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阅读札记1——“计”

作为孙氏族人,果断地买下了精品课。认真学习领会,并将所得所想记录下来。

第一篇,用计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开篇就说,打仗关乎生死,可不能儿戏,要慎之又慎。整本书里也是,反复强调的就是不要打,不要打,不要打。能说赢的就动嘴,别打;能吓唬住的就恐吓,别打。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其实也是利益最大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是不划算的。因为,世界那么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后面有没有猫啊老鹰啊之类的呢?

资源总是有限的,你只有保存实力,让自己处于不可败、不易败之地,才是安全的。即使是百兽之王也不例外,捕猎中受伤的狮子王也是危险的,因为觊觎他王位和后宫佳丽三千的大有狮在。

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吾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不是你能打你就一定能赢的!这一句,太震撼了!

不是你能干就要提拔你!因为,如果把升职看做一场战争的小胜利的话,那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要预判输赢,也要综合计算各方面因素的得分,加权平均一下最终得分。也要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去计算。

另外,要注意考量环境的力量,包括组织的力量,平衡的力量,就像水面的张力一样,我们观察过纸掉进池塘的过程,首先,她会浮在水面,随着润湿,逐步下沉,而且是越来越快!在我们现在看来,封神榜里的纣王,是那么的荒淫无道,晚清政府,是那么的昏庸无能,但是,人家照样风雨飘摇数十载!在某些国企,某些岗位上的领导,某些能力差一点,又能怎么地?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上了,即使是胡乱干,也无伤大雅,因为有组织框架在,有纠偏措施,篓子捅大了,自然有人出面收拾,一两个人,是翻不了天的。所以,在有些组织机构里,你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尤其是别把自己能干、技术水平有多高等等看得太重要,因为,放在组织框架里,这些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重要。

所以,当自恃能力强的你在职业竞争中失败后,别愤愤不平,命运不公啊之类的。因为,这场战斗,不仅仅是“法”决定的!他还综合了天地人的因素。比如,某个领导正好好他这一口?他哪天加班被大领导看到了,而你恰好那一天没加班?他能说会道?如此等等。

再一个就是,要是你能力强就换人的话,那,对于有些组织来说,会不会显得太随意了?你觉得你比总统干的更好,你就把总统搞下来,你来干,那觉得比你干得好的应该也是大有人在吧?那,是不是要乱套了?社会上没有出现这样的乱像,就是证明了这个不合理吧?

另外,这么想的话,墙倒众人推,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吗?因为,墙倒已经是大势所趋,谁来推都会倒,而世上顺水推舟之人总是占多数的。(这个结论有点反常识,推理过程可能也有疏漏不严谨之处,欢迎讨论!)

文章对诸葛亮和司马懿水平的分析,确实开了我的脑洞!猛然发现自己一直被小说的情感倾向蒙蔽了!没有客观地看问题,自己也常常是这么感性地行事!不尊重客观事实,不尊重科学!方法不对,还常常不撞南墙不回头地蛮干!往往头破血流。诸葛亮为了报知遇之恩,六出祁山,劳民伤财,最后死在路上。而我呢?常常反感定量分析。以后是否要认真地综合考虑分析?用swot分析得结论?

对长平之战的分析,让我加深了对审时度势、该出手时就出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非礼勿碰、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步错步步错、慌则生乱等等观念的认识。

赵王看不清楚形势,在秦攻打上党的时候袖手旁观,不出手,已然错失良机。对不义之财心存贪念,利欲熏心,搞不清楚状况(借花献佛)就伸手虎口夺食。战争进入焦灼,不懂装懂,外行指挥内行。

秦王统一六国,真的是如苏洵所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吗?不仅仅是吧?

至少,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随着学习的内容增多,越发觉得不是。秦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悄悄地守一方水土,休养生息多少年?赢政的治理国家和人才任用能力你不服?李斯相较于楚国屈原,应该要得志一些吧?秦问道终南山、老老实实地发展自己,是首先在天时地利人和上确保自己不可胜吧?然后,才出山徐图六国。司马懿也是算准了诸葛亮粮草可持续时间,先坚守不出,等对方粮草快消耗完了也就是可胜了,才出城追击。更厉害的是,他算准了,魏无人能扛住诸葛,这是他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起起落落,司马昭之心,露出来的时间也是时机成熟了。

“很多人看到问题就着急去解决,他就不知道很多问题当它发生了的时候,已经没法解决了,而且你想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让你蒙受更大的灾难。”——华衫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子兵法》阅读札记1——“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