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教学,有痕效果---《玲玲的画》教学巧妙之处

观付雪莲老师的《玲玲的画》一课的课堂实录,有几点思考。

1.关于生字如何教,教多少,教几个的问题

我在2020年10月曾经上过这堂课的公开课,课结束后,常娟老师提出疑问,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该如何做。生字教几个,怎么教的问题。

生字的教学是在课文中进行随文识字的。我在课上选了三个字来重点指导书写的。一个报,一个纸,一个奖,报和纸是属于易错字,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另一个奖,属于上下结构,含有撇捺,书写时要舒展,捺比撇长,撇捺之上横不宜长。还有这三个字的笔顺也是一个难点。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很简单,学生都会,或者说学生都应该会。学生不仅会认字,书写也是至关重要的。开学初我都把写一篇好字定为本学期的一个常规任务来抓。

老师们困惑的是,只教这三个字能行,怎么能突出低年级识字积累的重点呢?

我的解释是课文中已经教生字了,但是没有集中大量识字,就是付雪莲老师说的无痕识字。

我觉得我们的每一堂课都不能从零开始。要充分预测学情,提前预习读,书写生字。有些已经通过预习掌握了,课堂上要设置检测练习环节。

当时我给常老师的解释是这个要针对班级的学情,看看学生课前有没有预习,我班是有的,所以,在课上选择这三个字是有原因的。理由是:写的不好看,可以提出来,比如撇和捺的书写。

付雪莲老师上完课后说到: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会有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就要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到一句话最后到课文呢?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最后要教的是阅读,而阅读的障碍就是——不认识字。

真的是这样子吗?假如你们现在就是学生,开始学字,来请看第一个字,全全全,男生读女生读,第一排读……去掉拼音宝宝。第二排的第四个字念什么?第一排的第二个字念什么呢?

老师们,想一下,学生能记住吗?

记不住的,其实孩子的阅读困难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就这样教他们识字是非常功利的,十几个字在一个版面上一遍一遍地读,真的能帮他们吗?

答案是:帮不了。我们来看看这些字到底是什么——全都不认识,我想睡一觉,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也是这个样子的。这样识字,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权利,好像老师在帮孩子扫清认字的障碍,但其实孩子就应该在文本中识字,就像把鱼养在海洋里一样,让他去遇到困难。然后,孩子可以去问问拼音,问问字典,问问老师,问问同学,甚至问问网络,才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付老师接着说:识字要无痕,放一板的字在屏幕上其实功利性是很强的,但今天所有的教学我是没有任何让孩子去识字的环节,孩子就是在玩儿的过程中认识了字,这也是符合学理的。

如果我想认识你的话,你带着眼镜,我认识你,你扎起头发,我认识你,在重庆我认识你,你来到珠海,我也认识你。对于要认识的字也是一样,它一定要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七次,所以在识字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事,就是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不断地复现,不断地复现。

我们有时候对于学生的评价是有问题的,想当然的。当我们开火车读,让男生女生读,齐读,觉得学生们都会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有很多孩子会读,是因为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会了。可那些没有学过的零起点的孩子,他就突然觉得自己是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对孩子心理伤害是非常大的,也会造成非常强烈的两极分化,这就是人为造成的。

其实人的认知是需要不断不断地复现,而不是把字一板地呈现出来。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应该勇敢地让孩子成为独立的阅读者,那么让他去先读文吧,遇到困难磕磕绊绊,那是很正常的,战斗的经验只有在战斗中才能积累起来。

二、搭建讲故事的支架

但是,怎么样让孩子把故事记住是老师们的一个教学的难点。我们会发现低年级的孩子讲故事,有一种特别优秀,他能把故事从头讲到尾,但是跟课文一字不落。还有一种讲故事会缺环节,不完整,没有头没有尾。

付老师的这节课上,教给孩子讲故事的礼仪,包括如何跟大家打招呼,身体如何面对观众等。可是这还不够,我们需要给他们搭建一个可视化的支架。在部编版教材里其实给了很多方法,比如把图片串在一起,把动词词串串在一起,还有这样表示情感的三个词等。

可是真的面对这些刚刚从一年级上来的小孩子,你会发现当你丢给他三个词:得意、伤心、满意,他是讲不出来故事的,因为这个支架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有点陡。那怎样给他降低难度,让孩子把故事讲好呢?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个我用了动词串,也就是含“地”的短语,用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让学生说说谁怎么样,他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完整了。

但这还不够,需要升级。怎么升级呢?就是把那些跟主要人物无关的词都去掉,变成三个表示心情的词。但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一定知道得意、伤心、满意是什么样的情感时,孩子是真不知道。他就觉得得意就是很平静,满意也就是很平静,那么在不断地思考的过程当中,孩子们突然领悟到了这个故事非常重要的一条线——情感线。他突然了解,原来最开始我看那个画的时候画得很好,我很得意,可是当这个画脏了啊,我进入了极度的伤心之后,我不放弃,我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变得更漂亮了,我战胜了我自己。就像课堂上孩子说:我不仅满意画,我还满意我自己。这样文章的主题才自然地得到了升华,而不是生硬地说,你懂了什么道理?

我的课堂是如何处理复述故事的环节的呢?

我是直接用"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表示情绪的词直接复述的,当时课堂上,闫耿硕复述的很完整,是因为提前预习了吧,我对我们班的学情没有充分预估。

这个环节付老师搭建讲故事的教学支架确实合理。先让孩子找出得意地端详,伤心地哭,提示"地"的写法,区别"的"和"得",然后提示课文共有六个这样的带有"地"字的词语,让学生找。

这六个词语分别是"得意地端详""伤心地哭""仔细地看""懒洋洋地趴""满意地笑""高兴地说",让孩子找出这些动作是那些主体发出的。让孩子讲故事,提示讲故事时的礼仪,比如如何指着黑板,如何面向学生,怎样问好,怎样结束等。

接下来,把父亲和小狗的动作词去掉,就剩下了三个"得意地端详""伤心地哭""满意地笑",此时再提高难度去掉玲玲,去掉动词。只剩下"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再请一名学生复述故事。而且把这些词放在情绪线上,应该是什么样的情绪。

这就是付老师的高明之处,又一次无痕地让学生认识了情绪。刚开始我也只以为是一条线,出乎意料的它后来竟变成了情绪线。

这样处理讲故事的环节,给学生搭建支架,就如同给孩子搭了个爬楼的梯子,否则难度太高,孩子怎么可能全部复述出来呢?

三、讲故事比讲道理更重要

在低年段的课文教学当中,故事和道理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很多老师非常喜欢跟孩子去讲道理,但其实,道理如果不包含在故事里,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道理是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句话很重要,那就是——记住故事比懂得道理更重要。

当妈妈的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遇到热的东西总想去碰一碰,如果这个东西一下把他烫伤了,那下次他可不敢再动了。有孩子可能会问:“妈妈这个汤是咸的还是甜的呀?”我们会跟他说,你要自己去尝试啊!这时候,小朋友就会跟你说:哦!这就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呀!

所以很多的道理其实是包裹在故事当中的,成年人也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有些道理孩子可能还悟不出来,可是他记住的这个故事会影响他的一生。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好事。”这句话不需要过多地给孩子解释道理,就是跟孩子一遍一遍地读,到最后对自己说。我相信,以后当孩子们生命中遇到相似的情节时,他会突然想起来那天有个戴眼镜的老师,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玲玲的画》,玲玲的心情经历了波折,但是她并没有没放弃,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记住故事比懂得道理更重要!

总而言之,奖状的出现是又一次识字的复现,红色的字都是我们需要认的生字,但是已经去掉了拼音了,然后把它们又放在了一个新的情境里。就好像我在澳门又遇见了你,我依然能够认出你,这才是真的会识字了。后面的小女孩拿着一幅毛笔字,还是需要我们会认的字,用不同的情境反复地复现。

在低年级课文教学当中是先读文还是先识字?可以让孩子先读文,大胆地让他们去试一试,让他们在浪里去扑腾扑腾,如果遇到不会的,让孩子去想办法不断地问,到三年级他才能真正地学会自主识字。在整个复述的过程当,记住故事比懂得道理更重要。那怎么让孩子去记住故事?当我们发现课后题的词,对学生复述故事有难度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中间搭个梯子。最后写字的部分,要看到孩子真实的情况,比如今天的课堂你会发现孩子就是不知道笔顺。在猜一猜的时候呢,我们也去观察他的左窄右宽,结构位置,关键笔画,再到最后的书写。最后告诉学生,学会这一种方法是能够会一类的字的书写。

挫折和困难会让我们获得成长,对于孩子也是一样。低年段的孩子也可以在读文的过程中去识字,我们要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和力量,终有一天,他们会成长为独立的阅读者。

反思计划

如果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借用搭建支架讲故事,还会多设置个环节,比如奖状环节的设置,再检测下孩子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比如找一张书法纸,把关键字写在上面,让学生认读,就是得设置几个重复的环节,让学生反复认读,无痕教学,收到有痕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痕教学,有痕效果---《玲玲的画》教学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