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沉稳,而后爱人

就连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也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


2019年又过完了,回想春夏之交,我脑子里只浮现出自己孤单的背影和擦不完的眼泪。

想要被救赎就得先经历痛苦。这是第一个阶段里我的想法。我认为在这段幻灭了的感情里,我做错了太多,我不该付出太多,卑微太多,是因为我的过错使得这段感情走到了尽头。并不是这句话不对,只是我以为我明白了,其实我还是不明白。于是,我在一个本就混沌的状态中,任由着自己内心想要达到的“平衡”不断地搅动着这段感情,使它变得更加混乱。所以,我自然是没有想明白,也没有走出来。

到了第二个阶段,一切都变得更糟了,消极和悲观占了上风。我先是在一个极度失落的状态下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然后在午夜一遍又一遍地听着片尾曲Together, 得出比影片更悲观的结果——爱情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我的那盏绿灯熄灭了,美好的时光是那么短暂且一去不复返。

“兰因絮果。”“如果你想毁灭一对情人,那就让他们去在一起吧。”“缘起即灭,缘生即空. . . . ”这样的话每天充斥在脑海里。

我一直认为,我就是现实里的盖茨比,又蠢又可怜。

但致命的是,我还未意识到,我内心里对他的期待还会进一步让我做出那些令我后悔的事情。


《千与千寻》重映,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和好机会。我内心里首先就满怀了期待,我挑选好衣服和包包,化好妆,把这当成和以前一样的约会。

但接下来,我内心里的第一个期待落空了,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被我藏得很深的期待,但它仍占据着重要的比例——我希望他来接我。

结果当然是,他不会来。

我安慰自己,这没什么,但心里已经开始积压情绪。我仍像以前一样找不到那个影院,如果他记得,他就知道我每次都找不到那个影院的。但是早到的他没有出来接我。此时情绪已经升级。

最后的导火索是他连一瓶水都没有给我准备,在我经历了一切公交换地铁找影院之后,愤怒与委屈最终让我爆发了,所有情绪从胸腔里喷出,我难以控制自己,也难以阻止我内心里的这些期待将这场爱情烧毁。


于是又在痛苦和眼泪中,我来到第三个阶段——慢慢放下心里的期待。我不再期待他会和以前一样,也不再期待他有一天会出现在宿舍楼下,会发一条有关于我的朋友圈。那个时候,我泄气了,突然感觉自己周身轻松。情况似乎变好了一些,但好像又变更糟了。我对身旁所有的人感到失望,我认为他们都是如此冷漠。孤独感把我捆成了一只茧,一只每天午睡后躺在床上不愿起来不愿吃饭的茧,我没有方向没有认知,也并不期待会破茧成蝶。因为我想象不到我如何能将自己完全解脱。直到此时,我还认为是我心底对他残存的爱在折磨我。


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并不能说是一个转折,不过它出现得确实恰到好处,因为我当时的状态开始慢慢从混沌变透明,即使这种变化速度并不快,但我能察觉到它。而这本书,它实在太令人惊讶了,在第一章里,作者便一针见血地指出爱情里最致命的问题之一:期待=愤恨的前身。

我非常感谢这本书帮助我慢慢从茧中蜕变出来。这是一本好书,但我敢打赌没有几个人读到过,这本书也帮不到几个人,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读懂——他们从不会反思自己的感情。

这是最糟糕的,因为当你打开第一章时,一个不会反思只会任性的人(前期的我)就会给出这样的答案,期待是应该的,因为我爱他,而他应该满足我的期待,应该使我快乐。

我们暂且抛开现在的爱情毒鸡汤不谈,例如,男人应该把女人宠成小公主之类的话。

即使是一个非常理性,成熟,懂事的女人,也会被期待支配。更何况是大多数任性的女人呢?

而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个又一个的死循环。我们也许会以为是因为选错了伴侣而再度开始寻觅,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就连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也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

有人看到这里或许就会站出来反驳我,难道爱情里不应该有期待吗?如果对对方没有期待,那不就代表着不爱?

期待当然是爱对方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期待往往难以被满足,尤其是在过了热恋期之后。并且,期待不会因为热恋慢慢消退而减少,相反,它还会增加。于是未被满足的期待折磨着你,最终变为愤恨与幻灭。也就是说,期待是一个十分不可控的因素,如果你任由它支配你,那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我曾对“理性”这个词嗤之以鼻,但到此时,我不得不赞叹它的美。爱情里绝对需要理性!对于女人尤其重要。

我写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批判期待有多么糟糕,也不是让大家放弃期待。而是希望痛苦的恋人都能静下心好好思考期待的本质,将期待转换为主动地创造快乐。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书中克里斯多福的一段话非常引人深思: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后,坦诚地问自己以下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是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去重建亲密关系,或者如何放手。

所以,当你明白你的主体是你自己,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不会将所有的期待和情绪都放在对方身上,也就不会因为未被满足而感到痛苦了。当两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真爱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如此,便不得不谈读书的重要性。很多人都会说,女孩子一定要多读书。这当然是一条非常好的建议。但为什么要读书?我们是否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你跑到知乎上问,你就会发现,很多答案都是这样的:甩出一张刘亦菲的照片,然后告诉你因为多读书你会变得有气质,会有很多男人来追你,男人喜欢内外兼修的女子。这样的答案往往获得高赞,因为没有哪个女孩子不想获得那样的结果,并以此激励自己。然而这些答案的肤浅之处在于即使是劝人读书,它仍然是让你去取悦别人,而不是让你去坦诚面对自己。

《自私的基因》让我们明白,人的自私化心理来源于基因,反映在爱情里,人自然而然地就会以自我为中心。那些嚷着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的人实际上是想要得到回报,但却未被满足,于是愤恨,于是痛苦。这很正常,重点在于我们该如何了解自己,如何处理关系。

读书不是做给别人看,不是为了有一天让别人惊讶于你的谈吐,夸赞你的气质。说到底,这样的目的只是一种附属的内驱力,我们只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读书的内在目的在于提高自我认知并实现自我认知,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高层次。边经历边读书,方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毕竟一个从未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的年轻人去读一本《悲惨世界》,不但别人会认为他在做表面功夫,他自己也非常清楚。

最后,我想感谢这段经历,同时感谢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我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我体会到沉稳之美,理性之光。

爱情里需要感性与理性共存,但可惜大多数人将其摆错了位置,爱和关心,绝对需要发自心底的感性,但当负面的争吵,愤恨,冲动来临时,绝对需要理性来支撑和度过。请给自己创造快乐吧。当你真正幸福起来的时候,就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自沉稳,而后爱人)