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自己吗?还真不一定——来自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世上有三样东西极其坚硬:钢铁,钻石,以及认识你自己。

                                        ——本杰明·富兰克林

                    ·  正·  文  ·  来·  啦  ·

嗨,你好!欢迎你来到“心漫指南”,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探讨,以后还会有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呢?我难道不是最了解我自己的人吗?别急,先卖个关子,让我们慢慢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早上,你醒来发现快迟到了,不巧的是头发又凌乱不堪,而你已经来不及洗头、洗澡。你只能简单的整理一下,然后飞快的跑到教室上课。在整个早上,你都很在意你那糟糕的发型,但你的朋友们好像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应。是他们怕你难堪不好意思讲出来吗?

下面,我将用几个心理学名词帮助你重新理解这个问题:

                  焦点与错觉

什么是焦点?焦点就是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当然这是有实验数据作为支撑的,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大约一半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所以你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受到的关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这样的“焦点效应”现象还表现我们的情绪上:焦虑、愤怒、厌恶、谎言和吸引力。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也会认为别人也能很轻易地注意到我们的情绪。

其实不然,这里涉及的名词是透明度错觉。简单解释就是:我们的情绪表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模糊不清。举个例子:你现在感觉很焦虑,你以为你的朋友可以通过你的表情看出来你感到焦虑。但事实上你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明显,你的朋友也常常察觉不到。

到此,我们可以理解很多常见的情景:一个临上台演讲的人虽然内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但是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慌乱,甚至还有点淡定。一个被男朋友惹生气的女孩子以为对方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毕竟自己都表现得这么明显了,甚至心里还说“这难道不是明摆着的吗?”但实际上那个男生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了。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什么呢?来,做个题:

我(是)_______  。

想4-5个词语填进去,这就组成了你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和可能自我,自我图式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可能自我是我们可能会成为的样子。

举个例子:身体强壮的、肥胖的、聪明的、善良的,这些反映出我们当前状态的就是自我图式;富有的、苗条的、失业的、有人爱的、没人爱的,像这样的我们可能成为的或者害怕成为的就是可能自我。

为什么要提到自我概念呢?因为我们的自我概念受很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双生子研究发现,基因对自我概念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社会经验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主要包括:

1.我们扮演的角色。比如你是一个医生、或者一个大学生,你会说你实际上并没有刻意的去把这些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但是你会为自己组织说很多好话,不知不觉的,你就会相信这些话。这样,角色扮演就成为了事实。

2.社会比较。我们根据什么判断自己是否富有、聪明或者矮小?通常情况下,是根据社会比较。当我们评价某个人时,不可能不把他和自己作比较。因此,社会比较也会是我们形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3.其他人的评价。同样,我们不仅和他人比较,我们还会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比如有人称赞你数学很厉害,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在数学上很有天赋。但是也有可能会造成自我膨胀,因为我们通常会倾向于给予他人正面的评价,所以我们收到的别人的评价也可能与我们本身实际不符,从而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到这里我们明白:我们的自我概念除了受到基因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经验与环境的影响,而这些外在因素可能让我们形成了一个并不十分客观的自我概念。

另外,我们对自我认识的偏差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错误预测我们的行为。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往往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还记得你信誓旦旦一个星期写完毕业论文的样子吗?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规划谬误。

5.错误预测我们的感受。这个表现在我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你可能在失恋后两个星期就一如往常了,但是你失恋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余生都黯淡无光了。

                自我服务偏差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嗯,就是自恋。

这是为什么?因为个体普遍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举几个例子:

你如果有留意过身边的人,你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普遍会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这在心理学学上叫做自我服务归因。比如:这次英语考了99分,是因为我努力学习,基础扎实,而数学考了2分,是因为这次题出得太偏,或者因为这次考试的时候恰逢感冒,没发挥好。心理学家表示,这可能是因为进行自我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与愉悦有关的脑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夫妻双方都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得多,造成车祸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会导致什么?对,自恋!在一项研究中,没有人在“与人相处能力”这一主观而具有赞许性的维度上,对自己的打分低于平均值,而且有60%的人的自评是在前10%。另外25%的人则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1%!

想一想:如果让你给自己打分,诸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开朗这样的主观评价,你会给自己打过少分?

小结

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我真的了解自己吗”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是因为我们总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去思考自我。

1.焦点效应让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在意程度,透明度错觉告诉我们别人不大可能一下子看出我们的内心情绪。

2.我们的自我概念可能受到基因和社会经验的双重影响,而社会经验给我们的感受很多时候并不是真实的。

3.自我服务偏差让我们错误的估计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和自己的失误。

多余的话

影响我们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妨碍等等。没有一一罗列出来,如果您有什么新的想法,欢迎一起探讨。另外,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章中难免有一些表述不当甚至错误之处,还望理解和指正。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让人烦恼的事情。就像威尔·史密斯那句话:“所有人都在挣扎,只不过有些人擅于掩饰而已。”

人生海海,何必在意一时浮沉?

晚安!

祝安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了解自己吗?还真不一定——来自社会心理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