,用比较来验证,用考稽来决断,如同数一二三四那样条理分明,百官依照这些来序列职位;以耕作为常务,以衣食为首位,繁殖牲畜,充实仓廪,把老弱孤寡放在心上,使他们都能得到抚养,这就是人民生存的道理。

        古代圣人的道德无不兼备!与自然化为一体,取法天地,哺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泽施布百姓,明白大道的根本和礼法度数,东西南北上下无所不通,大小粗细的道术运行无所不在。那些古代道术表现于礼法度数方面的,在世代流传的法规和史书上还保存着很多;存在于《诗》《书》《礼》《乐》中的,邹鲁之地的学者和官吏大多能够明晓。《诗》用来表达意志,《书》用来记载事情,《礼》用来规范行为,《乐》用来调和性情,《易》用来说明阴阳,《春秋》用来正名分。其散布于天下而设立于中原的,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它。

  【实例解读】

    做事业才能救世界

    朱德是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十大元帅之首,他从小时候,就已经心怀拯救人民、拯救世界的志向。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马鞍场琳琅寨,他从四五岁时,就能帮助母亲劳动,到了六岁左右,朱德就开始跟一位姓钟的先生读书。1893年,他转到丁先生那里读书,丁先生是榜上题过名的秀才。朱德同志勤劳聪慧,刻苦用功,在这里两年多,他读了《诗经》等10几本书。到了9岁时,朱德他们家搬到与琳琅寨相距六七里地的大湾去住了。住到大湾以后,朱德跟随席聘三读书。席聘三先生是一位很有传统知识分子骨气的人,他民族意识强烈,心怀天下,却因当时的政治环境,选择教书育人,为祖国的明天而培养人才。那时席聘三先生已70多岁了,朱德是学生中年纪幼小的一个,却经常受到先生的赞赏。朱德在这儿学习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但一个好的教育家,是不仅仅教授学问,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与行为上对学生的影响着。可以说,席聘三先生是朱德新思想的启蒙者。席聘三先生常说“人不做事业就没有什么用”“要能做事业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道路好走”“神仙不是人做的事情,那是没有路走的人去做的。”于是,寻找道路,成为朱德同志思考的问题了。一开始他在科学知识里面找道路,如饥似渴地研究科学。他靠自修,学数学。一直学到比例、开方。虽然他学富五车,但是却感觉到于事无补,还是不能“救世界”,于是他一边上学一边思考,最后得出国富才能民强。而富国就得强兵,正是受“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他投笔从戎,立志要去做一个军人。做了军人以后,他还是不断接受新的思潮,寻找道路,先是参加北伐,再加入共产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为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