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上仁 上义 上礼(3)

       某本书最初出版时,我打算连工本费也不收,直接送给别人看,但心印法师反对,坚持让我们定价。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如果一个人连十几块钱的工本费都不肯出,您值得跟他交往吗?她的意思是,人对待自己珍惜的东西,付出多少都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一个人连一本书都不想买,他会珍惜他得到的机会和善待吗?她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后来,我们在海南的一个茶馆里聚会,那个茶馆的茶位费很贵,每位要一百元,我问老板为什么把茶位费定得这么高,难道不怕别人嫌贵不来吗?他说,嫌贵不来的人正是我们要拒绝的人。这就叫礼。想要进入某个圈子,就必须遵循它的礼节,否则你就进不去。这就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大家一定要明白这种规则。社会上流行送礼,本意也是这样,也是用物质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过去我不懂这个道理,很少在这方面下功夫。有一次准备出国,一位朋友问我有没有给国外的朋友买礼物,我说没有,人家不需要。朋友提醒我说,他们需不需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意。他还教我,礼物不要买得太大太贵,否则人家会很有压力,只要买一些小玩意就好,这样,对方既能感受到你的心意,又不会有什么压力。那时我才知道人有这种心理,很有意思。过去,我对这些礼节是一窍不通的,同学们无论请我参加什么活动,我都不去——包括葬礼和婚礼——所以同学们都不高兴,我得罪了很多人。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我实在没时间陪他们玩,但是,知道这种规则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对,应该尊重他们的需求和规则。于是,后来如果有朋友请我参加孩子的婚礼,我就算没时间去,也会随礼。

       遵守礼节,大家都会非常开心,所以礼也是好东西。唯一的局限是,如果礼送出去之后得不到回应,关系就被破坏了。

       说到礼节,山东这边很有意思。过年时有很多人来看我,凡是山东人,都会带上很多礼物。齐鲁大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这里还是鲁国的时候,曾被人们称为礼仪之邦。所以,这块土地上的人很注重礼节。

       有时,他们的注重礼节,是很让人感动的。比如,宽容师有一次想给我送海蜇皮,问我要不要,我说要,她说那我多送一点,我说好,她就把海蜇皮寄到樟木头给我——那时我还没到山东,还住在樟木头——大家知道她送了多少海蜇皮给我吗?一百箱。后来,我分享给了老师和朋友,光是快递费就上万元了。这就是典型的山东人的作风。山东人的特点就是非常大气,却不一定要求回报。这已经不能算是老子所说的上礼了,而是一种德行。因为礼是讲究回报的,如果没有回报,双方的关系就会疏远。所以,上礼不是老子所认为的高境界——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礼节是必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失礼。

       现在,我开始学习孔子和老子,用某种方式来表达一份好的心意,同时也这样训练我的学生。比如,学生想见我时,我总会让他带上一本好书,还会告诉他们,要是你们不带好书,我就不见你——过去我从不要求别人,后来我发现这样不对,因为,如果见A时你都不懂礼节,那么你见其他人也会这样。所以,我是在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让他们学会遵循这种社会规则。另外,书的价格不贵,学生在为我挑书时还可以多看点书,养成看书的习惯,这是一举三得。

       当然,我真正在乎的是,你见我的时候,是不是带来了你的真心?如果你一片真心地来见我,对我来说,也就收到了最好的礼,有没有物质都不要紧。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叁 上仁 上义 上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