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战之兆,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有关于蚩尤的很多民俗都掺杂着神话学色彩,今天阳Sir就来盘点一下与蚩尤相关的民俗有这么几个:首先是“蚩尤冢”即蚩尤所葬之处,其次是关于“蚩尤之骨”与“蚩尤之血”的神话传说,最后则是关于“蚩尤之旗”的深入解读,分析其与“天下兵战”征兆的原因及内涵。

李公子渊默

(1)蚩尤之冢在何处?

数千年前,“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的蚩尤与“生而神灵、弱而能言”的黄帝战于阪泉之野,兵败之后,蚩尤作为乱臣贼子被黄帝杀死且肢解,史载“身首异处,故别葬之”,而还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曾有“四冢磔蚩尤”,所以其葬之处扑朔迷离。

蚩黄大战

目前能够较为确定的一种说法是,蚩尤“首级冢”位于寿张,而蚩尤“肩髀冢”则位于巨野。通俗说就是,依据历史记载分析,蚩尤被杀后,他的部下偷偷地将尸体运回故地鲁西地区,头葬在寿张,身葬在巨野。

“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阚乡城中,高七丈……蚩尤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重聚。大小与阚冢同。”——《皇览·冢墓纪》

蚩尤冢

除了史料记载之外,古时的寿张即现在的阳谷县,在当地的确有一座高大的坟冢,唤为“皇姑冢”,而在经过2006年的考古发掘后,发现其文化层包含三层:最上层为汉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兼有少量仰韶文化)。此外,寿张当地的独特民俗成为了第三重证据,比如当地每年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上坟,就连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祭祖。显然十月所祭的祖先可能正是蚩尤了(蚩尤冢,民常十月而祀之)。因此在2009年,阳谷“皇姑冢”遗址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正式更名为“蚩尤冢”。

(2)蚩尤之骨、血为何物?

关于蚩尤之骨,现在看来极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化石”一样的存在,这个记载出现在《述异记》中,因为蚩尤出现的形象比较接近牛,所以在太原村落间,祭祀蚩尤神,便从来不用牛头。

“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骷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

关于蚩尤之血,是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有所描述,所谓解州盐泽,就是如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蚩尤之血

为何当地人将制盐中产生的卤水联想成为“蚩尤之血”?当然是来源于一则传说故事,在《孔子三朝记》记载“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既解州盐池也。”也即是说,当时黄帝将蚩尤杀死于中冀,因蚩尤尸解之故,所以当地就改名叫解,卤池也称解池,后又成解县、解州。如今解池上源还有蚩尤城、蚩尤村的地名,可见其神话之孑遗。

(3)蚩尤之旗竟然是彗星?

在民间蚩尤显灵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实就是民间所谓的“蚩尤旗”,在当地十月间,常有红色的云气从蚩尤坟冢冲出,直达天际,好像一匹绛红色的布匹长挂在天穹之上,于是当地百姓便将其称呼为“蚩尤旗”。《皇览》是三国时人所作,所以至少证明当时确有“蚩尤旗”这一现象的出现。

“蚩尤冢……有赤气出亘天,如匹绛帛,民名蚩尤旗。”——《皇览·冢墓纪》

彗星·蚩尤旗

当然,“蚩尤旗”之名远早于此时,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于典籍中就已经出现,而当时则将“蚩尤旗”作为一种天文现象来记载,比如在《吕氏春秋·明理》中记载,这是对于“蚩尤之旗”最早也较为客观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指彗星。

“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吕氏春秋·明理》

古代彗星图

但是,到了汉代在尊崇黄老、贬低蚩尤的政治语境下,司马迁第一次将“蚩尤之旗”与“兵乱之兆”结合了起来,他还举了例子。在秦始皇十五年时,彗星出现了四次,最长的时候长达八十天,之后秦便以兵灭六王,兼并了天下。

《史记曰·天官书》曰: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像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

阳Sir再举一件考古材料来证明汉代彗星与蚩尤旗的关系,在马王堆汉墓3号墓曾经出土了一件以天文气象占验吉凶的帛书,而整理者认为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在它最下面一列的中段,有29幅彗星图,而其中的最后一幅,就是所谓的“蚩尤之旗”,并且在画面下方还有文字标识,写作:

“蚩又(尤)旗,兵在外归”

马王堆彗星图蚩尤旗

彗星与蚩尤旗的联系,窃以为其内在逻辑可能是这样的:蚩尤战败后,黄帝曾用其画像以震慑四方,他作为引起战乱的乱臣贼子的身份也被普通人熟知,而彗星自古就被人视为妖星,为不祥之兆,因为无法将天文气象与人间灾祸解释清楚,所以在汉代便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人事合天兆,蚩尤也再次背了黑锅。

(4)蚩尤之祠与蚩尤之戏

前文曾经提及,汉代蚩尤进入了官方祭祀体系,在汉长安城与洛阳城中均有蚩尤祠堂,而且在地方上也有蚩尤之祠的设置,当然在蚩尤文化区,蚩尤崇拜则更为风靡一时,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比如“锣鼓杂戏”,一般认为在大战中黄帝曾以夔之皮制鼓从而大败蚩尤,在运城当地则反过来认定是蚩尤创制了锣鼓,并以之鼓舞士气,因此产生了“锣鼓杂戏”以纪念之。

此外,在涿鹿当地,则有“蚩尤戏”,算是蚩尤神话在当地的特色遗留物,在任昉的《述异记》记载的较为详细: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角抵戏

也就是说,任昉认为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模拟蚩黄大战的蚩尤戏,而且汉代的角抵戏正式由这种古老的蚩尤戏演变过来的,他还强调了这种蚩尤戏在冀州的广泛流行,因为冀州正式蚩黄大战的主战场,所以乐舞与战争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后人用这种象征性的表演,去再现战争故事情节,以寄托对于远祖的追思。

考古山海经

看靠谱神话,涨正经知识,点个关注不迷路!

文/李公子渊默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海经:“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战之兆,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