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嘴上说说都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好不见得有那么简单

每天晚上10点钟开始写文章的自己,开始疼恨早上不起床或者起床后刷手机的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起来把今天的日更写完,为什么不早点做点存稿,搞得自己好像好辛苦好无奈似的。而且,每天累了一天后,再坐下来写东西,写出来的东西质量会很高吗?我并不是个夜猫子,白天的头脑要比晚上的头脑清晰的多。

如果不是自己立下了Flag,群里有小伙伴监督着,我怕早给自己找个理由放弃了,毕竟这件事貌似看起来很辛苦。在一开始想日更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可是信心满满,觉得日更应该是个并不是很难的事情,自己那么多的想法,那么多的感悟,把一个整理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嘛,即使质量不是很高,但毕竟自己思考过的结果。但我现在明显遇到问题了,已经持续两天写作遇到槛了。

当你开始痛苦的时候,往往是成长的最为关键阶段,因为你遇到困难了。为什么这么讲,记得在学溜达老师的逻辑课时,举了这么一个案例,一群孩子学习钢琴,把一段曲谱分成两种学习方法,一半孩子每天练习简单且重复的乐段,熟悉之后才练习下一段,另一半孩子直接学习复杂的曲谱,并练习,一段时间后,第二种学习方法的孩子掌握曲谱明显更熟练。

我们称这种现象叫有益的困难,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又有什么价值呢,日更这种反人性,大部分人坚持不下来的事情才值得去挑战。但聪明人是要正视困难,而不是依靠给自己打打鸡血,喝完鸡汤就行了的。那我在日更中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最有效率、头脑最清晰的阶段用来睡觉或者刷抖音,晚上困顿不堪、头脑迟钝的时候却用来写作,看起来很勤奋,但实际上是效率很低,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却掩盖成自己没时间,而且自己的大脑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相信我,不管做什么行为,我们的大脑都会把这种行为合理化,让我们的认知不那么痛苦,不那么焦虑,这是脑科学已经证实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大概率的是因为写作习惯没有养成,“理智的我”已经认识到写作的好处,但是“身体的我”并没有体验到写作带来的好处。我之前的受教育生涯中,我属于读不懂名著、也写不出好文章的人,高考作文还写跑题了,严重拉低了我的高考成绩,甚至影响了我上哪所大学。更不用说在10年的工作生涯中,写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写一点,也是那种官方宣传的短文,还要被挑剔的改几十遍。我根本没有想过今天的我居然要发起日更的挑战。

人不是一开始就对某件事产生兴趣的,大概率的是因为能做好某事才对这件事产生兴趣的,我一开始就没享受过写作的乐趣,岂能在短时间内就爱上写作嘛,这显然属于“幻想”嘛,所以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中,会把自己扮演的可怜兮兮的,以博得众人的同情支持,或者家人的赞赏,这种思维模式大多属于高中时代养成的,我这么努力这么辛苦,即使我完不成你也不能怨我吧。

这种思维模式完全不适用我现在的学习了,成年人的学习是要解决问题的,是功利性的,是要能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毕竟,是自己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我们往往习惯于扮演一个无辜可怜的人,说着自己没时间,忙,假设真的那么忙,看看自己手机上的APP活动使用时间。

今天表现不错呢


要解决问题呢,还是要靠前人经验,特别是要提前做好规划,具体安排呢,明天早上给自己制定个不那么难又具备可持续性的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很多事情嘴上说说都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好不见得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